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琴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演奏技巧及音响效果

2019-01-31

中国校外教育 2019年17期
关键词:山丹丹安塞腰鼓

(北京市丰台区云岗青少年科技站)

一、极具民族特色的创作特点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一钢琴作品,选择的是复三部曲式结构,为中国民族调式的商调式,结构图中引子ABA’。A’部分营造出辉煌、宏伟之势,同时为主题的再现部分;B部分出现了声色彩方式烘托、渲染气氛的二度音程,沿用东方调式体系行三次主题变奏,加之和声的拉宽及力度的增强,展现出欢腾及热闹的场面;A部分主题鲜明生动,旋律热情而明亮,依旧采用了商调式。《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选取钢琴音色实现对多民族乐器音色的模拟,通过应用不同演奏方法,选择锣、钹和腰鼓、古箏、竹笛等乐器。如整个模拟了陕北竹笛淸新的音色的,是全曲的引子部分,极具歌唱及舒展性。将很多形式的琶音及装饰加入到作品中,可模拟别具特色的民间乐器的音色效果。除此之外,较多民族五声调式风格和弦音均在乐曲的和弦中有配置,将宫音取代和弦中的三音,同时将下属七和弦分解为流畅的琶音织体,创造出全新音乐效果,并使织体语言民间色彩更丰满。不仅如此,应用大量琶音和装饰音,借鉴常出现于陕北民歌中的“甩音”形式,特别是将入时值较短、反向上行琶音插入到乐曲的音调下行,实现对民族乐器独特音响效果的模拟。上述的种种,均是我国民族化特色在这首钢琴作品中的体现。在继承了中国古典乐曲精华基础,这首钢琴作品再行二次创作,通过结合西方钢琴音乐进行,因自身为民歌改编出来,所以转变为钢琴的演奏形式,通过实现对之前演唱形式的改编,重新唱腔及演唱形式的意境,并且有鲜明的民族音乐风格特点可以体现在演奏技巧上。

二、演奏技巧及音响效果

1.安塞腰鼓的节奏。民族的特色音乐形态存在于王建中先生的创作中,从而塑造出我国民族魅力。王先生创作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应用安塞腰鼓节奏这一极具民族特色的节奏,进行伴奏织体及旋律的应用。在陕北人民生活中,安塞腰鼓为人民表现对生活热情的最直接的乐器,同时是不可缺少的乐器。通常情况下,安塞腰鼓的敲击具有一定规律性,后十六分音符点节奏型音乐织体,便是其最主要的节奏型。作曲家基于此首作品中,表现出丰富的音乐形象,合理且巧妙的进行节奏安排,就是应用了这个安塞腰鼓节奏。如连接本曲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段中,配合上和声层,应用大量的安塞腰鼓节奏,气势磅礴,淋漓尽致表现出钢琴的敲击性,模拟了安塞腰鼓的表演,将壮观的陕北人民万人击鼓场面展现出来。作曲家也将安塞腰鼓的节奏融入到了在第二主题的第一变奏段落,配合上安塞腰鼓节奏,将旋律赋予左手声部,展现出陕北人民的豪迈,以及雄壮男子舞起腰鼓的场面。

2.踏板的处理与应用。切分踏板法。其应用较多,指在一个音下去后继续保持其延音。在变奏最后部分,这首曲通过对民歌的旋律的应用,左手低音区流动十六分音符及右手八度的旋律音,有恢宏的气势及丰富的音响效果。可通过踏板的使用,这一段落的旋律使声音连贯且有歌唱性,并用切分踏板法,应用钢琴丰富的音色,再现原民歌的音乐韵味,表现推至全曲的高潮。

非切分踏板法。使用较多的是特性的节奏拍及在伴随特殊音乐记号上,也叫“短踏板法”。如A部分情绪和B段落显著不同,且会有作曲家要强调的重音存在于谱面上,展现出欢快的节奏氛围,演奏时应激动有力,可应用短踏板法于这个段落中,也就是说要同时落下含有重音记号的音与脚,是非切分音踏板,迅速在下一音开始便能够放开踏板。

弱音踏板。在原有基础上,需让声音变弱,可用踏板在手难以控制的声音上有所帮助。最后的声音及前面声音,基于乐曲结束时对比,且抓住力量缓慢的下键,并标有ppp较弱表情术语,营造出安静的效果,并控制手指,基于此通过制音踏板使乐曲结束产生悠扬感觉,并应用弱音踏板,产生令人回味的效果。

3.选择不同演奏技巧及方法。明确标注有“散板”于这首作品的引子部分,且3/2、2/2、3/4、2/4四种拍子穿插在中间变奏部分,加之具有陕北地区特色信天游曲调被融入其中,因此全曲节奏可舒展、随性,稍稍自由一点。整体上在演奏的时候,保持乐谱上要求基本速度,各单拍的拍速做出些许处理及变化。信天游的曲调在钢琴曲的第一部分进行了应用,模拟的是清新、透彻的陕北竹笛的音色。选择散板的形式,且弱(mp)的力度开始,使曲子显得一张一弛。我们在弹奏的时候,为了获得柔美、飘渺的意境,手指触键的面积多一些贴键走,弹奏出来的音符绵延不断,并使得发出音色有悠远的效果。

猜你喜欢

山丹丹安塞腰鼓
唐代的腰鼓这样演奏
延安!我永远的山丹丹
又见山丹丹
安塞区开展“我们的中国梦”义写春联活动
腰鼓运动发展战略研究
安塞腰鼓:生命的鼓舞
文化·延安
延安! 我永远的山丹丹
安塞剪纸
山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