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炳辉将军二三轶事

2019-02-02郭红敏

党史纵览 2019年12期
关键词:烈士新四军

郭红敏

《从奴隶到将军》的人物原型

罗炳辉,1897年12月出生在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阿都乡偏坡寨的一个奴隶家庭,1915年入云南唐继尧部当兵,因军功升至营长,参加了讨袁护国战争、东征战争和北伐战争。

1929年7月,罗炳辉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在江西吉安领导靖卫大队士兵起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团长、旅长、第六军第二纵队长、第十二军和第二十二军军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等职。第五次反“围剿”后,战功卓著的罗炳辉担任红九军团军团长。

1934年,罗炳辉率红九军团突出重围,开始长征。在一度与红军主力分隔的情况下,罗炳辉率部独立作战,有力地支援和掩护了红军主力的长征。从西昌进入凉山彝区后,他与彝族同胞谈心、交朋友,迅速打开局面。在彝族同胞的带领下,红九军团顺利地通过了凉山彝族地区,与中央红军主力胜利会师。

1938年,担任八路军副参谋长的罗炳辉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从事统一战线工作。1939年,他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司令员、第五支队司令员,率部开辟皖东抗日根据地。1940年后任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五支队司令员、新四军第二师副师长。

1943年,罗炳辉任新四军第二师师长兼淮南军区司令员。

1946年4月,解放战争爆发,罗炳辉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在6月9日枣庄战役中,他指挥新四军共歼敌3300余人,俘敌1400余人,迟滞了国民党军北进,挫败了国民党打通津浦路的企图。此战役成为罗炳辉的最后一战。

1946年6月21日,罗炳辉因脑溢血不幸病逝于山东临沂兰陵镇,时年49岁。

6月23日,解放区10万军民为罗炳辉送葬,陈毅、张云逸在临沂主持了罗炳辉遗体安葬仪式。陈毅含泪写下了长诗《悼罗炳辉将军》:

四月八日事,历历在心目。何期君殂谢,我已无泪哭。戎马三十载,将军滇之雄。反袁到北伐,起义赣江红。抗日君迈进,饮马江南北。苏鲁驰劲旅,日伪告溃灭。六载苦纠缠,疾病多磨折。革命不自惜,一朝痛永诀。三军皆雨泣,临穴瞻遗容。立誓有五字:“奋斗与君同”。

罗炳辉逝世后,他被中共中央认定为“立功尤著”的红军高级将领和抗日名将。

1979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影片《从奴隶到将军》上下集在全国上映。这是一部人物传记形式的影片,主人公罗霄的原型就是罗炳辉。

影片讲述的是奴隶娃子出身的罗霄,为求生存和复仇参加军阀部队后,逐步认识到反动军队的黑暗本质,接受革命思想,从一名旧民主主义者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最终病逝在战斗前线。

影片由著名剧作家梁信编剧,王炎导演,杨在葆、张金玲等主演。参影者严格遵循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忠实贴近人物性格,生动地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有勇有谋的英雄形象,再现了罗炳辉的传奇人生。该影片获1979年中国文化部优秀影片奖、优秀故事片和青年优秀创作奖,第一届文汇电影奖、最佳编剧奖;1983年影片获第一届解放军文艺奖;1995年,获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腾龙奖。

女儿成为21个“红孩儿”

罗炳辉有过三次婚姻,育有两儿两女,他和原配夫人李桂秀是父母包办的婚姻,婚后育有一个儿子罗代勋。罗代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病逝。

1928年,罗炳辉在江西吉安与杨厚珍结婚,1929年生下长女罗镇涛(又名罗堂真)。长征开始后,罗炳辉将女儿秘密寄养在好友家里。后终因感情不和等原因,罗炳辉与杨厚珍在陕北离婚。

1937年,罗炳辉与参加过长征的红军女战士张明秀结婚,1943年在安徽生下儿子罗新安,1945年12月在山东临沂生下幼女罗鲁安。

1938年,罗炳辉以八路军副参谋长的名义,在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从事统战工作时,周恩来派人找到罗镇涛并把她送到武汉父亲的身边。后来武汉沦陷,罗炳辉到安徽云岭新四军军部工作,不久率部建立皖东抗日根据地,周恩来将9岁的罗镇涛托付给一位云南爱国商人照料。之后,罗镇涛被接回延安,由朱德、康克清夫妇照料。1946年春,罗炳辉病情恶化,羅镇涛被接到山东与父亲相聚。

在罗炳辉葬礼后,6月24日,陈毅给罗镇涛写了一封信,信中饱含深情地说:“你爸爸不幸去世,同志中无不悲痛,你之悲痛更甚。我很了解你,你应该爱惜自己,努力工作学习,继承遗志,以纪念你父亲。不可过于哀伤,损毁身体,反对不起你父亲。要记住你父亲是一个硬汉,从不向反革命低头,对人民则十分尽忠爱护。你不用学别人,就学你父亲,那你一生事业便最光荣而无穷尽。你多年远离父母,此次东来即遭不幸,当然是惨痛的,但以革命为家,我党我军定能照看你,如你父亲在时一样。你不要再哭泣了,振作精神,向你父亲发誓,你定能以工作和学习回答你父亲。你父亲与我共事多年,相识最久最深,我有责任给你以帮助。请你听我的话,好好休养一时期,继续学习为要。”

陈毅的这封亲笔信,字里行间充满了作为父辈对亲密战友后代的关爱,眷眷之心、殷殷之情溢于言表。如今,这封信已作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成为云南彝良县罗炳辉将军纪念馆的镇馆之宝。

1948年9月初,在东北解放前夕,毛泽东决定向苏联派出年轻干部,接受苏联的正规高等教育,为新中国建设储备人才。东北局决定将派遣人员的范围限定在军级以上烈士和干部子弟,其中包括李硕勋烈士之子李鹏、邹韬奋之子邹家华、谢子长烈士之子谢绍明、罗亦农烈士之子罗西北、北伐名将叶挺之子叶正大和叶正明、刘伯坚烈士之子刘虎生、萧劲光之子萧永定、罗炳辉烈士女儿罗镇涛等共21人。他们年龄最小的16岁,最大的25岁。因为时间是1948年,这21名留苏学生,史称“4821”。

1948年9月2日,这21个“红孩儿”前往苏联,罗镇涛进入莫斯科财经学院学习财政和金融。此后,除个别人中途因病回国外,1955至1956年期间,这批学生都以优异的成绩结束了在苏联的学习。罗镇涛回国后,曾在外经委工作,1983年因病去世。

1997年12月22日是罗炳辉诞辰百年,彝良县举行罗炳辉纪念馆揭幕典礼,张明秀应邀率领子女和亲属参加活动。得知彝良县学生们上学困难,她和亲属为彝良援建了一所“罗炳辉希望小学”,并出资在该校设立“炳辉助学奖学金”。2011年6月13日,张明秀在上海逝世,享年93岁。(责任编辑:吴玫)

猜你喜欢

烈士新四军
白菜心·新四军·人民江山
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 各界群众夹道迎烈士归来
红色李巷
“烈士”本来不必牺牲
“新四军与新中国”征文与研讨活动参考题
“烈士”本来不必牺牲
悼北伐阵亡烈士(二)
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向百家图书馆赠送《新四军全书》弘扬正能量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