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处女与吉普赛人》中的自然生态

2019-02-03李子一

青年文学家 2019年36期
关键词:自然生态劳伦斯

摘  要:D·H劳伦斯冠有“自然诗人”的美称,其作品中也不乏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以及对自然之子的赞美之词。本文将通过自然环境的对比、自然人与文明人的对比对《处女与吉普赛 》中蕴含的自然生态观进行分析,试图对劳伦斯的生态思想有进一步的认识。

关键词:《处女与吉普赛人》;劳伦斯;自然生态

作者简介:李子一(1995.9-),女,锡伯族,辽宁锦州人,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17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6-0-02

引言:

D·H劳伦斯于1885年出生在英国伊斯特伍德村的一个工业矿区,矿区与自然田野相邻,这两种生活环境的反差对劳伦斯一生的创作有着极大的影响。工业文明的发展破坏了大自然的美,摧残了人的内心世界,而劳伦斯给出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回归自然,追寻灵肉结合的两性关系的自然本性。因此,对工业文明的批评和对两性关系的探索的主题可以说是遍布劳伦斯每一部作品。劳伦斯曾说过在三百年之内是不会有人理解他的作品的,但他却没有想到,仅仅去世几十年之后,学者及评论家们对其评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劳伦斯正是这种生前无名,死后却名声大噪的作家。其作品主题极具现实意义,具备研究价值。大部分的学者以劳伦斯的长短篇小说为文本进行研究,很少涉及中短篇小说。

《处女与吉普赛人》是劳伦斯的一部优秀的中篇力作,写于1926年,但于劳伦斯去世后在其妻子的安排下出版,被认为是献给其妻子弗里达的作品。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对《处女与吉普赛人》的研究相对较少:Bland Crowder(1984)在其文章中对《处女与吉普赛人》中的神话意图进行了分析。Guttenberg  Barnett(1988)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Kim Younghoon(2015)从道德伦理方面分析并指出“伊维特似乎是一个奴隶在寻找一个能最终将其从道德困境中解放出来的主人”。学者思勤从男权社会的压迫、顺从和反抗三个方面进行解读,认为女性要有独立的人格,才能实现自我价值,达到自我解放。学者李晓丽和李利认为《处女与吉普赛人》中充满了如现实与神话,写实与写意,自然人与社会人,生命与死亡等两极对照的元素。学者李珊珊则对伊维特的心理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

一、生态主义批评

“生态批评”这一术语最早是由美国学者William Rueckert 于1978年在其发表的《文学与生态学:生态批评的试验》一文中提出的,但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确立的。广大学者认可的生态批评定义是由Cheryll  Glotfelty提出的:“生态批评就是研究文学与物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的一门学问”。生态危机是生态主义批评兴起的最主要的原因,表现在自然资源的破坏与衰竭、生态环境的污染与恶化、甚至人类精神的扭曲等。生态主义批评经历了从边缘到中心的发展过程。近年来,由生态主义结合其他观念衍生出了许多新的批评理论,如生态女权主义、生态伦理等。国内也有许多学者对生态主义进行了深入研究,如鲁枢元把生态学分为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三种形态。

二、自然环境的对比

劳伦斯作为一名“自然诗人”,其作品中必然少不了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处女与吉普赛人》中有大量的对环境的描述。教区公馆的房子是石头做的,房子又丑又脏,空气阴冷潮湿,家中的布置既沉闷又肮脏,到处都是邋邋遢遢的,看不到一点新的东西。教区长公馆附近是阴暗且泥泞不堪的山谷,一侧是哗哗的水流,另一侧是嶙峋的石头或黑黝黝的树木,道路被枝条遮的不见天日。正对着教区长公馆的地方,陡峭的河岸长满了灌木,再往上便是阴郁的草地,一直往上延伸到黑黑的树林中,灰色的岩石露在外面。反观吉普赛 男人的营地,是一个废弃不用的采石场,里面停了三辆炊烟袅袅的大篷车,以及用树枝搭成的马厩,岩石弯弯曲曲通往道路,地上是一堆堆碎石片和野草。这个隐蔽的营地对于伊维特来说很是舒服。

伊维特在教区长公馆中感觉到的是压抑,教区公馆附近的环境也是无法真正让人快活起来的。而吉普赛人的生活环境却如同一幅画卷使伊维特感到舒适。这样一种环境对比更能体现出劳伦斯对真正自然的喜爱,以及回归自然,找寻真正自我的追求。

三、“自然人”与“文明人”的对比

劳伦斯曾表达过“他欣赏生气勃勃的生命个体以及任何生灵身上那种天然的自得神情”的观点。劳伦斯笔下描写的完美的男人类具备高大俊俏、肌肉丰满、身材挺拔等特点,而《处女与吉普赛人》中的吉普赛 男人的形象恰恰与之相符,他身体健壮,精神饱满,浑身散发着原始的性活力。同时吉普赛 男人遠离城市中心,过着不受工业文明的精神污染的牧歌式生活。吉普赛男人完美的诠释了 劳伦斯笔下的“自然人”形象。与此同时,“处女”伊维特虽然接受了高等教育,生活在教区长公馆内,但并没有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仍然体现出了单纯、善良、未受文明侵扰的完美自然女性应该具有的自然本性。

文中的父亲“教区长”是“文明人”的代表,其物质生活相对富足的,举止“优雅”,说着符合教区长身份的话语,但在文明人的外表之下,掩盖的却是一股腐朽与死亡的气息。教区长的生活空洞、精神空虚、性格也如机器般冰冷。在伊维特动用窗户基金一事上,教区长的表现表明了他内心的冷漠,不具备一点热情与信任。在得知伊维特与伊斯特伍德夫妇来往时,教区长的表现令伊维特感到恐惧。而这一切,追根到底是教区长内心的胆怯。文中的奶奶、锡西姑姑也是非自然人的形象,浑身上下都充满着腐朽之气,没有一丝活力。

劳伦斯在《处女与吉普赛人》中塑造了完美的自然人形象,他们充满原始的力量,而对文明人则是批判的。这两类人的对比,更加突出劳伦斯对自然人的肯定与欣赏。

四、结论

通过自然生态主义批评视角解读劳伦斯的《处女与吉普赛人》,能更进一步的挖掘出作者的生态哲思。劳伦斯在其作品中不仅仅是对优美的大自然的生态环境的赞美之情,更重要的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尊重与追寻。劳伦斯认为回归自然,成为“生气勃勃”的生命个体,是拯救“生态灾难”,促进“精神之爱与肉体之爱和谐统一”的有效方法。劳伦斯的这一生态观,对于现代社会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Bland Crowder, Lynn O Malley Crowder. Mythic Intent in D.H.Lawrence s “The  Virgin and the Gipsy”[J]. South Atlantic Review, 1984, 49(2):61-66.

[2]Guttenberg  Barnett. Realism and Romance in Lawrence s “The Virgin and the Gipsy”[M]. Critical essays on D.H.Lawrence. New York: Twayne, 1988.

[3]Kim Younghoon. The Performativity of Literature and Its Ethical Engagements in D.H.Lawrence s The Virgin and the Gipsy[J]. Forum for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2015, 7(01):148-162.

[4]D.H.劳伦斯等著. 《处女与吉普赛人》[M]. 刘凯芳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1-121.

[5]思勤. 《处女与吉普赛人》-男权至上与女性意识的对立[D]. 东北林业大学,2010.

[6]李晓丽,李利. 两极对照下《少女与吉普赛人》的文本建构[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7,(02).

[7]李珊珊. 从“分裂”到“和谐”-论《处女与吉普赛人》中的伊维特的心理发展过程[J]. 大众文艺,2017(22).

猜你喜欢

自然生态劳伦斯
40年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片头为编剧正名
论劳伦斯·布依尔“地方”理论之嬗变
《虹》与《恋爱中的女人》中的“另一个自我”:劳伦斯人物美学一探
滨水景观在城市生活中的应用
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的生态批评解读
从生态主义角度解读安·贝蒂的《一辆老式雷鸟》
劳伦斯·许:我是个“造梦师”
詹妮弗·劳伦斯大好时光
人和自然的“神圣统一体”——论D·H·劳伦斯后期的泛神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