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用学案教学,创设多样化高中信息课堂

2019-02-03张霖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9年12期
关键词:学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张霖

[摘           要]  “学案教学法”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的教学活动。其突出优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行为,注重学法指导,强化能力培养。结合教师中的教学实践经验,浅谈如何运用“学案教学法”来创设多样化的信息技术课堂。

[关    键   词]  新课程;信息技术;学案;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6-0144-02

高中的信息技术新课程强调信息素养的培养,强调让学生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提倡与他人合作学习,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正是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教师应改变学生在原有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寻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教师应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促进课堂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教师的身份从“教学者”转变为“引导者”,学生的身份从“接受者”转变为“探寻者”。

一、研究背景

我们常规的课堂教学是由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堂教学评价三个环节来组成的。但高中各学科课时普遍较多,学生完成日常作业后很少能够拿出时间来预习,同时又由于信息技术软硬件设施的局限性,学生不可能实现上机预习。

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信息技术偏重于技能操作,我们通常会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或者作品教学法来实施教学,这两种教学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其中任务驱动教学法只强调学生按照任务完成一步一步的操作,容易让学生养成机械的模仿式学习习惯。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时候只是模仿老师所做的操作,而没有真正去体会操作背后蕴含的各种理念。而作品教学法则以作品为依托,学生利用素材完成作品制作,但通常制作过程难度较大,而且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往往与教师的预期背道而驰,作品的评价难以实现。

二、理论支持

(一)什么是“学案教学法”

“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精心编写的学习方案。“学案教学法”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训能达标的教学活动。其优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学行为,注重学法指导,强化能力培养。“学案”通常可以分为“课前预习案”“课堂讲学案”和“课堂检测案”等。

(二)引入“学案教学法”的可行性

高中课程紧张,学业负担重,课余时间使用“课前预习案”的可行性并不是很大。笔者对比研究了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后,发现初中与高中有很多内容相似,不少内容是在初中的基础上的一种延伸。如果课堂教学之前能够唤醒学生这一部分的知识基础,就在无形中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课前的“课前预习案”还是很有必要的。

课堂教学环节,学生模仿式学习一直是信息技术老师比较头痛的问题。如何让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究、发挥主体意识,变“被动模仿”为“主动学习”,增强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每个信息老师要认真思考的。“课堂讲学案”正是以学案为载体,学生利用学案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解决问题,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能力的培养。

“课堂检测案”是以当堂检测为手段落实教学评价,最终达到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掌握知识并学会学习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课中常常要求进行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双重评价,那么以“课堂检测案”为载体,辅以作品形式、软件评分的方式,进行多重维度的课堂评价体系,能够较全面地体现课堂教学效果。

三、教学实践

(一)浓缩精华,课堂中的“预习案”同样精彩

对比初中与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不少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内容,比如:

《信息技术基础》:信息获得的方法;因特网上信息的浏览与获取;网上资源检索;字处理;Excel中的常规设置、函数与公式、排序和图表;信息交流;网页制作;信息的安全和保护等。

《多媒体技术基础》:多媒体数据文件;文本素材的采集方式;图形与图像、图片素材的采集方式等。

上述章节的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有所学習,部分内容还是初中学业考试中的重点。学习这些内容的时候,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浓缩的“预习案”,利用刚开始上课的5~7分钟时间,让学生按照“预习案”的要求,进行相关的体验,并利用这些体验引入新课程中的相关内容。“预习案”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应当紧扣课程内容。体验活动和问题设置所应遵循的原则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就能够完成的,并紧密关联课程的重难点,题目和活动不宜过多,几个简单的问题或体验就足够了。高中生应用初中的知识体系就能完成的“预习案”,让他们充满成就感与探索新知的欲望,课堂中这样的“预习案”,会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二)灵活机动,创设多样化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环节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设置多种类型的“讲学案”来辅助教学,创设多样化的课堂教学:

1.针对课程中比较简单的内容或者学生已经比较熟悉的知识,我们采取简单问题简单处理的原则,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信息技术基础》中的“信息的获取”这一课,学生已经熟悉相关的知识,而且平时这些知识的利用率也很高,我们就可以根据课程的重难点,设计一份详细的“讲学案”,让学生在“讲学案”的前提下进行各种体验和操作活动,设置合理的问题,最大限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和实践。

这类课程的“讲学案”内容设置比较丰富,学生的操作和体验时间至少在半个小时左右。教师重基础知识的落实,重点内容要展示,针对学生在体验和操作中的错误,指出发生错误的根源,并展示或板书重点内容。整堂课应该以学生探究为主体,教师个别辅导和重点问题讨论为辅,同时也应设置一定的拓展问题,以满足不同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2.针对课程中有较强逻辑性和理论性的课程,我们可以采用由简入深、层层分析的原则,一步一步帮助学生去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如《信息技术基础》中“数制转换”这一课,强调二、十、十六进制之间相互转换,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理论性。我们在设计学案的时候,就应该注意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从每个数制本身的规律着手,一步一步分析它们之间的内部联系,然后再得出一定的规律。

利用学案的层层问题的设置,帮助学生体会二与十进制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并通过各种特殊与非特殊实例的演算,强化这种联系,进而将这一理论知识内化。在学生完成学案时,教师需要紧扣每个环节学生出现的问题,分析和讨论这些问题发生的原因,并及时帮助学生得出一定的规律,对重点知识和重点内容要适当进行总结和板书。

3.针对课程中偏重操作的课程,我们可以采用作品制作配合学案,既降低了作品制作的难度又提高了作品的可评价性。在学案中,我们设置一些问题来帮助学生分析作品,并在其中设置一些思考问题,这些问题在无形中对作品的制作提供了比较详细的制作要求。学生通过学案的指导,能够有效分析出作品的详细信息,从而降低了作品的制作难度。同时,依据学案而完成的作品,具有较强的可评价性,使得作品的评价更为精确。

比如《多媒体技术应用》的“Flash动画制作”,我设计了一个“鼠”动画让学生来制作,在这个动画中设置了文档属性、动作补间、形状补间等基础Flash动画制作的相关内容。然后针对这些内容,我设计了一个“鼠”动画学案:

在学案的最后,设置几个思考问题,总结一下这节课所涉及的知识。

上课时,先安排学生观察成品的动画,然后阅读学案,并根据动画的一些特征,完成学案中的问题与思考。完成学案后,学生就能够掌握作品的基本特征,再利用教师提供的素材完成作品的制作。

实际课堂实践中,80%以上的学生参考学案的分析,基本能够理解这个作品的制作过程,而且能够发挥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完成这个作品的制作。教师则抓住重点问题的分析和解释,并帮助20%的学生完成学案的分析,进而完成作品的制作。最后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几个思考问题,得出本堂所学习的知识体系。

(三)新旧结合,“课堂检测案”与技能操作相结合。

单纯的纸笔评价针对性很强,考查性也非常强,但是信息技术偏重于操作,只用纸笔的评价无法完全体现学生动手能力的高低,容易出现纸上谈兵的情况。软件测试虽然完全要求学生操作,但是也会有学生机械记忆操作步骤而不懂原理的情况出现。因此在软件测试评价的同时,要求学生完成一份针对性的学案分析,能够全面考查學生的综合素质。

“课堂检测案”设置5~6个问题为宜,问题紧扣技能操作、由易到难,问题的描述可以是操作的指引,也可以是操作完成后的结果。学生要完成“检测案”,必须借助软件去解决实际的问题,从操作中去解决检测案的问题,使理论知识考核与操作技能评价两者紧密结合。

教师设计好“课堂检测案”,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结合软件操作完成,可以单人进行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相关内容后,上交“课堂检测案”和操作结果,教师结合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适当点拨,加深学生的理解。

四、反思与体会

“学案”的引入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模式,把更多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提出问题,将实际问题的解决与理论知识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学案”的积累也是一个不小的资源库,学生在学案的积累过程中,能够对前后知识产生联想,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同时复习阶段“学案”也是很重要的复习资料。

教师利用“学案”教学,可以从讲授中解放出来,凡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完成的内容,教师只需要点拨即可。教师可以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上,并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2]陶增乐.信息技术基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3]孙晓红.浅谈高中信息技术的“学案导学法”[J].中国校外教育,2007(1).

[4]孙晓红.高中信息技术“三案教学”初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6).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学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背影》导学案教学
乡愁导学案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比例尺(一)”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