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的移动媒体写作论

2019-02-06梁洁

戏剧之家 2019年36期
关键词:构思感知外化

梁洁

【摘 要】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从传统的纸媒到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再到如今的移动新媒体,反映了新技术、新形态变化的迅速迭代。移動新媒体的便利性吸引了数量庞大的人群,作者和读者也越来越多地转向了移动新媒体,促进了新媒体写作的全面繁荣,成为与传统文学并立的新形态,并大有超越之势。与传统写作不同的是,移动新媒体的写作往往集文字、图像、表情、音频和视频于一体,形成了一种人机交互、沟通感观的新写作。但移动新媒体写作既不等于传统文学写作,也不等于影视文学写作,更不等于新闻写作,它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不停地越界与扩容,给文学创作、文艺批评及写作理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关键词】新媒体;写作;感知;构思;外化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6-0194-03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媒介传播历经了传统的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阶段,并逐步走向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方兴未艾,移动新媒体的时代已经大步走来。新媒体携带着即时的、海量的信息,以其难以抵挡的互动性和无时无处不在的传播方式,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交流和思维方式。以手机、平板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快速普及,带领社会迅速进入了移动新媒体的时代。当前以微信、微博、百度新闻及今日头条等为代表的客户端,每天产生的文章不计其数。广泛的互动参与也使写作由传统的作者写什么读者才能看什么,转变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这意味着互联网时代已经进入自媒体时代。

新写作的超文本性、可视性、动态性和互动性也为传统的写作理论带来新的研究课题。移动新媒体传播了海量信息,往往集合了图像、动画、视频、声音以及表情等超文本形式,以往仅仅针对文字的写作论显得有所不足。新媒体写作以超文本的方式组织写作,全面沟通视觉、听觉和思维,方便了读者阅读,联想和跳跃,非线性的阅读习惯给写作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新媒体的写作也找到了更加广阔的发挥领域。传统写作如同传统的国画,受材料、技术和构思的影响,即使是最写实的作品也会多多少少带有一丝写意。写作大抵也是如此,所以也总有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样的论断。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影响,正如素描铅笔带来的写实主义一样,写作风格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二、移动新媒体写作的感知论

新媒体写作是大势所趋,未来也应该大有可为。当前移动新媒体正以摧枯拉朽之势,对传统媒体发起了强烈冲击,虽然台式机和笔记本组成的互联网时代还在大行其道,但移动新媒体对于传统纸媒的冲击,几乎是一夜之间就摧毁了各种报纸媒体。随着新技术不停的越界与扩容,给文学创作、文艺批评及写作理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原有的学科性质与传统的研究方法都难以守成。

写作学和新闻传播学之间毕竟还是有着很明显的分界,它们有交叉的部分,又各有各的领域。学科越界与扩容的议题太大,我们只从写作论的角度分析移动新媒体写作。一般说来,写作过程大体可以分为感知、构思和外化三个阶段。所谓的感知,从心理学看来,是指感觉、知觉指向对象时的感官活动和心理活动,心理学称之为“注意”。写作过程可以看作是一种“有意识的注意”,是对周围事物持续性的、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主动使用感觉器官去看、去听、去触摸的一种知觉。人们可以凭感觉直接获取的信息,如物体的颜色、气味和声音等,也可以借以知道自己的运动和位置。据统计,在各种感知所搜集的信息中,视觉收集的信息约占总信息量的80%,听觉占11%,嗅觉占3.5%,味觉和触觉各占1%。

写作并不是简单的感官感知,感知只是人类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写作感知论认为:文章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是客观事物本身并不是文章。自然界的草木虫鱼、日月星辰,人类社会的悲欢离合,时光长河的古往今来,都可以写文章,但没有经过思维加工的客观存在,本身并不是文章。任何文章的写作过程,都是先有感知,再思维加工,最后成文的过程。没有“感知”,没有“思维”,就不可能孕育出文章,这种感知是科学感知和艺术感知,与初级感知不同。感知、思维、文章之间并不是单纯的直线推进,感知到思维是一种内化的过程,思维到文章是外化的过程,各环节互逆互动,互摄互生,各因素相互交叉渗透,制约整合,是一种多元复合的状态。

移动新媒体写作加强了感知的效果。新媒体文章对于读者而言,是一种视觉和听觉上的强化。在感知上新媒体写作具有先天的优越性,它不仅可以用文字写作,还可以配合图像、音频、视频以及表情。现在的移动新媒体写作早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不配图、不配表情、不配音频、视频的文章已经很少了,这是读者阅读对新写作的反向作用造成的。如前所述,人类靠视觉和听觉获取的信息占到了信息总量的90%以上,新写作不断加强图文、表情、音频、视频的配合使用,都是对感知的不断强化。对于有些读者而言,无论文字描述如何具体形象,远远没有一张图来得简单直接。总的说来,新媒体的写作是对感知的强化。

移动新媒体写作加强了感知的趋简性。文字从繁体字走向简体字,语言从文言文走向白话文,语法从复杂走向规律,无一不说明趋简性是语言发展的必然趋向。移动新媒体的写作无论对于作者写作还是读者的阅读,都是一种趋简。对于作者来说,一个图片或表情可以让文字表述简单得多,不必再为描绘一个事物而绞尽脑汁。配合音频或者视频可以比文字更直观,一个表情可以让读者瞬间明白一种感受。一般说来,表情是人类共有的,如微笑只要是人类就能看懂,新媒体简化了写作。

移动新媒体写作加强了感知的沟通。人与人的千差万别,造成了感知的千差万别。用语言准确描述事物是不容易的,沟通感知更是不易。传统写作往往运用各种修辞手段加强人们感知的沟通,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为了描述清香的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用更好理解的听觉打比方。再如刘鹗的《老残游记》沟通听觉和视觉:“渐渐地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有时无论作者多么细致具体的描述,读者的感知都可能存在偏差,而新媒体的应用,嵌入优美的景物、悠扬的音乐,比起纯文字描述更容易感知一些,这是毫无疑问的。不过,如果变成了纯图像或视频,就变成了影视或音乐,在总体上就偏离了写作学的领域。

三、移动新媒体写作的构思论

构思决定着文章的质量和命运,是写作质量的关键。作文之道,构思为先,思考文章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等问题即为构思。构思是作品在作者心里孕育的过程,是为写作外化所做的准备工作。传统写作的构思,在整体上讲究立意、定体,在局部上讲究布局谋篇,包括文章结构层次、标题段落、句子生成、文题照应等等,这些都要依靠构思来完成。

只要写作,构思就是前奏。而谈构思就离不开谈文体,不同的文体需要不同风格的构思。刘锡庆的《基础写作学》将文体分为文学文体和实用文体两大类,又将文学文体分为叙事文学、抒情文学、戏剧文学三类,实用文体分为记叙类、论说类以及应用类三类,三类其下又包含数十种小类,因而离开文体谈构思总显得大而不当。不过只就一般的写作过程而论,无论是文学文体还是实用文体,先立意确定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再写作的过程总是不可避免的。

移动新媒体的写作应该是“短平快”。一些新媒体写作论认为,移动新媒体的写作核心创作观就是创新、创意论。不过稍微思考一下就觉得,对于以推销产品为主的内容,比如广告,创意能让人耳目一新,留下深刻印象的确是最重要的。优秀的作品往往都是创新、创意作为内核,没有创新的作品很多时候只是低质量的重复。不过对于写作来说,粗略一数可以数出50种文体,不可能所有的文体都只讲创新、创意,实用文体起码占30种,都是以精要、实用以及快速传播为主,创意只能算是文章好坏的一个重要的参考项。现在几乎没有一种文体不能转移到移动客户端上的,更多的创作旨在传播信息,像传统一样讲究精雕细琢的时代渐行渐远,更多的是讲究短平快,创新、创意更多的是为目的服务的。讲短平快绝不是鼓励粗制滥造,当前是一个商品化的经济时代,整个社会被时代所裹挟,被经济发展迅速推动,全社会都在飞速运转,精雕细琢花几个月甚至几年写一篇文章只在科研写作中出现,短平快才是符合经济高速运转背景下的新媒体写作的主旋律。

我们以百度、今日头条为代表的移动新媒体客户端文章为例,可以很明显地看到,百度旗下的文章有50余类,包括推荐、热榜、视频、国际、小说、健康、科技、汽车、新时代、新华社、情感、居家、旅游等等。今日头条旗下文章分类有40多类,包括关注、推荐、热点、武汉、直播、小视频等等,与百度分类大同小異。如此庞大的文章数量,足以令人目不暇接,但99%的文章是难言创新的。事实的结论是,移动新媒体文章一是“大齐全”,文章数量庞大,24小时浏览都看不完,文体齐备,内容全面,几乎覆盖所有人群和所有话题。二是文章“短平快”,字数较多的会有明显提示,如本文4500字,阅读时间9分钟等等。更有人比较极端的说,在这个快节奏时代,没有人有耐心看超过一手机屏幕以上的文章。总的说来,移动新媒体写作的构思,强调短平快是由时代特征所决定的。

移动新媒体写作还要考虑“商业化、社交化、碎片化”等问题。在当前的网络化、国际化、商业化以及专业化的大背景下,移动新媒体的写作不可避免地要考虑上述问题。一切社会生产活动终究会指向经济,对移动新媒体写作者来说,转战新平台就是看中移动客户端的读者众多,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阅读量,这意味着,一是阅读量远大于传统平台,二是影响力越大,三是收入可能越高。对于平台来说,越多的阅读量意味着越多的流量,而越多的流量意味着越多的广告收入,对平台而言流量意味着一切。“社交化”的本质是为了吸引人群,增加用户粘性,做大用户群体的蛋糕然后加以商业化。“社交化”往往能聚集人群,吸引阅读,谁能聚集最多的人群,就意味着谁拥有最大的广告辐射面。“碎片化”是指无法像工作一样全时段的阅读,手机的多功能性造成了当代人机不离手,工作时看时间和发布通知,走路时随手拍照,跑步时听音乐,坐公交时看新闻,由此造成了阅读的碎片化。由碎片化带来的问题,一是新媒体的写作要考虑短时性阅读的特点,文章不要写得过长。二是要多图文配合,尽量用最方便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不过,过度的“商业化、社交化及碎片化”也带了很多问题,如广告过多,引发读者不满;为博眼球,故意制造耸人听闻的标题,成为标题党;制造话题引发争论,利用人性;违反法律,造谣生事,无中生有;语言简单粗暴,粗俗不堪。诸如此类问题,不可谓不常见,需要专家学者研究应对,写作也不可不引以为戒。

四、移动新媒体写作的外化论

所谓的外化指的是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大脑内部思维活动转化为可听可视的语言或图像的过程,也可以称之为“物化”、“官感化”。写作学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现代艺术中的绘画、雕塑、音乐及电影中的某些表现技巧,也逐渐被写作借鉴和采用,写作外化的技巧也在不断地增加。对于新媒体的写作,外化的定义得以扩展,外化不仅仅限于可见的文字,还可以是文图结合的图像、文字配合音频和视频,这些都是思维的外化。不过移动新媒体写作也并未达到全感官的程度,嗅觉和触觉的扩展还有待时日。

(一)移动新媒体写作的文字化。人的思维外化为语言,可以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写作主要讨论书面化的语言。思维的文字化,其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似乎都不过时。即使不主要靠文字呈现的电影、电视,也往往有文字剧本,而且还要在屏幕上配以文字,否则经过的剪辑后的电影电视,没有文字配合,经常会让人摸不着头脑。文字是基础,是所有的文学、影视创作的底层结构。文字具有先天的便利性,表意的精确性,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文字写作可以跟随想象的脚步叙说过去,遥想未来,使文章可以传达于异时异地。

传统写作为了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做了很多尝试,也取得了很多很好的效果,如沟通感知,使用对称的形式或积极的修辞手段,使作品具有立体美、节奏美和听觉美。诗歌讲究数字、平仄、押韵、回环等形式美,散文运用修辞沟通读者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等,丰富人们的审美感受,使读者对文中的人和物、景和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等等,这些都是思维的文字外化。文字写作要求作者有深厚的生活体验、丰富的感悟积累和高明的语言文字技巧,才能熟练驾驭,写出形神兼备的文章来。

移动新媒体的文字写作,不仅应该继承这些优良的写作传统,还应该发扬光大,继续创新。可以预见,文字写作在相当长的时段都不会过时。虽然现代化的移动视听设备已普遍使用,但是专家学者、新闻记者的写作,都不可能只发个照片完事,都是需要事先写成讲稿、论文、新闻稿的。移动新媒体的使用,不仅没有降低文字写作的地位,反而对写作提出了更多的技术要求。

(二)移动新媒体写作的视觉化与听觉化。文字虽然有自己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文字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它无声无味,无法诉诸五彩的视觉,也无法直接变成奇妙的听觉,无法直接还原为说话人的语气、表情和动作。依靠新媒体技术,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视觉与听觉外化的问题。所以,新媒体写作需要有一种明确的屏幕意识,正因为这种屏幕意识,使得新写作就像国画和照片的区别一样,具有了与传统写作迥然不同的风格。移动新媒体写作首先就是加强了视觉和听觉,虽然单纯的文字不乏独立的阅读价值,但是对于移动端来说,图文配合,视频、音频结合,加强视觉与听觉效果,提供可见可闻的屏幕形象,是新媒体写作必须认真考虑的事。当然新媒体也不是万能的,还有许多不足之外,许多纯文学的描写方式,如长得像驴屎蛋的脸、孤独寂寞冷这样的文字,往往难以直接外化。

(三)移动新媒体写作的动态化。动态性往往有生动活泼的效果,作画讲究栩栩如生,写字讲究力透纸背,文学讲究夸张,其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机制,就是为了追求生动活泼。微信聊天中各种动态表情,虽然不全是为写作而生,不过大受欢迎是无可争议的。动态化的观念也应该考虑到写作中,仅仅只有文字的描写,往往难以让人留下具体的印象,这时就可以考虑寻求外援,将文字写作难以表现的地方放在可视的、动态化的过程中展示。构思动态形象,能使新媒体的写作获得对时空、声画处理的极大的自由。这些手法在小说、诗歌中同样存在,在新媒体写作中得到了加强。

五、余论

新媒体的时代已经到来,在移动媒体的助攻下,新写作已经走向了全面繁荣。新写作丰富了人们的视觉与听觉感知,促进了写作和阅读的简化。新写作在构思上要考虑到商业化、社交化、碎片化等问题,在信息大爆炸和社会高速运转的背景下,写作呈现出短平快的特征。在各种外因的推动下,新写作的外化除了文字,还有了更多的表现手段,走向图文结合和动态化的方向。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会带来新的形态,新写作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不足。研究新写作,促进新写作学的完善与发展,还需要更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丁国旗.新媒体写作给文学带来挑战[J].深圳大學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2).

[2]方遒.写作学概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5.

[3]格日乐.传统媒体写作与新媒体写作[J].写作,2016,(2).

[4]胡欣.写作学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5]金长民,陈登报.现代写作学理论体系的纵横双向构架[J].写作,1990,(4).

[6]李鸿.浅谈新媒体写作中的短平快[J].新闻传播,2019,(7).

[7]刘晶.移动新媒体写作[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

[8]王天禅.全球语境下的新媒体写作[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1.

[9]袁勇麟,冯汝常.文学欣赏与创作[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构思感知外化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衣如其人
外化于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杭州模式”研究①——基于杭州市民公共文明行为的视角
浅谈“摘抄”在作文教学中的妙用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努力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心词+外化亲属称谓语”的多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