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不可以不死亡

2019-01-31叶仲健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鲁迅文学院死因见面

近年来,我主要写小说。我习惯将写过的小说,按小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这几项来分类,这应该也是大众化的分类。就个人而言,我对小说还有另一种形式的划分:死亡类的小说和非死亡类的小说。

我保持几乎每天阅读的习惯,发现很多小说都涉及死亡。这个“很多”,如果用百分比表示,至少有百分之七十。这是根据我个人的阅读范围和内容来统计的,用统计学理论来说,抽样调查样本不具有代表性,调查结果当然也不具备权威性。同样的,我写过的小说,死亡的比例,也高得离谱。比较显而易见的有:几年前,写过一组《死亡六题》,若记得没错,已经发表出来的有四题;去年,我写了中篇《我将在三十五岁那年死去》,至今没发出来。

不知何时起,我生出一种执念,不管是自己写的,还是阅读到的,凡涉及死亡的小说,一律被我嫌弃减分。难道非要死亡,才能触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就不能举重若轻,在逆境中微笑,在死神面前抵抗?纵然“悲情在人类的情感中,较之亲情、爱情、欢娱、妒忌等诸多情素,更具探索价值”,我依旧这么固执己见。年纪轻轻妄论生死,难免遭人诟病。这是执念,得放下。

回到《生死予夺》这部中篇,光看标题就知道,这依然是一篇关乎死亡的小说。在这篇小说里,至少三人死亡(准确说来是五人,为推动情节和烘托细节,我还设计了另外两个人死亡),死因各异:一个病死,一个自杀,一个他杀。不一样的死因,却是为了同一件事物;为同一件事物,却有着不一样的动机;不一样的动机,是因为有不一样的经历。这是小说中三个小人物的悲剧。死亡是必然的,死亡也是偶然的。我想表达的是,究竟是什么导致他们的死亡?值得一提的是,单就这篇小说而言,其中很多个画面,我都极力追求电影镜头感,野心昭然若揭。

套用上述死亡理论,我不喜欢这篇小说,涉及死亡也就罢了,还一下子死这么多人,太沉重了,太悲剧了,太糟糕了!但对自己辛苦写出来的文字,我对它又爱得那么情真意切。

这是一篇令我既恨又爱的小说。感谢《福建文学》,让它有机会跟读者见面;感谢《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让它有机会跟更多的读者见面。目前,我的另一部中篇還在修改中,庆幸的是——没有死亡。

叶仲健

叶仲健,男,80 后,福建省连江县人,鲁迅文学院福州研修班学员。有作品见于《小说选刊》《福建文学》《小说月刊》《小小说选刊》《读者》《意林》《格言》《特别关注》《短小说》《青年文摘》等。

猜你喜欢

鲁迅文学院死因见面
影像志
《闹科场传奇》述介——兼及张懋畿死因
道光帝皇长子奕纬死因辨析
秀逗蘑菇村
精彩描绘改革开放时代风貌
鲁迅文学院河北青年作家高研班举办
你好,春天
本期推荐
我国死因认定程序的反思与重构
某肿瘤医院2010-2014年恶性肿瘤患者死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