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赛作为能源经济专业课外教育手段的分析

2019-01-31

中国校外教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能源经济决赛学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近年来,针对高等学校的学生设立的大赛也在增加。学生通过参加大赛,可以起到一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但是,对于参加大赛的利弊,还是要冷静、客观看待,争取做到扬长避短。

一、参加大赛的收获

1.动手能力得到锻炼。课堂学习中,学生主要是通过听讲和看书、看PPT来对知识进行理解,动手能力得到锻炼的机会不多。而大赛的形式则不同于课堂学习。以能源经济学术创意大赛为例,学生提交的作品类型可以是论文、调研报告、政策建议、创新创业计划这四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选择,题目自定。总体选题范围是能源经济、能源市场、能源政策等能源相关领域。学生无论是通过写论文,或者是开展调研写报告,提出政策建议,构思双创计划,都能将课堂上学到的一些理论知识进行实际的运用,比只在课下看看能源经济课程PPT对专业知识的体会要更加深入。如果作品可以进入决赛,则还要进行陈述和答辩,对于学生的表达、临场反应等能力会有更进一步的锻炼。第一届参赛队共271组,来自47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参赛学生总数接近800人。大赛为广大能源经济专业师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2.团队精神得到锻炼。能源经济学术创意大赛允许1~4人组队参加。1人单独参赛也是允许的,但是在多人共同组队的情况下,为了完成论文、报告,以及比赛中的答辩,各成员都要分工协作,因此参与者可以得到团队精神的锻炼。这对以后学生走上社会、走进职场是有好处的。以第一届的获奖结果为例:特等奖1组,一等奖5组,二等奖12组,三等奖35组。在总共53个获奖组中,二等奖里有1组、三等奖里有3组为一人单独参赛。其余都是团队形式参赛,占比90%以上。有23位教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通过团队协作、师生协作,共同完成一个论文或报告,大赛提供了一个课堂之外的良好机会。

3.拓宽社交网络。大赛的参赛选手通常是来自多个机构,这样参赛选手能接触到其他地方的优秀人才,进行互相学习,也为日后的交流打下基础。能源经济学术创意大赛面向全国高校的本、硕、博学生,因此如果能够进入决赛,就有机会与来自其他院校的团队、专家评委直接切磋交流,了解其他人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倾听其他人对自己作品的意见,这都有助于未来的发展。例如,能源经济学术创意大赛第一届决赛获奖有18组(来自10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第二届19组(来自14所高校),第三届21组(来自15所高校),基本上覆盖了全国主要的开办能源经济专业的高校,所以参赛选手通过一次决赛就可以接触到领域内的大部分顶尖人才。

4.对个人发展的帮助。学生通过参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团队精神得到了锻炼,视野得到了拓宽,这对于未来的求职、进修是有潜移默化的贡献的。此外,有了参赛的经历,尤其是如果能够获奖,对于印证个人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背书。

二、参加大赛的潜在问题

1.与课程学习的冲突。学生要参赛,势必要做很多准备工作。写论文、搞调研、关注大赛通知、提交作品、答辩等活动,必然牵扯学生的精力,会影响学生对校内课程的出勤和听讲。能源经济学术创意大赛每年通常的时间节点是:报名(4月)、提交作品(6月)、初评(7月)、决赛(8月)。这基本上横跨大半个春季学期以及暑假,所以参赛学生在课外投入的时间还是比较多的,尤其是进入决赛的学生。所以学生也要量力而行,避免顾此失彼。专业老师也要做好引导工作,避免“重大赛,轻课程”。

2.大赛规则及评价标准有待科学化。大赛的规则及评奖方法必须要科学,才能保证公平性。目前,能源经济学术创意大赛的评选是本、硕、博的作品放在一起,按调研类、能源经济、能源金融分组评审。但从学生学术基础上看,本科生与硕士博士研究生还是有一定差距,宜分开评审。以参赛作品的数量看,论文和调研报告是主体,政策建议和双创计划比较少,大赛主题的“学术”和“创意”并不均衡。大赛采取专家组评审方式,初评环节评出三等奖和要进决赛的作品,决赛进行答辩,评出特等、一等、二等奖。对于专家组的产生,要经过认真论证,对于评审过程要有监督措施,可采取盲审制和回避制。

三、结论

高校举办大赛是丰富课外教育手段的一种重要形式。能源经济专业的学生可以利用全国大学生能源经济学术创意大赛的机会,锻炼自身的能力,拓宽视野。但是,应做好与课内学习的平衡和协调,大赛举办方要注意规则的进一步优化。

猜你喜欢

能源经济决赛学术
上海市能源经济相关信息
——2022年1-6月
上海市能源经济相关信息
——2022年1-5月
挺进决赛
上海市能源经济相关信息
——2022年1-4月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如何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