APP下载

大学校园拾荒人员生存现状及校园环境整治的探析

2019-02-10严富成张彤王子玮马天娥周兰婷

法制博览 2019年12期
关键词:生存现状校园环境大学校园

严富成 张彤 王子玮 马天娥 周兰婷

摘 要:近年来,拾荒者这特殊一群体迅速壮大,引起了许多学者的重视。现阶段我国对拾荒者研究较多,但对校园内的拾荒者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我们调研小组通过对甘肃农业大学拾荒者群体生存现状的调查,了解和发现校园拾荒者的生存现状,以及当代大学生对拾荒者的看法和拾荒者对校园环境的影响,从而为学校提供相关资料与数据,推出有关措施,促进对拾荒者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缓解校园矛盾,为建设和谐美丽校园提供助力。

关键词:大学校园;拾荒者;生存现状;校园环境

中图分类号:C9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35-0070-02

作者简介:严富成(1994-),男,汉族,甘肃庆阳人,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本科生;张彤(1997-),女,汉族,甘肃天水人,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本科生;王子玮(1998-),男,汉族,山西太原人,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本科生;马天娥(1996-),女,汉族,甘肃静宁人,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本科生;周兰婷(1998-),女,汉族,湖南永州人,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本科生;通讯作者:徐兵(1983-),男,汉族,山东济宁人,甘肃农业大学,讲师。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人口的迅速增加,拾荒者这一特殊群体数量不断扩大。而在大学校园中常住人口多,而且学生的消费水平也较高,所以成为了许多拾荒者首选之地,他们经常出现在学校宿舍的垃圾箱附近,以捡垃圾为生。拾荒者是以捡拾废弃物或废旧物资为生的人员,是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逐步被边缘化的典型群体。这种边缘人与“社会人”生活背景的差异,主要是源于相关社会管理的缺失。拾荒者的生存现状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对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果社会不以公正的视角以及相关制度的保障以及约束,就极易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客观地、辩证地对待他们。

一、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拾荒者”社会管理问题研究》将“拾荒者”的定义为:俗称的捡垃圾、拾破烂的,靠自己在路上捡来的可回收物维持生计。拾荒者在一定程度上使城市回收再利用事业得以开展并运作。

同理而言,以甘肃农业大学为例,校园拾荒者也具有以上特征,只是他们将活动的区域限定为大学校园内。课题小组将通过对甘肃农业大学拾荒群体生存现状的调查,了解和发现拾荒者在日常生活和拾荒工作中遇到的有关问题,探索甘肃农业大学校园拾荒者生存现状,为相关部门制定新的政策法规,提供相关资料和数据,便于可以将拾荒者更好地管理安置,为建设和谐美丽的校园提供助力。由于垃圾桶里的垃圾没有进行很好地分类处理,学生也没有这种分类的意识,所以在拾荒者翻找有用垃圾的同时,就造成了垃圾箱附近十分脏乱,影响校园环境与大学校园形象。所以期望可以通过本次调查研究,为校园垃圾分类、美化校园环境、建设美好和谐大学校园提供部分参考意见。

我们以甘肃农业大学校园拾荒人员的生存现状为研究对象,通过非随机选取研究人员,进行观察和无结构访问,从而深入了解校园拾荒人员的具体情况。通过结构访问法中的当面访谈法,采访甘肃农业大学内校园拾荒人员,了解他们的生存环境,工作内容,具体收入,了解甘肃农业大学校园拾荒人员的生存现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校园的大学生群体对拾荒人员的看法与态度;分析影响,提出建议,构建美好和谐校园环境。

二、甘肃农业大学拾荒人员生存现状

构成:以甘肃农业大学为例,拾荒者主要以女性为主,其中主要是在40-70岁年龄段中,男性只有少数几个,年龄是在50岁左右。她们大多是失业者,因为年龄较大,大多岗位都不招聘她们。同时,她们的家庭收入微薄,为了分担儿女的经济压力,她们只能选择在居住地附近进行拾荒。她们几乎都是外来人员,随着儿女来到城市,替儿女们看护孙子,之前大多都是农民,所以她们没有收入来源,只能进行拾荒来贴补家用。

以下是我们调查的人员的实际情况:

调研者A:70岁,女性拾荒者。她在学校拾荒的原因是由于年龄较大,许多打杂、扫洗的活动都不聘请她,又没有其他的一技之长,并且她得帮助儿子照顾孙子,所以只能来到校园来拾荒,以贴补家用。每天早上十点就会来到校园各处拾捡垃圾,一直到晚上八点多。同时在周末时由于要照顾孩子,又要拾捡垃圾,所以带着孙子来拾捡垃圾。

调研者B:年龄54岁,女性,主要的工作是在校园拾荒,同时在学校附近的一家旅馆当清洁工,每天四点多到旅馆进行清洁工作,下午和晚上在学校中拾捡垃圾,居住在学校附近的村庄。因为常年拾捡垃圾,接触到许多污染物所以身体不是很好。同时对于社会态度方面,调研者B认为社会上普遍对他们这些拾荒人员的成见较大,但在学校中学生对他们的态度还比较好,经常会将喝完的水瓶积攒起来并拿给他们。所以在学校拾荒一是因为学生众多,每天产生的可回收垃圾较多,二是学生们对他们的态度较好,三是场所固定离居住的地方较近,便利性大。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他们没有固定的回收地点以及工作方式。

三、拾荒人员总体现状

校园拾荒人员的主要工作任务及情况:有超过一半的人主要是通过翻找垃圾桶来获取有价值的物品,接近40%的以捡拾垃圾为主,还有10%以露宿和游走的方式维持生计,无论是以上那种方式,都表明了他们没有固定的工作方式与地点。

根据拾荒人员的工作年龄、工作分布地点及学生对这一群体的态度,从拾荒人员和学生两个调查对象中,通过调查采访的方式,了解这一群体在校园内存在的现状,进一步分析拾荒人员出现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影响。

四、拾荒者对校园环境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拾荒人员将校园的可回收垃圾及时回收,为校园垃圾回收提供了免费的劳动力,有利于校园环境的清洁工作。

(二)消极影响

不利于学校的管理,由于拾荒人员没有资历背景都不清楚,居住地不固定,容易出现安全事故。从学生群体到拾荒者,普遍存在环保意识的淡薄。学生没有垃圾分类意识,并且宿舍楼下并未设置分类垃圾桶,对垃圾的处理方式主要是全部堆积,集中投入到垃圾桶,给拾荒人员的回收造成了一定难度,既不利于有效的回收,同时拾荒者在翻捡废品的时候,将大量的垃圾又翻捡抖落出来,造成了环境的二次污染。

五、对校园拾荒人员的关注及校园环境整治的建议

(一)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对校园环境的薄弱区进行及时的整治和规划,对部分陈旧老化的垃圾桶及时更换;合理利用闲置的资源。

(二)加强拾荒人员的管理,以学校的名义给予拾荒人员聘任制,对校园拾荒人员进行一定的培训,加强业务训练,每月补贴一定的工资,让他们成为学校垃圾回收做出贡献,要求他们在拾捡完垃圾之后,打扫干净所回收地区的卫生。

(三)加强对校园环境的制度化管理,提高垃圾分类处理的效率。对垃圾桶安置点进行规划,根据宿舍楼容纳人数的多少安放垃圾桶数量,并设置分类垃圾桶,以便于拾荒者及时收集、变卖废品,并对拾荒者加强督促引导,以减少对校园环境的影响。

六、结语

通过实地调查与文献查阅的研究发现,拾荒人员与校园环境整治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前,拾荒者群体存在明显的流动性和分散性,一般以个体为单位,不利于规范化,制度化,组织化的管理,使这一群体成为边缘化的职业形式。校园里的拾荒人员主要通过回收有价值的物品获取利益,维持生计,对校园环境有一定的改善,但由于垃圾大量堆放,分類不到位,无法进行及时高效的垃圾分类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对校园环境造成了二次污染。

[ 参 考 文 献 ]

[1]赵泽洪,宋赟,刘琼.重庆拾荒者现象及其对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05,11(4).

[2]夏明涛.“拾荒者”社会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24).

[3]冯新转.城市拾荒者社会融入状况研究——以“南京地区”为例[D].2013.05.

[4]周云朝.城市“拾荒者”现状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1(12).

[5]蒋亦凡,丰景.拾荒者:这些年被忽视的"垃圾分类专家"[J].科学之友,2018.

[6]孙旭辰,刘福强.校园垃圾回收利用的意义与推进策略[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

[7]宋婧,陈锦龙,张净,管超,张天丽,杨晓君.高校校园垃圾回收利用的调查分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5.

猜你喜欢

生存现状校园环境大学校园
浅析大学校园热微环境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环境优化研究
数字化校园环境下学生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生态学视角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研究
闽北方言生存现状调查
东台市古树名木调查报告
山西大同大学校园植物区系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