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艺术的主要特征

2019-02-10梁慧晶范文涵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私家园林造园庄园

□梁慧晶 范文涵

(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造园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会受到不同时期主流文化及美学思想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思想成为了当时的主流文化,在这一文化滋养下形成的独特审美观念及造园艺术,深深地影响了后世中国古典造园艺术审美路径。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艺术的社会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历史年代,长期的分裂战乱影响到其社会秩序的重组、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南北文化的交融、敏感避世的心理特征等都成为这一时期文化的形成因素。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艺术的社会背景

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统一天下,虽结束了三国时代,但不久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相继在北方中原地区建立政权,而汉族政权则偏安南下,北方士族及其所属的劳动人民,随着朝廷南渡而大量迁往江南,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移民,即所谓“衣冠南渡”,形成了南朝、北朝的分裂局面。这对后期南北方文化的交融,以及南方庄园、别墅的形成及其造园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这历经长达三百多年分裂混乱的状态期间,持续的战乱不仅使社会人口大幅减少,社会生产力也遭到了严重破坏,社会经济结构随之发生了转变。中原地区农耕规模缩小,畜牧业扩展,经济发展缓慢;而江南地区北方士族向未开垦的山泽地带发展,重建庄园,经济重心南移,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总体来看,基础的小农经济发展速度变慢,而士族庄园经济与寺院经济则随着豪门士族的日益强大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为这一时期私家园林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艺术的文化背景

1.道家思想的盛行。频繁的战争和朝代的更迭、分裂与动荡的社会局面,使人的生命变得不可预期,知识分子产生对现实的不满与对政治的厌恶。此时道家的学说为反对现存政治、社会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正适合处于乱世之中人们的心理需求,为其逃避现实提供了一种思想体系。儒家思想的衰落和道家思想的复兴,成为主导这一时代的思想潮流,也影响着同时期的文学和艺术。天人合一与追求精神绝对自由的道家思想,成为这一时期实现精神生活与自我解脱愿望的一种途径。移情山水、倡导隐居成为社会风尚,同时激发了知识分子阶层对自然山水的再认识,并从审美的角度去亲近和理解自然。竹林七贤便是当时最著名的隐士集团之一,其中以嵇康、阮籍最具代表性。人们逐渐摆脱儒家以艺术为道德教育工具的束缚,以大自然本来的面目为审美对象,在寄情山水的各种社会活动中,结合理论探讨,深化对自然美的认识,并进一步感知自然构成的内在规律。大自然山水成为他们心目中真、善、美的寄托与化身,新的审美观念逐步发展并成熟起来。“魏晋南北朝可以说是自然审美意识觉醒的时期。不仅山水诗、山水画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造园艺术也发生了向自然风景园林的转化的倾向。”

2.佛家思想的传入及佛道思想的融合。汉代后期佛教的传入刺激了对自身文化极度自信的民族情绪。中国对于佛教的理解与接纳,与道家思想或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对佛经翻译的增多,人们认为佛学很像道家哲学,尤其是庄子哲学。佛学著作中一些概念的翻译,也常用道家哲学体系中的名词进行解释。佛学中的部分思想顺应了中国已有的一套思想观念和认识方法,从而能为中国人接受,成为其存在并发展的基础。据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介绍,这一时期很多著名的学者都崇尚道家思想,同时又精通佛典,他们常常与佛教和尚成为亲密的朋友。这些学者文人的聚会聊天,在当时叫做“清谈”。这一时期是禅学与道家思想的融合期,如庄子提倡知觉体验的思想,就成为了禅宗宗旨发展与传播的部分基础。发展到唐朝中叶,基本中国化的佛教体系——禅宗形成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中行《禅外说禅》中提到,禅法发展到慧能这里,与道家尤其庄子更近了。“我们看慧能的言论,看那自由自在、一切无所谓的风度,简直是与《逍遥游》《齐物论》一个鼻孔出气”。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在这一时期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也是佛学与道家思想通过艺术的语言进行交流与融合。

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形成奠定了魏晋时期寺院园林发展的思想基础。

二、佛道思想对造园艺术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有的文化使园林的类型增加了,园林的功能、规模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审美观念也随这一时期意识形态的转化而发生了改变,天人合一的自然山水形态审美观使造园艺术风格迎来了它的转折期。

(一)对中国古典园林类型的影响

这一时期在园林类型方面,不仅有秦朝时期形成的皇家园林,汉代出现的私家园林,还出现了第三种园林类型,即寺观园林。至此,园林的三种基本类型: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都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由于佛道教的盛行,作为第三种类型的寺观园林包括宗教建筑,佛寺道观大量出现,由城市及近郊而遍布远离城市的山野地带。其中尤以南朝的建康佛寺道观最为集中,寺庙建筑在这一时期的数量之多,在很多诗句中都做了描述,如唐诗中的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当时的文献记载中还有许多舍宅为寺描述,《洛阳伽蓝记》记载北朝洛阳寺观园林最为详尽,园林紧邻寺院单独建制的大多是舍宅为寺,如宝光寺、冲觉寺等。南朝城市寺观园林也很普遍,建康的同泰寺就是著名的佛寺。城市园林不仅是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居民公共活动的的中心,游园活动盛极一时。

除城市寺观外还有郊野寺观,郊野的选址一般都在小气候良好的风景区。寺院选址与风景建设相结合,意味着宗教的出世情感与世俗审美相结合,这类寺观不仅成为自然风景的点缀,其本身也无异于山水园林,形成以寺观为中心的山水名胜区, 其中尤其以山岳型的名山风景区为多。郊野寺观对各地景点风景名胜区的开发起到了主导作用。如庐山、茅山等都是这一时期开发出来的。东晋高僧慧远,于晋孝武帝九年建了庐山第一座佛寺——东林禅寺。慧远组织的“白莲社”是当时最大最有名的隐士集团,白莲社成员以他们很高的文化素养、艺术趣味和高鉴赏自然美的能力,对当时南方民间造园艺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他们所经营的园林,也可以视为后世文人园林的滥觞。后又有南朝道士陆修静在此修建了庐山第一座道观“简寂观”,往后逐渐形成的众多寺庙、道观使庐山形成了佛道共尊的局面。

这时期除了新兴的园林类型——寺观园林外,其他非主流园林也有出现。如六朝被称为建康宫城的南北门户,最为著名的新亭、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寄居处兰亭等。“亭”在汉代为驿站建筑,两晋时逐渐演变为风景建筑,转化为公共园林的代称,成为近郊风景游览地,具有公共园林的性质。

先前形成的园林类型,皇家园林、私家园林这一时期也有所发展。皇家园林主要在北方的邺城、洛阳以及南方的建康;私家园林有建在城市的城市型私园如宅院、游憩园,也有建立在郊外的庄园、别墅。

(二)对园林功能的影响

在园林的功能方面,皇家园林狩猎、求仙、通神等方面的功能逐步被取消,或仅留象征意义,生产、经济运作的功能已很少存在。园林发展成为单纯以赏游为目的以及精神寄托的对象。 在称谓上除沿袭上代的宫、苑之外,称为园的也比较多了。就园林性质而言,“宫”已具备大内御苑的格局,纳入到城市的整体规划中,除了供皇帝日常游憩,还有军事攻防的功能。大内御苑在首都城市的规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城市中轴线的结束部位,而中轴线的空间序列已构成都城中心区的基本模式。

庄园别墅在魏晋时期已经成熟。北方士族在江南地区未开垦的山泽地带修建了许多结合山泽、有山有水的庄园。庄园包含了庄园主家族的居住聚落,农耕的田园以及副业生产的场地。《山居赋》中谈到庄园在建造过程中如何方便农业操作,并叙述了庄园内的野生植物动物资源,描绘出当时大自然生态情景和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情形。园林化的庄园别墅代表着南朝私家造园活动的一股潮流,也开启了后世别墅园林的先河。自此,“别墅”一词由原来的生产组织、经济实体的概念逐渐转化成为园林的概念了。

(三)对园林风格及后期造园审美观念的影响

1.对意识形态及审美观念的影响。这持续三百多年的战乱期,人的生命变得不可预期,作为对战乱时代的回应,意识形态和艺术风格也发生了转变。这段时期也属于中国造园艺术风格转折的时期,文学艺术和自然山水美学开始探索,形成了自然山水形态的审美观念,以再现自然山水为基本风格的古典园林在这一时期确立。之前以人为中心将自然人格化的观念,逐渐转换为以自然本身为审美对象,将人融入自然的审美意识。佛教及老庄哲学的流行,人们由秦汉时代求永恒、求仙化,变为及时奢享、放荡不羁的态度,文艺作品的性格也由张扬转为内向。文人隐士大量出现,受士人艺术、佛道艺术的影响,崇尚自然为审美意识的艺术作品不断涌现。山居风光和田园风光经文人的诗文吟咏,促成了后期田园诗画、山居诗画的大发展。唐宋以后的文人园林中出现了不少以山居田园为造景的主题,其往往蕴含着或多或少的隐逸思想和意境,这些都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2.对皇家园林造园风格的影响。秦汉时期属于园林建筑的第一个高峰期,也属于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成期。这一时期的皇家园林规模宏大,建造风格雄健壮丽、粗犷且有力量感。在风格上受神仙思想的主导,模拟神仙境界,把山岳海岛风景再现,奠定了后世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筑山理水的格局。魏晋时期的皇家园林规模较秦汉时期逐渐缩小,风格上由粗放变得更为细致化,艺术性明显增强。植物配置多用珍贵品种,动物放逐圈养仍占一定比重,但生产及经济运作在当时文献中已未见记载。园内规划设计及造景的主流仍为追求皇家气派,但整体已趋于精巧细致。建筑内容多样,“台”的形式已不多见,“亭”开始引进宫院,成为点缀园景的建筑。山水、植物、建筑等造园要素综合而成的景观形式,由秦汉以来着重写实,转化为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创作表达。《洛阳伽蓝记》描写洛阳皇家园林蓬莱山的仙人馆与钓鱼殿之间“并作虹霓阁,乘虚来往”,姮娥峰上“飞阁相通,凌山跨谷”;《水经注》描写虹霓阁是彩虹一样拱起的飞阁,游人循廊而走时上时下,远望如神鸟高飞降落的动态。所谓“乘虚往来”则仿佛飘飘欲仙,还有增加园林的仙境气氛的用意。[1]这种造园手法正迎合了庄子《逍遥游》中描述的超凡脱俗、洋溢着浪漫色彩的意境。

皇家园林的创作题材也受到当时私家园林风格的影响,从模拟神仙境界转化为了世俗内容。民间游憩活动被引入宫廷,如曲水流觞等,此时筑山理水已达到一定的水准。此后,在三大园林类型并行发展的过程中,皇家园林不断向私家园林汲取养分。

3.对私家园林造园风格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私园大多为贵族官僚经营,基本都采用以自然山水为园林基本构架的造园思想。私园的整体规模小型化,风格清新脱俗,力求与自然景观相协调,因地制宜。园林布局手法精致小巧,且有小中见大的迹象萌芽,写实与写意相结合。园中除用土山外,叠石为山也比较普遍,水体丰富且在园中占有重要位置,植物品种繁多,且与山水配合成为分隔园林空间的手段。私家园林以天然清纯的风格,在这一时期作为独立的类型异军突起,成为后世别墅园的先行,也影响了后世私家园林特别是文人园林的创作。

私家园林按照位置又可以分为城市私园和郊野别墅。郊野别墅有石崇的金谷园、谢灵运的山居、陶渊明的小型庄园等。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想已融入庄园的生产规划中,以园林化的手法营造天然和谐的人居环境,虽然庄园中生产和经济类运作占主要地位,但园林化程度也已较高。如谢灵运在《山居赋》中记录了其别墅的开拓过程以及各个方位的自然景观,描画出山居周围大生态环境的情形,整体因山就势、因水成景,布局上收纳远近借景,完全契合天然山水地形。

城市私园以张伦宅院为代表。姜质在游览大官僚张伦的私宅时创作了文学水平很高的《庭山赋》,描述了张伦宅园假山筑叠、高树成林、小中见大的园貌,体现了自然山水的景观。赋中除了对园林文学性的描写,还出现除张伦外老子、庄子、阮籍、嵇康等人物形象,用这种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表明其追求自然,寄情山水而不羁与功名的生活态度。词赋者受园林意境感染而生出对园林的喜爱之情,借对园林景致的描写寄托自己的精神追求,而这些对园林描述文章又将指导后期的园林创作。这是文论与园林艺术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的很好例证,也是这一时期主导文化对各种艺术创作有所渗透、影响的体现。

三、结语

可以说,中国特定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决定了当时的哲学思潮,而当时的主流哲学思想又影响了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活情趣与审美方向,这种时代性的哲学与审美取向随着文人士大夫们的艺术创作而渗入诗、画、造园活动等艺术领域。中国园林的艺术形式主要是通过各时期美学等方面的文论,而非专门的造园论著进行指导的。刘庭风教授在《中日古典园林比较》一书中对此也有所归纳,“中国纯园林专论较少,指导园林发展的应该说不只是园林专论,而且有画论和文论,以画论代园论是中国的特点……由此也可见中国诗文画园的综合性”。高水平的画论、园论影响并指导了造园风格与造园观念,而园林中蕴含的种种“意境”,又以其空间灵动的形式反过来熏陶赏园对象。这种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的表达方式,正符合中国人的思维特征,也使中国园林对“意境”的表达更为深入。

猜你喜欢

私家园林造园庄园
珍珑·青石子度假庄园
慢屋·青麦庄园
壹 造园·纳瑞集祥
北京老城内私家园林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草莓庄园
江南园林造园手法在新中式园林中的应用初探
中国园林前世今生
动物庄园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
关于“园理”研究的点滴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