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就业精准化视角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探究

2019-02-02李夏芳许树沛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

李夏芳 许树沛

【摘 要】本文阐述高职院校就业精准化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提出就业精准化视角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和对策:创新学校和企业层面校企合作机制,做好顶层设计;创新学校系部和企业中层部门合作机制,打通就业精准化工作“肠梗阻”;创新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团队和企业基层技师团队合作机制,解决就业精准化工作“最后一公里”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  就业精准化  校企合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0C-0007-03

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如何做好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工作一直以来都是高等职业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探讨的热点问题。许多高职院校就学生就业工作都做了创新性的探索,取得喜人的成绩。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就业工作还存在着“剃头的挑子一头热”情况,高职院校承受着就业率的压力,并层层地传导压力。其实,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极其需要社会各方面高度重视和有力支持,正如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所指出的,“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发力”。在这里,从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关系属性来看,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支持是最重要的力量与途径。但在现实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和企业“人才使用方”之间常常互相脱节,双方无法就大学毕业生就业途径精准地进行对接。因此,从就业精准化的视角探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创新问题就显得极为紧迫,也是有效解决高职院校就业工作困境的现实需要。

一、高职院校就业精准化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

“精准化”的工作思维主要包括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等工作流程。2015年11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首次在高校就业工作中引入“精准化”的工作思维。2016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开展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对“精准化”的工作思维进一步具体化,从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和工作机制上对高校精准就业工作作出了规划和部署,提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工作要求。“精准化”自此逐渐成为高职院校开展就业工作的指导思路和理念共识。它的主要内涵是指,高职院校以“精准化”为就业工作的基本理念,把其贯穿于就业工作的整个过程中,在原有就业工作模式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进一步强化问题导向,精准把握就业政策方针与就业市场需求,精准辨识学生的成长需要和现有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精准提供有针对性的问题解决与帮扶方案,积极构建科学完善的精准就业服务工作体系、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和就业帮扶工作体系,不断丰富精准就业的工作内涵,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是促进就业精准化的有效途径。精准化的实现有许多的途径和对策,其中,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是其中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和措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是基于双元制职业教育理论发展起来的一个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所谓“双元制”(Dual System),指的是企业作为“双元制”中的“一元”,学校作为“双元制”中的另“一元”;这两个“一元”共同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制度。“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将在企业里基于职业实际的现场观摩实践学习,与在职业学校里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知识及相应文化素质知识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模式。从“双元制”职业教育理论视角来看,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有效合作,为高职学生走向企业搭建了精准的路径,为高职学生寻找和确定就业目标提供了精准服务。在这过程中,高职院校动态地跟踪劳动力市场,适时地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取向,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这对推动高职院校更好地完成就业工作、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与企业用人单位满意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就业精准化视角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和对策措施

校企合作机制创新是高职院校实施就业精准化的一种有效途径。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企业开展深层次的共建合作,协同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等诸多方面产生根本性的变化。目前,随着进入新时代,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也到达了改革深水区,面临一些新的挑战。本文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主要案例,探讨就业精准化视角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和对策措施。

(一)就业精准化视角下学校和企业层面校企合作。就业精准化视角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要取得实效,首先要从学校和企业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和由上至下率先垂范。高职院校要扭住就业工作精准化主题,通过学校和企业层面校企合作,实时跟踪企业方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信息和发展趋势,动态地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取向,精准地使学生就业途径与目标企业对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社会就业的需求,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从根本上解决“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低与各高职院校在产业、企业上的认知度和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实时跟踪劳动力市场需求,可以使人才培养的取向与企业和社会的发展精准对接,对于人才培养、教学方式和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改革具有引领的作用;对于企业来说,通过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企业需求的技能紧缺型人才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同时也有效地解决了人才培养途径、质量要求、技能要求等问题。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以大类专业为单位成立了现代电力工程类、现代能源电力与发电工程类、电子与信息工程类、财经与管理类、机电工程及自动化类、建筑工程类、汽车与交通类等专业理事分会。这些专业理事分会在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架起了精准的学生就业路径。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立足自身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需要,通过专业理事分会等合作机制与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就业创业等方面合作,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共建,通过双选会、专场招聘会等形式,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创业形势,在学校和公司之间架起了精准的学生就业路径,推动毕业生高质量稳定就业。例如,2019年6月20日至21日,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在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举行2020届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招聘会提供了电气、能源动力、电子、机电、建筑、汽车等專业岗位,吸引了学校相关专业1200多名学生报名参加,招聘会共有595名学生通过招聘考核,录用规模和录用率创近年来学校单次招聘新高。

(二)就业精准化视角下学校系部和企业中层部门合作。就业精准化视角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要取得实效,就要逐层贯彻落实,缩小聚焦到学校系部和企业中层部门合作层面上来。高职院校要扭住就业工作精准化主题,通过学校和企业中层部门合作,实时跟踪企业方相应管理部门、车间等对人才培养专业需求的变化信息和发展趋势,动态地调整人才培养专业体系设计取向,精准地使学生就业途径与目标企业的专业岗位群对接,有效地缩短学生岗位适应期。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数以万计的毕业生涌向就业市场,提高毕业生的专业岗位适应能力成为当前提高就业率的关键。因此,高职院校应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风向标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创办特色专业,使毕业生成为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构建学校系部和企业中层部门合作机制是有效完成这个目标任务的有效措施。通过对已就业的毕业生调查,目前毕业生确实还存在不少问题,诸如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严重脱节,所掌握的技术技能不接企业的地气,难以顺应日新月异的企业发展的需求,自身素质、专业能力和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高职院校相应的专业系部缺少与企业相应的中层部门合作,在专业目标设计上没有与相应专业岗位精准地对接。因此,高职院校系部必须与企业相应中层部门(管理中层部门、车间、专业子公司等)合作,适应市场的人才需求,明确人才培养专业目标,使学生专业技能等各方面的专业综合能力都得到普遍培养和提高,以期在就业市场中增强专业岗位精准的针对性和竞争力。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以系为单位成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群、理化测试与质检技术专业群、经贸管理专业群等38个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这些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包含有160多名企业和校外有关专业的专家;在每一个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中校外企业技术人员均占50%以上。例如2019年8月29日,该校电子与信息工程系与北京中关村软件园相关的中层专业部门精准地对接,开展深度的校企中层部门合作。校企双方就现代学徒制与创新创业教育未来发展方向与路径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通过座谈会的形式广泛地、深入地听取学生与合作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建立了以电子与信息工程系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基地为平台的学院系部和企业中层部门合作机制,双方举行了北京中关村软件园——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系2017级学生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开营仪式,为后期学院中层层面就业精准化工作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从中间层面校企合作环节打通了精准化就业工作的“肠梗阻”。

(三)就业精准化视角下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团队和企业基层技师团队合作。就业精准化视角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要取得實效,就要再逐层贯彻落实,再缩小聚焦到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团队和企业基层技师团队合作层面上来。通过对已就业的毕业生调查,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还存在诸如所学课程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严重脱节、所掌握的某个环节的技术技能不接企业的地气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的原因是高职院校相应的专业课程教师团队缺少与企业基层技师团队合作,在专业课程教学上没有与相应专业岗位需要的应用型技能精准地对接。因此,高职院校要扭住就业工作精准化主题,通过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团队和企业基层技师团队合作,实时跟踪企业方相应岗位对人才应有的知识、能力、技能等方面指标的变化信息和发展趋势,动态地调整人才培养知识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内容取向,精准地使学生就业途径与目标岗位的知识和技能对接,有效地缩短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适应期。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以专业课程为单位成立了专业课程教学执行委员会。2018年5月12日,学校电力工程系加强专业课程教师团队和企业基层技师团队合作,组织了该系专业课程教师团队6位专业带头人和企业基层技师团队10位企业技师共同召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研讨会。在研讨会上,学校教师发挥专业理论基础扎实、教学技能熟练等优势特长,而企业技师发挥行业应用型岗位经验丰富、实践能力过硬、对岗位需求的技能把握比较到位等优势特长。双方通过互相学习弥补了自己身上的短处:学校教师弥补自己行业应用型能力较弱的短处,而企业技师弥补自己教学技能偏弱的短处。通过研讨会,双方互学互帮、取长补短,形成了三个方面共识:第一,从课程设置和教学上来讲,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团队必须及时向企业技师了解企业用人需求趋势,建议学校增加企业发展需要的新的课程和新的模块,例如无人机、机器人、基础设计方面的知识模块和相应的课程;学校要对学生加强有关电力安全和规范管控技能的培养;课程教学应该以现实的优质案例讲解为主;加强培养学生阅读图纸的能力等。第二,从学生品质培养上,双方要加强合作,共同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品和实干能力,培养不怕吃苦的精神。第三,双方通过合作加强学生毕业后信息跟踪采集工作,学校要及时向企业收集课程调整后学生在企业工作情况的第一手资料,以便评估课程改革和毕业生适应企业能力的成效,以此作为下一轮课程改革的基础数据。这种以课程为纽带精准地把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团队和企业基层技师团队连接起来的合作机制,能够有效地促进学校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与企业对人才应用能力的需求目标精准地对接起来,从基层微观层面上的校企合作环节完成精准化就业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就业精准化工作是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要树立“精准化”就业工作理念,强化问题导向,构建精准的就业工作体系,拓展畅通的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路径,不断地提高就业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毕业生就业质量与用人单位满意度。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就业精准化工作的重要路径和措施,高职院校要从高层、中层、基层等三个层面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扎实地推进就业精准化工作,只有这样久久为功,才能实现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提质增效的预期目标,也才能做好就业工作这个最大的民生工程。

【参考文献】

[1]谭磊.高校精准就业工作模式构建与实施路径研究 [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7(11)

[2]宋天华,邹大勇.高校大学生精准就业方法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5)

[3]姜大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再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3)

[4]茶世俊,付钰,靳伟.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国培计划”运行机制探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

[5]学院网站.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到我院举行2020届毕业生专场招聘会[EB/OL].(2019-06-26)[2019-08-26].http://www.gxdlxy.com/info/1002/4963.htm

[6]学院网站.李向红院长带队赴北京考察我院电子与信息工程系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基地 EB/OL].(2019-08-26)[2019-08-28].http://www.gxdlxy.com/info/1002/5038.htm

[7]邓芸芸.我系召开现代职业教育及2018年人才培养方案论证研讨会[EB/OL].(2018-05-15)[2019-08-26].http://dlgc.gxdlxy.com/info/1011/2678.htm

[8]谢锦平.以就业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8)

【基金项目】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共享理念下的多元雇佣:合作型人才管理理论建构与作用机理研究”(71832003);2018年国家民委项目“民族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支撑对策研究”(2018-GMB-034)

【作者简介】李夏芳(1985— ),女,广西宁明人,硕士,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力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许树沛(1963— ),男,广西大新人,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广西大学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功能及运行机制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如何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