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兰陵王入阵曲》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2019-01-30王晓玲

智富时代 2019年12期
关键词:道具日本

【摘 要】《兰陵王入阵曲》是我国古典文化瑰宝,在我国已失传,但在日本传承至今。但是在舞蹈、道具,功能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主要通过查找中日古籍,对《兰陵王入阵曲》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情况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使一些疑问变明朗。

【关键词】《兰陵王入阵曲》;日本;软舞;道具

兰陵王,名高肃,字长恭,渤海(今景县)人,南北朝时期北齐文襄皇帝高澄之子。于北齐乾明元年(公元560年),被封为徐州(山东枣庄一带)兰陵郡王,史称兰陵王。他聪明英武,智勇双全,但因其貌美高贵,所以在与敌交战中,常带着狰狞可怕的面具以威慑敌人。《兰陵王入阵曲》就是因他而作。

一、《兰陵王入阵曲》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

关于其创作缘由,段安节《乐府杂录》载:戏有“代面”,始自北齐神武弟,有胆勇,善斗战,以其颜貌无威每入阵即著面具,后乃百战百胜。戏者衣紫,腰金,执鞭也。

此外《北齐书·兰陵武王孝瓘传》、崔令钦的《教坊记》、《旧唐书·音乐志》也都有提及。从这些史料大抵可得知:兰陵王长相柔美,能征善战,邙山大战中“着假面”,勇战北周军而解金墉之围。齐军将士“为此舞”,由此产生了《入阵曲》。

《入阵曲》乐舞一经诞生,即成为名曲名舞而千古传颂。隋朝收集整理收录为宫廷常用舞曲。隋朝末年,李世民对《入阵曲》喜爱有加。唐贞观七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传承此曲基础上,制成《破阵舞图》,“使吕才协音律,李百药、虞世南、褚亮、魏徵等制歌辞”,“令吕才依图教乐工百二十人,被甲执战而习之”,成就《秦王破阵乐》。至唐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推崇《秦王破阵乐》武舞为“神功破阵舞”,对《入阵曲》贬损禁演,颁诏“以其非正声,置教坊于禁演之中以处之”。以诏令禁止反证了此舞曲的影响和流传不可小觑。之后,《入阵曲》改头换面,或南宋时演变为《兰陵王》词,宋之后,《入阵曲》失传。但其影响不但没有就此结束,反而向外不断扩展。

二、《兰陵王入阵曲》在日本的传承

庆幸的是《兰陵王入阵曲》在异国他乡的日本得以很好的保存下来,即《陵王りょうおう》。那到底是谁、在何时将其传入日本的?传入日本时是以怎样一种形态呢?

(一)传入者

源光圀(即德川光圀)主编的《大日本史》中,对《陵王》有着以下的明确记载:

陵王、一名羅陵王、又名蘭陵王、即北齊蘭陵王入陳(通“阵”)曲也、……林邑僧佛哲傳之、古樂、中曲、準大曲、、有囀、……別裝束、假面、帽子、執金桴、……答舞納蘇利、競馬相撲等節奏之、孝謙帝尤愛此曲、敕尾張濱主改早上調子、以案摩急吹為入曲舞之、……

《大日本史》作为正史,记述较为可信,可以找到一些有用的信息:

1.《陵王》、《罗陵王》、《兰陵王》都是指北齐时的兰陵王入阵曲

2.《陵王》由林邑僧人佛哲传至日本

3.孝谦帝(即高野天皇、谦德天皇)喜爱此曲,命尾张滨主改编为“案摩急吹”

由此可得出《兰陵王入阵曲》是由僧人佛哲传入日本,后期由尾张宾主加以改编。那是何时传入日本的呢?

(二)传入时间

据日本佛教典籍《元亨释书》记载,佛哲在天平八年(公元736年)从中国东渡日本,又据傅芸子先生记载,奈良正仓院馆藏一个兰陵王接腰,上有“天平胜宝四年”题字(即752年),因此如持佛哲传入一说,则《陵王》传入日本的时间应在这个时间段之间。

(三)传入形式

《入阵曲》刚产生时是融合原始武舞技艺,以齐军将士手持兵器“效其指麾击刺之容”的舞蹈动作,邙山大捷荡气回肠的战争场面,所以具有“武舞(健舞)”的特征,表演气势浩荡,引人入胜。但是唐朝中期出现了“开元盛世”,为了迎合统治者和民间歌颂歌舞升平,增加艺术的趣味性、娱乐性的需求,“武舞”版《入阵曲》被进行加工,衍化成了优美柔婉、节奏徐缓的“软舞”。唐代崔令钦《教坊记》就多次记述《兰陵王》相关的内容,将其归入了舞姿轻柔的软舞。如:

《垂手罗》《回波乐》《兰陵王》《春莺啭》《半社渠》《借席》《乌夜啼》之属谓之“软舞”。

开元十一年初,也就是公元723年,而佛哲是大约天平八年(公元736年)至天平胜宝四年(公元752年)间经中国将《兰陵王入阵曲》带去日本,所以很可能他接触的就是此软舞版本的《兰陵王入阵曲》。我们再从日本方面找佐证。

朱雀天皇承平年间,日本最初的分类形式汉和辞书《倭名类聚抄》中,就记录有唐曲132曲。其中包含有软舞的有《团圆旋》、《春莺啭》、《兰陵王》等。因为日本文化特征所致,日本舞蹈以娴静、柔和、曲线、平稳等特点为主。注重造型美,并且节奏缓慢,面部表情也很少。由于日本的这种审美意识,日本流传和吸收较多的是软舞。软舞优美柔婉,符合日本舞蹈形态美感的柔和要求。再结合日本现存此舞的特点:苍凉、缓慢和沉幽,缺乏战场上紧张和激越的节奏等,所以很大可能佛哲当时传到日本的《兰陵王入阵曲》就是软舞版本的。当然现存的此舞肯定是融入了一些日本传统舞蹈自己的特色,如:

室町时代所出版的《还城乐物语》提及《兰陵王》取名为《龍王》,他结合日本当时的舞蹈幸若舞做了改编。尾張濱主还将《兰陵王》乐舞引进日本相扑比赛的输赢之姿。

(四)扮相(道具为主)

日本《兰陵王》舞乐,在长达千余年的流传过程中发生过变化。天平胜宝年间(749—752),高野天皇下令对《兰陵王》进行过改革。据《教训抄》记载,当时《兰陵王》改革之处有五处,因篇幅有限,我们只研究其中的道具。

据《乐府杂录》记载:戏者衣紫、腰金、执鞭、著面具。也就是说兰陵王所持道具原是鞭,而此处所记述的“桴缩短一尺二寸”,是长桴变短桴。也就是说在这次改革之前已经变鞭为桴了。“鞭”,为策马的用具。兰陵王长恭若执鞭而舞,必有策马奔跑的动作,一定辗转腾挪,舞鞭击刺,动作丰富。而“桴”是击鼓的槌,兰陵王身立而击鼓,动作幅度变小,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鼓的周围。道具的变革,导致舞风之变异,由相对的“动”,一变而为相对的“静”。

(五)功能

《兰陵王入阵曲》在创始之初是为了歌颂兰陵王的英勇,后期逐渐演变成娱乐作用,传到日本后,被列入正统雅乐舞蹈,每逢盛典都要演奏,甚至天皇即位、皇宫的重大活动也演奏这支曲子。它已经更多的具备祈福避凶的功能,除此在外日本的《兰陵王》是否还有一些其他功能呢?

日本学者西川杏太郎说:“在地方上,很早就有舞陵王可以降雨的信仰。地方神社以舞《陵王》来祈雨的例证很多。据《嘉元记》载,正和四年(1315)8月到9月间,因天旱少雨,法隆寺舞《陵王》以祈雨。”

祈雨功能,在中国古代没有相关记载。那么舞《陵王》来祈雨,应该是传入日本之后在功能上发生的变化。笔者认为:中国的《兰陵王》舞乐传入日本后,首先献艺于宫廷、寺院与神社,继而流布多地。在《兰陵王》传入日本的某个时期与印度的沙羯罗抑或中国龙神行云布雨信仰结合,从而增加了其祈雨的功能。

三、综述

《兰陵王入阵曲》产生之后广为流传。在公元736年至公元752年间由林邑僧人佛哲经中国传入日本,并且很大可能是软舞版本的《兰陵王入阵曲》。道具由策马之鞭变为击鼓之桴,尺寸也缩短了,导致舞风也发生变异,由相对的“动”变为相对的“静”。在功能方面除了有祈福避凶之功能,还有类似龙王一样的祈雨功能。

总之,《兰陵王》乐舞传入日本已千余年了,在漫长的历史中,这个乐舞得以保存,是难能可贵的;尤其是在该乐舞的发祥地早已失传的情况下,尚可观摩到它的演出,尽管这种演出或许已经发生某些变异,甚至与中国唐宋时代的《兰陵王》乐舞大相径庭,但依然不减它的珍贵程度。可以说,《兰陵王》乐舞凝聚了中日兩国无数舞蹈艺术家的心血,是历史上有名的抑或无名的艺术家共同缔造的艺术精品。

【参考文献】

[1]崔令钦.教坊记[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2: 23.

[2]傅芸子.白川集. 舞乐《兰陵王》考[M].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0: 76.

作者简介:王晓玲(1985-),女,山东威海人,烟台南山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日本文化。

项目来源:本文为2019年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课题成果,项目编号:QN201906039。

猜你喜欢

道具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黄金时代》日本版
美哭了的日本点心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日本访学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