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民同乐”论

2019-01-31

美文 2019年2期
关键词:同乐君主孟子

在孔子逝去的百年之后,又一位儒学巨人降生在华夏大地。

绵延的历史掩住了他的师承,模糊了他的来路,但却阻碍不了他穷尽一生的思想体系。

这思想源远流长。

孟子的民本思想总是一再被教科书和各种文史作品提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社稷的兴盛衰败,其决定者也应是人民,而君主只不过是成就这一切的服务者与管理者。

在他眼中,凡为贤主,则必将“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真正的快乐不是“独乐乐”,不是“与少乐乐”,而是“与众乐乐”。如果说庄子追求的是个体的潇洒与自由,那么孟子便是一位崇尚整体兴乐富足、纵观万民的慈悲者。

所谓“与民同乐”,最基础的便是物质上的共享。如《孟子·梁惠王章句下》中就有提到“宣王之囿”与“文王之囿”的区别。民以为小者是因其共享,民畏其囿以为大者,是因其被君主圈定为私有禁地,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可以说,共享物质资源是“与民同乐”的基础,或者说是最浅层的内容,像极了现下风靡全国的共享主义。联想到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床铺……其本质就如《孟子》中所说“文王之囿”一样。只不过在封建社会下,他们讲求的是君主与民同乐,而我们所追寻的则是通过互联网回归共享,走向“半熟人社会”。即使当下的科技在孟子所生活的时代是完全无法想象的,但人性却不会因为技术的更迭而改变。共享的实质,就是把生人变成熟人,把冰冷的交易关系变成共享关系。

物质的“与民同乐”在孟子的思想中是民本,是恪君心之非,而在21世纪的生活中,便是爱陌生人。所谓“与民同乐”,即是与众同乐,是分享与传递。

“乐”字,是谓一种情感。物质共享化的最终目的也是情感的共享化。

现代人追求共享,是为解不时之需,为省生活成本,为自身的便利。最根本的也不过是得到这些愿望之后的满足和快乐之感。

孟子亦是如此。他常与王言乐,劝其与众乐乐,以管蘥之音、羽旄之美的例子来述“与民共乐”的重要性。但就孟子的立场而言,“与民同乐”更多的目的是为了国家的稳定、君主政权的巩固,为了树立起君主的威信,借民做水载舟,使社稷富强长久。限于战国的社会状况,百姓的“乐”也仅仅只能倚于生存的安定平和。但若要将其延伸于当下,恐怕精神上的同乐才是现代人真正需要的。

私有制从来就不是人类的唯一面,当“百姓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便是渴望共享的表现。共享精神在人类历史上的演化,正是人类变得越来越开放,包容私有人性的过程。

中国古代供于全体居民的共同场所也许并不太多,但希腊在这方面就做得十分全面。神庙、广场、体育馆等等都分别对应着人们的不同精神生活,这类共同的娱乐环境也造就了民主、平等、智慧的希腊精神。

中国从孔子创办私学开始,知识在平民间的共享就有所起步,但我们又说,孔孟之道讲的是儒学,是将封建礼法置于核心地位,所以孟子提倡的“与民同乐”,最欠缺的仍然是知识与文明的共享。虽然他和孔子都在私塾教授了大量学生,但在君主面前布道时却没有提及知识和文明的普及。

古代君主的王宫里除了鼎玉金珠,更有数不尽的名人真迹和学术巨作,然而民众根本无缘待见,更谈何研究、鉴赏?当时的王宫与我们现代各国所保存的宫殿就好比是孟子所言的“宣王之囿”与“文王之囿”,一个为国之禁地,而另一个正逐渐成为全民文化共享的圣地。在过去的两百多年,众多本来属于君主的宫殿成了公共博物馆;而在过去的几年,很多本来只能在博物馆观赏的藏品变成可线上共享的全民资源。文化上的同乐便是社会进步对孟子“与民同乐”思想的延伸。

可孟子终归承袭的是儒家之道,其言景公召乐师说:“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同乐,同乐,是物质共享、文化共享所带来的情感共享,但礼是不能废的,即使同乐,君仍是君,臣还是臣。所谓的“礼”就是一种秩序。我们无法否认,即使政治体制中已没有了封建君主,没有了森严的阶级制度,“礼”仍然是生活中最缺失也最需要的存在。

孟子需要“礼”挽救战国时的礼崩乐坏,而我们更需要“礼”来扶正当代这个真真假假的共享主义。

孟子在意的是一个社会的整体,而对于共享社会能否被筑造成人类梦想的乌托邦,最重要的也是看这个整体是否有序。也许这就是孔孟之道的高明之处吧!即便跨越千年,其思想的本质仍然无时不在启迪着当下的社会。

如今,许多共享的发起者以利益为全部目的,无视社会效益,打着共享的幌子招摇撞骗。更有数不清的使用者只因所使用的物品非自己所有就毫不珍惜,肆意破坏,甚至是想方设法将共享物变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卡尔维诺说:“每一个人都是人加物,人之所以為人是因为他身上能认出许多物,认出物被赋予的人性,而人也以自身体现了物之形!”所以如果像现在这样分离所有权和使用权,太过强调使用权,我们又该用怎样的伦理道德来支撑我们对物的支配以及商品的使用呢?

世间万物,唯我所用,非我所有。未来的人们,拥有一切却又都没有。当“与民同乐”抛弃了共享之后的情感,当“乐”成了人欲望的表达,那么我们极有可能在得到的同时失去更多更有价值的东西。

孟子千年前的话言犹在耳:做一个乐天者,要学会“与民同乐”,但更重要的是明白我们什么可以“同”,又为什么而“乐”。

猜你喜欢

同乐君主孟子
人鸥同乐
五张羊皮
和谐君主帝喾
老少同乐
磨刀不误砍柴工
呆若木鸡
兔猴同乐
呆若木鸡
在释疑中分享 在合作中成长
漫画《孟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