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器代人”背景下高素质产业工人的培养路径探析

2019-01-30崔灿哈立聪孟晓琳马晶王文静

智富时代 2019年12期

崔灿 哈立聪 孟晓琳 马晶 王文静

【摘 要】近年来,随着劳动力价格的不断增长,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制造业内的“人口红利”正在不断消失,与此同时,随着计算机和大数据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第三次人工智能风潮正在深入我们的生活,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在不断的扩大,人工智能的应用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人类不可避免得要面临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而在劳动领域,机器换人是促进制造业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以智能化设备来提升传统行业,逐渐推动技术红利取代人口红利,成为新的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之源。机器换人在劳动力内部的逐渐渗透,必将对产业工人产生深刻的影响。笔者通过梳理“机器代人”的演化和发展历程,分析“机器代人”对高素质产业工人的影响路径,对利益相关的社会主体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机器代人;高素质产业;工人培养

一、相关研究综述

“机器代人”并不只是近年来经济技术发展的衍生物,马克思早在《资本论》中就当时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的制造业提出 “机器排挤人”的概念,并以此来具体分析人与机器之间存在的某种关联。维纳也在其著作中提出随着机器大工业化的到来,人与机器之间会存在一种替代关系,而这种替代关系是单向的即机器对人的替代,人脑可能会随着机器的发展而失去其自身的价值。

国外的学者大多就机器应用带来的负面效应尤其是对人的冲击进行具体研究,国内学者目前来看针对“机器换人”存在两个派别,即增加就业派(苏剑和陈阳(2018);段海英和郭元元(2018))与增加失业派(龚玉泉和袁志刚(2002)),如果把这两个派别放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里面的话可以看出,持正方观点也就是“机器换人”会增加就业的处于成熟期阶段,而反方认为会增加失业的处在某种产品的导入期或者成长期阶段,导入期增加失业,成熟期增加就业。笔者根据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分析论述和研究,结合历史发展和实际情况,认为就长远观点来看“机器代人”对就业具有增加效应。

二、“机器换人”与“人工智能”发展历程

(一)“机器换人”

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受机器和科技的影响,正在一步步发生转变。进入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后,因为融合了科技与智能的力量,“机器代人”的影响继续向劳动者结构的上层推进,此时体力型、知识型劳动者已经成为金字塔的底座,面临被机器大范围替代的危机,智慧创新型劳动者处于金字塔顶端,开始成为劳动者团体中坚力量;随着机器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也在进一步改变。

(二)人工智能

目前为止,人工智能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无论是新兴的人工智能产业,还是因为人工智能取代劳动力的企业都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扶持。从政府所颁布的一系列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政策来看,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国内业界的大力支持和不断推动下,人工智能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发展层面,结合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持、国家充足的技术人才储备以及大量的研发投入,人工智能产业必将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三、“机器代人”对产业工人的影响分析

随着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断发展,机器逐渐走入工厂、企业的生产间并投入生产。“机器代人”逐渐成为当前劳动领域内面临的最具有影响力的改变之一,成为当前的热议话题。机器的投入生产,逐渐代替人去从事一些重复率高、技术含量低以及一些高危险的工作。“机器代人”的逐渐发展,对产业工人而言具有深刻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1.将一部分劳动者从繁重危险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使脑力劳动者的工作更加灵活,提高了劳动力的就业质量

纵观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经济变革和生产模式的进步, 都伴随着以机器为工具提升劳动生产率的进步。毫无疑问,此次自动化浪潮带来的“机器换人”也使劳动领域发生了颠覆性改变。以信息化技术热潮引领的“机器换人”所创造的技术红利在提质增效方面具有人口红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已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每一次技术革命之后都不约而同地带来了对劳动力的解放。而21世纪的“机器换人”是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的。越来越多机器人的应用降低了员工的工作危险性,改善了工作环境,简化了单一繁琐的工作步骤,提高了工人的工作满意度。

2.创造了更高层次的劳动力需求,提供了新的工作岗位。助推了劳动力的素质教育

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衍生着新的需求。企业有对智能设备的需求,但智能设备存在研发难度大、高端智能的技术设备费用高昂、一些国企要相应的承担一部分的社会责任所以不会进行大规模的裁员等原因,“机器换人”在我国雏形初现,很难迅速发展。因此,短期内,“机器换人”的释放作用大于其替代作用。首先,很容易被技术进步所替代的岗位概括起来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低知识,低技能要求。另一个是高度程序化,高度重复和高度标准化。前者多是一些一线操作岗位,后者则指一些专业技术岗位。也就是说一些受过一定教育,具备一定学习能力,在劳动力占比较多的一些白领也在这次“机器换人”的技术革命中被替代。相反,一些需要较高语言沟通互动能力,与环境保持高匹配性,具备较高的视觉语言识别能力的体力工作者反而是不容易被替代的。

(二)负面影响

1.制造业失业问题严重,工人面临“技术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的双重危机

工人群体主要面临的是“技术性失业”以及“摩擦性失业”,二者可以称为连锁反应,随着高效率高回报机器的应用,拥有单一技术或技术低下的广大廉价劳动者群体开始面临失业问题,可以称为“技术性失业”。由于所掌握的技能技术被机器代替而产生的就业问题,而这些单一技能的劳动力在我国工人群体中占有绝大部分,也就相当于金字塔的底部;随着技术性的下岗增加,之后问题接踵而来,即“摩擦性失业”。由于掌握低端技能的工人在失业之后无法依靠技能水平在短时间内获得下一份工作,在其找到工作的间隙即为“摩擦性失业”。对于手工业或制造业这类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机器的生产效率与回报率要远超人工,因此这一部分工人在面临“机器换人”现象时所受到影响是最为严重的。

2.工人作为独立的劳动者逐步丧失独立性,沦为机器的附庸

资本的积累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各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三方面的发展进步缺一不可,劳动者作为重要的一环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机器化生产的发展逐渐淡化了工人的独立性。从事某一岗位的工人在其工作中的各个程序所作出的操作也不尽相似,随着机器的应用工人只需掌握某一过程的操作。以制造业为例,在大范围工厂以机器替代基层劳动者工作时,大幅减少了工人用量,留下的也只不过作为机器的“肢体”作一些机器无法进行的简单操作,因此弱化了对工人整套操作流程的熟悉度与参与度,在独立进行劳动方面开始丧失主导地位。

3.造成“劳动异化”和“阶层固化”现象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在被机器“换掉”后劳动者不仅丧失了对生产活动的主导性和创造性,被资本家还有机器的压制下,工人丧失了活力,忍受着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劳动异化”逐渐产生并抑制着工人的发展。长期来看,劳动异化不止会对工人本身造成伤害,还会继续拉大贫富差距,形成阶层固化现象。

四、应对“机器代人”背景下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的路径建议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的发展,在“机器代人”的背景下,高素质产业工人的培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传统工业的发展在工业4.0和 “互联网+”时代里任重而道远。为了赶上工业4.0时代的快班车,高素质产业工人的培养应从政府、工会、企业和个人四个角度提出建议与对策。

(一)政府主导下,推动产业工人高素质化

从政府方面来说,制定相应法律法规保障产业工人的合法权益;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被取代的产業工人技能与素质提升,使其转型为高素质工人后再就业,有效应对智能化对工人带来的巨大冲击。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帮助产业工人实现体力劳动到智力劳动的顺利转型,帮助工人适应新时代发展。如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建设全面的社会化经济体系,为加快实现实体经济发展与高素质产业公认的培养转型提供有力支持。在政府的支持下,注重培养产业工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

(二)工会监管下,维护工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工人的自身利益

充分发挥工会在维权、参与、建设、教育等方面的职能,维护产业公认的合法权益。帮助、指导产业工人与企业依法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违反劳务合同,侵犯职工劳动权益时,工会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承担责任。当用人单位因大量机器智能化取代人工而导致产业工人下岗时,工会应为产业工人争取更多的利益。产业工人对企业福利不满足的情况下,可以申请仲裁、提起诉讼,工会应依法给予支持和帮助。

(三)企业协助下,促进高素质产业工人技能转型与培养路径优化

企业应当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建立起良好的员工关系,对新产生的职位进行职位分析,界定出各个职位的任职资格与条件。企业可以根据行业特征及自身的定位,合理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和智能机器人。重视对产业工人的再培训,对产业工人进行培训前的需求分析,重视工人培训中信息沟通与交流,强化培训后产业工人培训效果的评估与考核。采取新的工作模式,并有效地制定人才战略技术,以便跟上技术和时代进步的步伐。企业应该与政府、大学共同合作,确定每种新型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要求和能力要求,为劳动者在“机器代人”背景下有效择业提供条件和协助。因此,企业必须注重对员工的再培训、再教育,在企业的协助下,不断提高产业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产业工人结构的持续升级。

(四)工人配合下,实现高素质产业工人顺利转型

产业工人应当主动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不被机器所取代。创新能力是制约产业工人素质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工人要重视自身技术的创新,在政府、企业创新改革技术的激励制度下,加强自身技术创新。产业工人需要从“一专多能”转换为“两专多能”,培养自身获取大数据的能力、具备分析大数据的能力,采取有效方法和数据分析报告,为实际问题提供决策依据。必须找到不可取代的专业技能。基层工人要主动向高层次产业工人的技能水平靠拢,提高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以包容、开放的态度主动接受新鲜事物。

五、结语

机器与科技一直引领着经济的发展,从工业革命到今天科技与机器完美融合,造就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可否认的是在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重大进步都必然伴随着某些问题的出现,目前来说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工人阶级的主体我国的产业工人在面对“机器换人”这一冲击时面临了不小的难题。但事物的发展总是隐藏在矛盾之中,矛盾的解决不止需要一方出力,我国政府在高举社会主义旗帜的同时也应当不断协调各利益主体以达成多方共识来解决这一矛盾,实现工人阶级的飞跃和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资本论》(全三册)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人民出版社2004年7010041156

[2]苏剑,陈阳.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及其应用[J].经济学家,2019(06):15-22.

[3]段海英,郭元元.人工智能的就业效应述评[J].经济体制改革,2018(03):187-193.

[4]龚玉泉,袁志刚.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及其形成机理[J].经济学动态,2002(10):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