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语言多样性

2019-02-03于航

青年文学家 2019年36期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

摘  要:本文旨在从生态语言学的两种研究模式——“豪根模式”和“韩礼德模式”入手,分析语言多样性现状,探究语言多样性的意义,并为如何保护语言多样性提出一点构想。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语言多样性;语言生态

作者简介:于航,1996年出生于辽宁省瓦房店市,女,汉族,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6--01

美国语言学家豪根最早提出了“语言生态”这一概念,用来分析所有可能影响语言功能的环境因素,初步建立了语言与生态之间的联系,之后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对语言系统的非生态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推动了生态与语言关系研究的发展。本文将以生态语言学为理论框架,分析语言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及保护语言多样性的途徑。

一、文献综述

生态语言学,也被称为语言生态学,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语言学跨学科研究领域之一。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人类语言的网络系统不断变革,语言世界中的各种问题日益复杂和突出,人们呼唤构建良好的语言生态环境”(冯广艺,2013),在此背景之下,生态语言学应运而生。

在生态语言学领域内,“豪根模式”与“韩礼德模式”为两大主要流派。豪根的语言生态隐喻思想认为语言同样拥有自己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语言发展和语言保护奠定了基础;20世纪90年代,韩礼德提出生态语言学“非隐喻模式”的研究模式,强调语言及语言学在生态问题上的作用,突出语言学家的社会责任。进入21世纪,生态语言学的研究范围更加广泛,“其‘隐喻模式运用‘生态意指语言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注语言多样性与语言规划等话题,强调维持生命的各种生态”(何伟魏榕,2018),非隐喻模式则广泛应用于解决生态问题。

我国生态语言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语言多样性以及文化多样性有着具体表现,因此“国内生态语言学研究中占主流的还是豪根模式,主要体现在对语言多样性的研究以及对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调查与保护研究方面”(方小花,2019);另一方面,目前我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引起了部分学者对生态语言学的关注,积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以语言传递思想,呼吁人们关注生态问题。由此可见,生态语言学在我国虽起步较晚,但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语言多样性现状及重要性

全球范围内,已有超过750种语言灭绝,还有多种语言只有少数使用者。据联合国估算,目前现存语言中,有一半的语言拥有不到一万名使用者,四分之一的语言只有不到一千名使用者,并且,除非采取有效措施,至少3000种语言将在一个世纪之内灭亡,这一现象引起了语言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最终,“濒危语言”的概念于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更多的学者不仅仅把保护语言多样性作为一个研究方向,更视其为己任。

我国是世界上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目前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多样性正遭受着更为严峻的考验。据报道,中国有120多种少数民族语言,其中有文字的语言为50多种,实际被使用的文字只有22种,保护语言多样性迫在眉睫。

目前,越来越多的语言濒临灭绝,正如生态领域内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样,语言多样性同样应受到保护,之所以如此强调保护语言多样性,首先是因为语言作为一种文化或一种文明的载体,构成了这种文化和文明的一部分,保护语言多样性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有着重要意义。“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出发,语言的多样性是语言生态平衡的常态”(黄国文,2016)。正如生物多样性之于生态平衡,对语言生态而言,为实现平衡,多样性必不可少。

三、语言多样性保护措施

鉴于目前世界与中国都面临着语言濒危和消亡的威胁,急需出台相关政策保护语言多样性,《岳麓宣言》的出台足以见证我国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同世界各国一道保护语言多样性的决心。“虽说学术无国界,但学者有家国情怀和价值立场。”(黄国文,文秋芳,2018),任何时期的学者都肩负着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我们作为新时代的语言工作者或未来从业者,理应保护本民族语言与文化,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借助我们所掌握的外语传播中国文化、中国智慧、中国精神。

豪根的隐喻模式生态语言学将语言系统和生态系统联系在一起,指出了二者的相通之处,广泛应用于保护语言多样性研究之中,其实语言系统与生态系统也存在着不同,生物灭绝通常不可逆转,而消亡的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人为手段进行复兴,因此采取措施挽救濒危语言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笔者认为为保护语言多样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保护语言多样性应建立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之上,并保持对本民族语言及文化的高度自信。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发达国家借助广泛使用的语言传播其意识形态,如不采取措施,本民族语言便可能在冲击之下被边缘化,甚至逐步走向消亡,因此保护语言多样性必须树立本民族语言认同感。这一点尤其适用于语言学人,我们掌握了外国的语言,了解了外国的文化,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被西方化了,外语工作者及学习者的目标应是借助外语传播中华文化,只有我们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才会赢得世界的尊重,这是新的历史时期赋予语言学人的历史使命。

其次,保护语言多样性必须坚持语言平等的原则。通常,人们常常对不同语言变体存在着刻板印象,但这并不是语言本身所带有的特质,而是产生于人们对当地文化的片面了解,如果某一语言的负面评价越来越盛势必会导致愿意使用该语言的人越来越少,慢慢地该语言便会被边缘化。因此,保护语言多样性,我们必须消除这种偏见,坚信各语言一律平等,做到不盲目崇拜“强势语言”也决不歧视“弱势语言”。

最后,保护语言多样性也需坚持语言的开放性。开放性指的是语言的兼容并蓄,上文所说抵制语言帝国主义并不意味着闭门造车,当今世界,语言交流与融合是大势所趋,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良好的语言生态需要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生态语言学
求同存异、和谐共生的分布式语言观
生态语言学视域:语言与生物生态的必然统一
生态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分析
生态语言学视野下的网络流行语污染分析及治理举措
关于生态语言学下高校英美文学教学开展思考
生态学视角下的英语习语研究
菲尔生态语言学研究述评
论语言的社会文化生态与认知生态
张力之拱:语言和生态
官场话语生态的形成过程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