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的实然、必然与应然

2019-01-31

职教论坛 2019年1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贫困地区精准

职业教育作为扶贫开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提高贫困者的可行能力方面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根本性、可持续性等独特价值。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既是精准扶贫实施的重要路径,也是职业教育独特功能与优势的彰显。它在新时代里被提出,反映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新认识,肯定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效能,赋予了职业教育新使命,也体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1]为此,开展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是由实然、必然和应然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严密的逻辑,了解实然状态,把握必然状态,推导应然状态。在实然状态方面,研究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需要深刻理解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时代背景,全面把握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研究现状,这是研究的逻辑起点;在必然状态方面,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建立在客观事实和现实需求上,提出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要求,包括目的、理想,以及与此相关的计划和方案,即集人力资源开发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一体,这是研究的立足点;在应然状态方面,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蕴含着对特定社会价值的追求,即分析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探讨其背后的本质与规律,这是研究的旨归。

一、实然状态: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的逻辑起点

“实然”即“事实如此”,是指实际地进入主体活动范围的一切对象性存在。[2]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要从国家战略实施要求出发,关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现实需求;也要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现状出发,关注学界的研究动态。因此,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的实然状态,主要指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时代背景和研究现状,这是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的逻辑起点。

(一)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时代背景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时代背景是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战略实施的时代背景下,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现实问题。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后,扶贫开发工作被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布局。《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随后,《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和《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正式实施。[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精准”为精准扶贫指明了方向,“五个一批”的脱贫措施被写入《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成为精准扶贫脱贫的基本方略。《“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是指导各地脱贫攻坚工作的行动指南,也是各有关方制定扶贫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打赢脱贫攻坚战、区域协同发展、乡村振兴等列入国家战略。与此同时,教育领域采取行动,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战略实施的号召,《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要求充分发挥教育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提高职业教育促进脱贫致富的能力。《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指出“引导企业扶贫与职业教育相结合”,鼓励职业院校为贫困家庭开展职业教育和技术技能培训。《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要加大职业教育扶贫脱贫的力度,让贫困地区的劳动者能接受就业创业需要的职业教育和技术技能培训。无疑,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和终极追求,体现了党和国家战略实施的意志和决心。

当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仍有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12.8万个贫困村,4335万贫困人口,使得我国长期以政策支持来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区域开发扶贫模式下,始终未能获益。[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我国扶贫开发工作早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从我国目前的贫困状况来看,贫困人口不仅贫困程度深、个人发展能力弱,而且减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5]加上固有的思想观念保守、内生动力不足,一些贫困户仍存在较为突出的“等靠要”思想,不配合脱贫甚至抗拒脱贫的现象难以根除。[6]无疑,封闭、落后、愚昧的依赖心理,以及“精神贫困”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隐形”障碍。同时,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短板”突出,县级财力薄弱,产业结构单一,加上贫困人口劳动技能不足、身体素质差、劳动力不足、就业渠道狭窄等。[7]在贫困地区扶贫部门分工明确、任务精细的情况下,职业教育贫困对象的识别仍然存在精英俘获的现象,[8]导致扶贫资金使用不当,减弱了扶贫边际效应,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职业教育扶贫的宗旨。

因此,把握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的现实背景,需要重视几个问题:一是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职业学校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以及为贫困地方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不够;[9][10]二是针对职业教育贫困对象识别不强,建立“一对一”或“多对一”的职业教育帮扶机制;[11]三是贫困人口专业技能缺少,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四是扶贫政策受限,扶贫资源边际效应递减;五是贫困人口的脆弱性特征,需补齐精神短板。

(二)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研究背景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研究背景主要是指全面系统地把握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的总体状况。当前,学者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主要聚焦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技能、增强就业能力等方面,但对贫困地区精准招生,精准帮扶脱贫研究不够深入。[12]国外相关研究侧重强调知识经济、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脱贫致富的论述,对教育如何提升综合素质缺乏分析。[13]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主要集中政策保障、基本理论、具体实践、实效性等方面。

需要指出的是,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研究有必要从六方面进行加强:一是提高贫困程度的区分,以及真实性、精准性的同时,增强研究的系统性和理论深度;二是加强贫困地区精准招生、精准帮扶等的研究,提高职业院校主动对接、服务和引领贫困地区产业的能力;三是平衡扶贫培训项目资金分配与部门垂直下拨的关系,提高资金使用的实效性;四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中高职衔接机制,增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五是加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开发模式和保障机制的研究;六是加大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证研究,重视扶贫客体的微观关照,以及经济投入、生态环境因素等变量的影响。[14][15]

因此,了解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实然状态,尊重客观基本事实,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握其与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和贫困人口的联系和发展的总体事实,无疑是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的逻辑起点:首先,熟悉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的时代背景和研究背景;其次,理解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现实困境和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接着,明晰这些影响因素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条件;再次,研究这些因素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实践中的发展变化;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得出相应的结论,并揭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相关规律。由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的复杂性、特殊性,以及变化发展的无限性,所以要把握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总体现实,突破原有认识经验的局限,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现象深入到其本质和规律,掌握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事实“是如此”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其“为何如此”“必定如此”,这便需要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从实然状态过渡到必然状态。

二、必然状态: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的立足点

“必然”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即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它在事物千变万化的现象中决定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必定如此的趋向。[16]“必然”是“实然”通往“应然”的载体,是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承上启下的立足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的必然状态,是指从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本质和规律中,探索具有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特色的模式和路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是否能达到较为理想的“必然状态”,需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发扬“看真贫”“察真情”精神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首先要“看真贫”“识真贫”。无疑,实地调研是“看真贫”“察真情”的重要途径。只有“踏破铁鞋无觅处”,才有可能“得来全不费工夫”。扶贫需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也需要切实做到“看真贫”的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的扶贫足迹遍布众多贫困地区。他强调到贫困地区调研的目的就是“看真贫”“真扶贫”“扶真贫”,了解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才真正了解中国,才能更好治理好中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的有效途径就是深入贫困地区调研,了解贫困地区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历史文化、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以及贫困人口致贫原因、返贫现象、脱贫动机、就业愿望、创业意愿等具体情况。这样才能够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按照“六个精准”的要求,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广泛动员并鼓励全社会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参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确保职业教育与技术技能培训符合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满足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迫切需求。

因此,“看真贫”“察真情”必须建立在贫困地区的实际、贫困人口的需求,以及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具体实践等基础上,因为源自生动具体的感性活动即实践,为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及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提供真实的、可靠的、立体的和接地气的充足材料。如果仅仅从精准扶贫、教育扶贫、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等文献资料中获得的感性认识,可能与实践有较大差距,这无疑是超然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之外的“静观”,这种“书斋式”的研究形成的相关结论或提出的对策建议,很可能是片面的、偏颇的,也缺乏解释力和说服力,难以真正把握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本质规律。

(二)在认识中分析和扬弃材料

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研究中,材料选择不当、抽象不足或抽象过度是导致研究者认识偏颇的常见原因。“看真贫”“察真情”是研究者深入贫困地区,体验贫困人口的生活,了解他们的需要和期待,目的是避免认识的失真。无疑,通过访谈、问卷、观察和体验收集的资料,是最关键和最新的资料。[17]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材料的收集整理,是寻求问题和探索路径的过程,通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材料的对比分析,可以判断贫困地区能否有效利用地方资源优势,来实现真正的脱贫;分析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存在的困境,其实就是认识从事物表面深入到底层,从而抓住本质的过程。研究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现实困境、贫困地区多维贫困的成因、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模式与路径、职业教育助推精准扶贫的战略选择等方面,都离不开材料的整理和再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思维抽象是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感性材料扬弃的过程,摈弃分离的、易变的、表面的感性材料,抽取具有一般属性和本质属性的感性材料。在此基础上,运用具体的概念进行抽象概括,并准确地把具体内容表达出来。它不但保持感性材料的实在性,而且因循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本质的把握,进而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性。在研究的过程中,不应把抽象思维简单地看成是抛弃感性材料,其实在性不会因抽象思维而遭受任何损失,但抽象思维却是扬弃感性材料,并把这种简单现象归结为只在概念中显现的本质的东西。[18]因此,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对现象材料进行思维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尽力避免思维抽象不足或抽象过度,在认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中分析和扬弃材料,获得其本质的规律性认识。这无疑是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质的飞跃,是“求是”的关键环节。

(三)把握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要求、新论断。其中,“精准扶贫”便是我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理论创新。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作为“五个一批”中“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六个精准”的重要措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概念,是其本质的体现。它是基于“扶真贫”的理念,追求高效的职业教育扶贫目标,利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滴灌式”职业教育治贫方式。[19]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本质是其发展过程中固有的必然联系,即通过“看真贫”“识真贫”,从传统“漫灌式”“输血式”的扶贫方式到新时代“滴灌式”“造血式”的治贫方式,借助职业教育与技术技能培训达到“扶真贫”,使贫困人口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真脱贫”能力,更好地摆脱贫困,如期共同进入小康社会。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领域,这本身就是一个混沌的整体性存在。为了更好地把握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本质,首先要把这个混沌的整体分解为不同的方面、不同的部分和不同的层次,从中抽取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本质的规定性,以及揭示其规定性的内在联系,并综合为一个整体。这样,才能更充分地说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进而把握其事实的总和。因为把握了客观事实的整体本质,就是把握了必然,认识了客观规律,说明客观事实为何如此和必定如此。[20]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通过对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进行技术技能教育与培训,提升其综合素养和职业技能,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21]因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旨在寻求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必然趋势,使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更好地满足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所以,不能仅仅满足于认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如何”“为何如此”“必定如此”,还必须在此基础上,设法通过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践活动,提升贫困人口的技术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实现小康致富,这就需要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从必然状态过渡到应然状态。

三、应然状态: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的旨归

“应然”即“应当如此”,它植根于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实然”是人的实践的惟一对象,“应然”必须从“实然”出发,旨在否定和超越“实然”,“应然”源于且高于“实然”,它更加符合人的需要。[22]“应然”是对“必然”的运用,其根据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就是探索和构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开发模式,满足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对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的“实然状态”和“必然状态”是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事实观念或理论的掌握,而“应然状态”是实现对客体的实践的掌握,使主观的东西客观化。因此,在“实然”和“必然”的基础上,推导“应然”是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的旨归。

(一)符合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目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是我国扶贫开发的总体要求,能确保扶贫对象落实到“村”“户”“人”,体现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新思维和新思路。其中,教育扶贫包括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目的,就是通过发展好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教育事业,从而更好地实现减贫脱贫的战略目标,其本质体现了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23]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目的是确定“应然”的主要依据。

根据不同贫困地区的贫困程度和贫困人口数量不同的情况,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目标来说,提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和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近期目标;巩固已取得的脱贫成果,防止贫困人口的返贫现象,是“后小康社会”时代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中期目标;职业教育融入终身教育理念,更好地服务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是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长期目标。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价值来说,增强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盘活贫困地区村域经济、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质量是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价值所在。[24]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不仅是贫困人口的教育投资,也是劳动价值提升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追求来说,致力于解决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改善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充分的境况,让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过上美好生活是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永恒追求。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实现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的初心和使命。[25]因此,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目的是非常具体和现实的,它集目标、价值、追求等为一体,是“应然”的主要依据。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目的的现实性,体现在贫困人口平等地享有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和权利,获得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技能,拥有同等的发展机会,从而有效地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这是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从理论到目的的转化,是理论的具体化,是“应然”的可操作化。

(二)遵循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规律

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相比,尽管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但相对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等扶贫方式而言,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自身也存在不足和局限。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既要符合精准扶贫的总体方向和大扶贫的格局,切合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传统和贫困人口的现实情况,也要遵循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自身的办学规律。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遵循特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规律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内部”规律,不断健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长效体制机制,才能更好地助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外部”与“内部”规律是确定应然状态的前提条件。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以及贫困人口技术技能的提升都离不开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职业教育作为针对贫困适龄劳动力人口的内在升级活动,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激活区域经济活力及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是服务精准扶贫的现实需求。[26]因此,贫困地区的职业院校应从宣传好扶贫政策、调查好贫困家庭、服务好扶贫对象、管理好贫困学生、传授好实用技术、引导好贫困生就业创业这些方面入手,[27]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造血式”智力扶贫、针对性扶助、时效性强的技能性扶贫中的重要作用,使职业教育成为精准扶贫的“造血器”和“输氧机”。[28]此外,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的深化改革、落实创新创业政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营造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等措施,发挥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作用,是把握职业教育精扶贫必然状态,使“应然”可操作化的重要途径。“必然”之所以是“必然”,在于它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只有把握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必然状态,才能实现“必然”。“必然”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因果关系,而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从而呈现出多种可能性的一种趋势,即可能性空间。[29]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多种可能性中,符合其规律的便被确定为“应然”。

(三)肩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使命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将六盘山区等11个连片特困地区以及西藏、四省藏区和新疆南疆三地共14个片区,确定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据统计,截止2017年,西藏、甘肃、新疆、贵州和云南的贫困发生率超过10%,说明少数民族地区和中西部连片特困区的贫困问题还未解决。[30]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仅要通过改变生存环境、提高生活水平、提高生产能力来实现脱贫致富,还要有后续的计划、措施、保障来巩固脱贫的成果。

打好打胜脱贫攻坚战,着眼于国家发展现实问题和长远布局,做出重大历史性决策,是向“第一个百年目标”冲刺的总号令。[31]打赢脱贫攻坚战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在剩下的两年多时间里,解决我国长期以来绝对贫困的历史性问题,让贫困人口在现行贫困标准下与全国人民一起共同迈入小康社会。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二是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三是精确识别扶贫对象、明确扶贫目标、落实扶贫措施、提倡科学创新扶贫;四是发挥办学优势,改革和完善校内办学制度和校外帮扶制度,全方位参与到精准扶贫当中。[32]第二阶段,消灭绝对贫困,进入“后小康社会时代”,巩固扶贫脱贫成效,防止返贫现象。主要措施包括:一是继续发挥职业培养、就业培训和创业指导的功能优势;[33]二是建立精准扶贫多元治理的体系,完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方案;[34]三是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坚决抵制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

在我国现行贫困标准下,确保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致富,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职业教育肩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使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有效实施,是发挥职业教育在扶贫脱贫、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巩固扶贫脱贫成效、防止返贫以及提高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实现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新使命,可以看作是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实然”回归,但并不是简单的回到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原初的逻辑起点,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回归。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是由实然状态、必然状态和应然状态共同构成的完整体系。其中,实然状态是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的时代背景和研究状况,是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的逻辑起点,从总体上把握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即从实然状态过渡到必然状态。实然状态和必然状态表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如何”和“为何如此”,掌握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理念,便需要从必然状态过渡到应然状态。其核心在于规定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事实“应当如何”并通过具体实践来实现。因此,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的应然状态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价值目标,具有终极关怀的意义,它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渐进过程。事实上,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的实然状态和应然状态,它们是相互依存和相互推进的对立统一关系,离开应然状态去把握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难免缺乏前瞻意识。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贫困地区精准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隐形贫困人口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