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战略与澳门文化品牌建构

2019-02-09

山东社会科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葡语大湾澳门

周 平 李 泽

(澳门城市大学 澳门“一带一路”研究中心, 澳门 999078;澳门城市大学 葡语国家研究院,澳门 999078)

澳门作为东西文化交融的桥头堡,四百多年来,东西文化交流不断和谐包容,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融汇了葡语系以及东南亚国家的文化元素,形成了澳门鲜明的文化风格。近年来,澳门特区政府在澳门品牌建设过程中,突出了澳门的文化多元特点,展示了澳门多元文化的丰富内涵,尤其是中国与葡语系国家文化交融的元素,在提升澳门品牌知名度和认知度方面收到了显著成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把澳门打造成“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将澳门的品牌之一——多元文化与湾区发展联系在一起,使澳门的多元文化建构上升到一个新高度,为澳门多元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历史机遇,彰显了我国的文化自信。澳门的多元文化建构将会与大湾区发展同步,并得到国家层面的支持与关注。笔者认为,在今后大湾区建设过程中,澳门品牌多元文化建构应该从湾区化与国际化着眼,从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方面入手,找准传承与交流的结合点,结合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及多元文化交流基地定位,丰富和完善澳门品牌多元文化的架构。澳门要保持自己的品牌特色,让国际社会高度认可,就应该应“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进一步建构多元文化这一澳门品牌。

一、澳门多元文化的湾区化与国际化建构

(一)澳门多元文化的湾区化建构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具有很高的融吸性和很强的稳定性。费孝通先生称之为“多元一体格局”: “在这里,我用中华民族这个词语来代表11亿中国人生存的疆域,它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大家庭,正因为诸多民族的存在,所以我们称之为多元,尽管他们都称民族,但生活习惯、风俗习惯各不相同。”因此,在中华文化内部构成中,也存在着文化习惯、风俗等方面的差异,各种文化一直在交流互动,互相借鉴。澳门多元文化,归根结底,属于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自古以来澳门与粤港区域地域相近、文脉相亲,澳门文化与岭南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具有岭南文化的开放性、重商性、多元性、兼容性等特征。

澳门是粤港澳大湾区四个中心之一,澳门多元文化将成为湾区文化的代表之一。因此,澳门多元文化的湾区化是其应有之义,应当让澳门多元文化更加彰显湾区文化的内涵。澳门多元文化湾区化具体而言,有以下含义:一是使澳门文化更富有湾区文化的典型特征,通过不断吸收岭南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重商性特征,集澳门文化和湾区文化于一身,成为湾区文化的标志性亮点。二是通过澳门、珠海强强联手,以极点带动的方式推动湾区多元文化建设和多元文化交流。这种双向互动交流,将为澳门多元文化的外延和内涵带来新的特征、新的内涵和新的活力。澳门多元文化的湾区化将有助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的成长壮大与品牌提升,大湾区九市二特别行政区的品牌文化和品牌形象也得到进一步强化和提升。

如前所述,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澳门作为东西文化交流的前沿,其城市品牌文化既秉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也兼容并蓄了西方和东南亚等文化,形成了多元文化融合、相得益彰的特点。这种多元文化特点既为澳门增添了几分神秘感,也提高了相关国家地区的吸引和认同,为澳门发展增加了竞争力。

(二)澳门多元文化的国际化建构

澳门品牌文化不仅需要湾区化,还需要国际化。2001年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这样表述文化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化。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在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国内改革开放全面深化,以及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建设步伐迅速加快的条件下,澳门多元文化的国际化建构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尽管澳门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头堡,对西方文化,尤其是葡语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整合方面,取得了世人公认的成效,形成了自己的多元文化特色——自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爆发之前的三个世纪中,无论在明、清两朝海禁或局部开海时期,澳门是中国唯一恒常开放的对外贸易港口——但随着澳门作为中国与葡语系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地位的巩固,澳门与葡语系国家交流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和阶段,澳门对葡语国家文化的精细化了解还没有达到全方位、深层次的程度,使得澳门品牌文化还没有全面反映出葡语国家文化元素的特征,所以,也不能完全满足建设澳门多元文化品牌的需要。因此,澳门多元文化建设要在深化、细化上多下功夫;澳门文化多元化,既要突出葡语国家文化特色元素,也绝对不是封闭式的“葡语文化”,而是一个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真正融合的品牌文化。澳门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接待的是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面对的是林林总总、底蕴各异的文化,这些不期而遇的文化不但对澳门多元文化的国际化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澳门多元文化国际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澳门在多元文化建构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澳门传统文化底蕴,体现澳门文化特色,而不是“拿来主义”,照单全收。

二、澳门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建构

(一)澳门的物质文化建构

物质文化是为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表现的文化,包括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以及创造物质产品的技术。物质文化是人类发明创造的技术和物质产品的显示存在和组合,不同物质文化状况反映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物质文化不单指“物质”,更重要的是强调一种文化或文明状态,与“非物质文化”相对,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

澳门建构的物质文化丰富多彩,数不胜数。简单举例来说,澳门有世界“美食之都”之称,多元文化的各类饮食,既让澳门人大饱口福,也吸引了各地游客。如澳门著名的葡国餐、具有澳门土生葡人特点与风味的“土生菜”、东南亚特色的“猪脚姜”以及澳门驰名的双皮炖奶、手信(糕点,糕饼)、牛杂等。澳门城区东西方建筑比邻,古典建筑与现代建筑交错,2005年“澳门历史城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城区中著名的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妈祖庙、郑(观应)家大屋、关帝庙、哪吒庙等。典型的西式建筑更是精彩纷呈。如东方第一座西式教会学校圣保禄书院遗址(俗称“大三巴”),东方第一座东望洋灯塔、葡萄牙风格的住宅博物馆、哥特式和巴洛克式的恢宏建筑目不暇接,以及长眠着马礼逊等历史人物的旧西洋坟场等典型建筑。新建筑中现代化和多元化更是精彩纷呈。

(二)澳门的非物质文化建构

澳门又称濠镜,据《澳门纪略》载,“濠镜之名,着于《明史》”。目前拥有包括“澳门妈祖信俗”“舞醉龙”“澳门神像雕刻”等1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具特色的澳门海洋商业文化、传统民俗文化、东西方宗教文化多元共存、独特的社团文化等,特色鲜明,充满活力,呈现出国际化和多元化的色彩。妈祖信俗不仅成就了信俗自身,还成就了澳门英语(Macao)名字的由来。提起澳门,首先让人想到的是妈祖,这是澳门历史文化的源头之一。除此之外,在澳门四百多年的东西文化融合过程中,还产生了曾经在“土生葡人”群体中一度风行的独有语言“patua”,这是一种因葡萄牙人与非葡萄牙人通婚,不同语言交流融合而形成的一种亚语言,patua以葡萄牙语为主干,融合了亚洲部分不同国家的语法和词汇。澳门非物质文化的多元化也体现在节日方面。澳门的法定节日(假期)照顾了不同信仰、不同文化的居民。因此,澳门节日假期较多,内容丰富,中西兼顾,你方唱罢我登场,形成了澳门独特的节庆文化。澳门有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等10家高等教育机构,中葡文化教育不仅体现了澳门文化的多样性,也为多样性文化的延续提供了可靠保障。现在,澳门特区政府有关部门也十分重视为澳门非物质文化增加新的多元化元素,如内地春节习俗服饰展、缅甸泼水节等东南亚文化节、葡语国家文化节、拉丁舞巡游等多元文化元素。

东西方多元文化融合是澳门的一大特色品牌。澳门居民文化多元交融,社交场合中可以经常见到一个人在三文四语(中、英、葡文,普通话、广东话、英语、葡语)的频道中随时转换。澳门学校和公司机构也呈现出澳门品牌多元文化特点:高校有来自海外、港台、内地和本澳的师资,课堂教学中视角和风格各异;公司各种肤色的雇员,操着不同语言开展合作。

派驻机构文化成为澳门品牌多元文化的又一道亮丽风景线。澳门3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包含新近中央政府批准的海面),驻有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区联络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驻澳门特派员公署、驻澳部队等中央政府派驻机构,有中葡论坛常设秘书处、外国驻澳领事馆等国际机构,有国资委和各省下属国有企业驻澳窗口单位,有各类国际非政府组织等近百家,他们比邻而居,过往密切。这些驻澳机构,不仅带着强烈的跨文化色彩,还具有多元的企业机构文化,这种文化与澳门休闲适宜的小市民街坊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为澳门品牌多元文化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值得注意的是,澳门在其发展过程中,经过多方合力的作用,已经成为一个政治品牌。澳门的“回归文化”“一国两制”“社团文化”等,使澳门成为世人瞩目的政治品牌,成为“一国两制”的具体践行者和社团文化建设者。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领导和国内同胞对澳门回归魂牵梦绕,盼着游子回家;《政府工作报告》等重要文献,几乎次次提到澳门,向世人昭告中国政府对澳门问题的立场,使世人对澳门耳熟能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为塑造澳门品牌奠定了基础;澳门回归后,近二十年“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澳门“社团政治文化”取得的成效,进一步表明澳门政治品牌地位的确立。在“一带一路”和“大湾区”建设中,澳门仍将在“一国两制”下发挥独特作用,做出贡献。

新型品位文化是澳门品牌多元文化的又一特色。随着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的发展,澳门不再单独追求品牌知名度的提高,在提高知名度的同时,还注重提升城市品位和美誉度,尤其是在国际旅游休闲中心和中葡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以及会展业和品牌建设方面狠下功夫,进一步提升城市品牌的品位。

澳门重商的经济文化特色是与澳门历史分不开的。最早聚集在澳门生活的人们,有着很强的经商意识,为澳门重商文化奠定了基础。据记载,远洋商人和出海渔民因当时的船舶以风帆为主要动力,航期受季风支配,从珠江口到东南亚,在每年10月至次年2月须趁东北季风南行;而船只从东南亚到澳门广州,则在每年4月至8月须趁西南季风北上。因此,当时无论商人和渔民,都必须计算好帆船出海时间,抓住时机,候风起航,一旦错过就要再等数月。葡萄牙人登上澳门岛,也是商业原因和借口。当时葡萄牙牛皮商人借口晾晒牛皮,登陆澳门,并开始定居生活。到明朝末年,澳门先后开辟了澳门-里斯本、澳门-果阿、澳门-长崎、澳门-马尼拉、澳门-墨西哥等航线,加强了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葡萄牙人的浓重的商业意识和重商管理文化,对澳门今天的重商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三、澳门多元文化的传承、交流与发展

在“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澳门的多元文化建构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因此,在澳门多元文化建构中,应该找准文化传承与文化互鉴的平衡点,既不能闭关自守、故步自封,也不能“全盘照收”、失去自我。同时,多元文化的建构要紧密围绕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及多元文化交流基地定位,不断丰富和完善澳门多元文化的内涵,既保持澳门文化鲜明的独特性,又体现澳门文化内涵的多元性。

(一)探寻多元文化传承与文化交流的结合点

文化传承需要保持自身的纯洁性与核心内涵的延续性,文化交流则是着重交往认可度以及相互间的包容性和接受度。由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美育研究会编著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北京高校中的传承与创新》认为,文化传承是指文化从上一代传承给下一代的过程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作用,既包括一些技能技巧的传承,也包括体能和生理因素的影响。民族文化传承的民族性核心内涵和民族文化的纯洁性是关键。而文化作为促进国际交往、友好理解的重要途径,主要是通过交流达到互相认知、互相认同、互相借鉴的目的,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行使文化自主选择权,以“我”为主导借鉴和吸收对方的文化精华。

文化交流是以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如前文所述,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认为“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因此,在澳门文化建构过程中,多元文化交流有助于澳门文化的健康发展。

(二)围绕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品牌建设需要建构品牌多元文化

把澳门建成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既是中央政府的希望,也是特区政府的发展目标,同时也纳入《大湾区纲要》之中。世界旅游休闲中心需要的不仅是酒店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还需要游客对产品的高度认同。澳门要实现从旅游文化向休闲文化的转变,并非一件易事。尽管旅游与休闲有很大的相似度,但两者有很大的区别。以游客感受度为例,短期游客仅需要一两个知名景点和购物中心等特色去处即可,对目的地的认同并不深刻;而以休闲为目的的游客,既需要新鲜感,也需要认同度和休闲场所。故而,做好从旅游到休闲文化的转变,对于澳门而言,从政府到企业,从管理者到普通员工都要树立这种意识,实现这种文化的转变。

(三)围绕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需要建构品牌多元文化

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是澳门的第二核心定位。世界上有八个葡语国家,分布在欧洲、亚洲、南美洲和非洲,人口约2.8亿,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物产丰富,石油矿产等原材料出口数额巨大,劳动力充足,有着明显的后发优势。葡语国家的法律、经济与文化,虽然与澳门接近,但各国国情决定了法律的差异性;由于中国的发展主要是改革开放后取得成果,葡语国家中有一些商品与中国商贸合作的历史不太长,上升空间很大;尤其是在新经济领域和平台服务产业链方面,还比较薄弱,需要充实新的文化元素,提升品牌地位。澳门作为服务平台和基地发展迅速。目前,澳门旅游基础扎实,会展业已经初见成效;“飞地”模式不仅在横琴、南沙和中山开始尝试,广州南沙的葡语国家商品展示中心也开始在莫桑比克筹建中药园,形成平台经济和飞地经济。不同的产业政策构成不同的平台文化,不同的产业平台形成不同的产业链。澳门要围绕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以新经济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为抓手,在澳门品牌中增添新经济与大宗交易文化元素,增加澳门品牌经济文化的新亮点。

四、澳门品牌多元文化建构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建设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要坚持“以中华文化为主流”方针。澳门多元文化首先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只有坚持以中华文化为主流,才可以称为澳门品牌。中华文化在澳门传承有序,未受大的战乱破坏,岭南文化是其中的优秀代表。把澳门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符合国家的顶层设计。中华文化为主流的多元文化既反映了澳门品牌文化的现实,也反映了澳门的文化自信。应该根据顶层设计,进一步提升澳门品牌形象,坚定文化自信。

第二,应研究设计一个多元文化交流机制,利用品牌力量掌握多元文化交流的着力点和话语主动权。澳门应充分利用中葡平台优势,利用“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机会,结合中葡商贸和文化交流,以中国与葡语系国家交流、深化对外交流为契机,建立交流机制、构建交流平台,形成双向话语沟通模式。

第三,文化的多元性定位应涵盖澳门和国家发展的功能定位。澳门多元文化建构的目的总体而言是为了澳门的长远发展,应围绕澳门的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同时,也要根据“澳门所长、国家所需”建构多元文化,便利中葡平台和大湾区建设,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撑。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以“民心相通”为导向,以中华优秀文化为核心,以多元文化为载体,探索以葡语系国家当地民众喜闻乐见、共同认可的国际交流方式,让当地民众听得懂,听得进,愿意听。

第四,通过提升澳门品牌软实力促进多元文化建构。品牌是竞争力,也是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澳门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知名城市品牌和大湾区排名第二的中心城市,很大一部分依靠的是澳门品牌的软实力。澳门多元文化交流基地兼具自身、湾区和外部功能。澳门自身文化软实力的建构、澳门参与大湾区文化互动交流与文化建构,澳门与“一带一路”和国际社会的互动交流,都是打造软实力的具体过程。澳门品牌多元文化的建构,不但提升澳门自身软实力,也促进大湾区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增强澳门品牌多元文化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能够促进“民心相通”。

第五,多元文化建构下促进澳门的跨产业融合。一方面,融合式发展澳门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首先,澳门的文化产业是新兴的产业。澳门自然资源匮乏属于微型经济体,将澳门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融合,不仅有利于澳门经济资源的配置,也有利于把澳门建设成“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其次,澳门的旅游业在大湾区一直是优势产业。从澳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来看,澳门历史的多元文化孕育了丰富的旅游产业,澳门旅游产业的核心价值就是其文化的多元性,只有抓住文化的多元性才能抓住澳门旅游资源的内在精神,从而开发出具有澳门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最终形成具有特色的大湾区文化,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旅游带动了文化的发展。通过旅游促进多种文化交流与传播,澳门历史的多元化文化为澳门旅游业提供了交流平台,同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由此可见,澳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跨界融合是互为一体的产业体系,其融合后的产品体系也是相互交织和相互提升。澳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有利于冲破产业边界,将各自的产业优势进行优化重组再配置,不断更新产品链,最终实现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创造出新的价值。另一方面,促进大湾区内、外协调的区域融合发展。澳门地理位置距离内地和香港都十分便利,澳门的文化产业可以积极地借鉴香港的发展经验,加强与内地的合作发展。对内而言,澳门的文化产业要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政策先机,推动粤港澳三地的文化产业相互融合。深化粤港澳文化产业的合作与发展机制,制定符合澳门文化产业的规划,积极地与内地合作共同建设文化创新产业孵化平台和产业园区。另外,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在文化产业发展在金融制度上的优惠政策,创新发展澳门文化产业。例如横琴新区专门针对港澳地区设立了创新金融服务政策,为澳门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金融服务平台。澳门还应该积极借鉴香港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例如香港具有优势的电影发展基金会,每年都会为优秀的电影IP项目进行投融资。澳门应积极地与香港共同合作发展优秀的商业影视文化项目。澳门的文化产业只有与中国内地及香港的文化产业相互融合,才能带来发展的新格局。对外而言,澳门文化产业应充分利用澳门自身的发展优势,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不断地对外融合,特别是加强与葡语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促进文化产业的跨地区合作,进一步繁荣澳门的文化产业。

第六,加强大湾区人才培养与引进。澳门是多文化融合的国际大都市,澳门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就是培养和引进具有国际化的专业人才。如何培养国际化的专业人才也是当下澳门高等教育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首先,依靠国家和特区政府的支持,将文化产业纳入大湾区协同发展的框架中,深化文化产业的国际化战略。在实施澳门文化产业人才国际化战略时,找准切入口,增加文化交流与合作,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国际化培养的合作机制。其次,建立文化产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学习欧美国家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方式,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办学,澳门高校需制定长远规划的国际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案。最后,加强与国际化文化娱乐公司的校企合作,提供一个国际化的平台,使培养的人才尽快适应澳门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例如澳门科技大学新开设的电影制作专业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电影制作专业人才,同时兼顾提升学生的艺术和文化素养,学生将兼具高超的电影制作和艺术鉴赏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为澳门电影产业的发展储备人才。设计艺术产业化也是澳门发展的重要部分,澳门城市大学开设的设计艺术学专业正是应澳门行政区政府的发展需要,并根据港澳内地的市场需求开设。另外,澳门很多高校的招生简章明确指出需要学生选修葡萄牙语,这种双语种乃至多语种的国际教学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大湾区的建设储备了多语种的人才。21世纪的人才是任何一个产业竞争的重要因素。澳门发展文化产业不仅需要自主培养相关的人才,还需要积极地对外引进优秀的人才来到澳门就业。加强外来人才与本地人才的融合,使这些外来人才把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澳门本地的文化产业相融合,进一步促进澳门文化产业国际化的发展。

猜你喜欢

葡语大湾澳门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澳门回归20周年:“一国两制”的回溯与思考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澳门回归日
全球有多少国家说葡语(答读者问)
发生在澳门的几场微型战争
99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