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脉粥样硬化分子影像研究进展

2019-01-30牟雅琳陈笑梅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靶向硬化斑块

牟雅琳, 陈笑梅, 刘 旋, 刘 刚

(厦门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 分子影像暨转化医学研究中心, 福建 厦门 361102)

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累及大中型动脉及动脉分叉处,导致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狭窄,其病情进展隐匿突发,一般出现临床病症已是疾病中晚期[1],临床表现主要以受累器官病变为主,如缺血性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等已成为人类头号杀手[2]。而现有的诊断方式不足以筛查出早期高风险病变,因此,利用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和灵敏度的无创性分子影像技术,对斑块破裂风险高的病人做出及时诊断和监测至关重要[3]。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致力于研究通过靶向斑块不同的分子和细胞结构实现斑块的检测、动态监控和诊疗一体化的分子探针[4],它已成为一种对斑块进行早期诊疗的新方法。

1 动脉粥样硬化病理过程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脂质沉积于血管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5],以血管内皮损伤为基础、血管慢性炎症为特征,具有变质、渗出和增生等炎症的基本特征。病变初期血液中脂质代谢紊造成内皮损伤,单核细胞通过内皮间隙进入到内膜下分化为巨噬细胞,巨噬细胞通过其清道夫受体吞噬大量被氧化修饰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形成大的液泡脂质小滴贮存在巨噬细胞中[6],最终形成泡沫细胞。泡沫细胞在血管壁上堆积形成脂质斑块,造成血管管腔狭窄[7],最终导致供血脏器因缺血缺氧而出现一系列病变。同时泡沫细胞分泌组织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MMP)等促炎因子[8],加速降解纤维帽中的基质蛋白和细胞外基质,使纤维帽变薄,导致斑块不稳定易于破裂。斑块一旦发生破裂,将导致一系列如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恶性心血管事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9]。

2 分子影像与动脉粥样硬化

2.1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生物靶标

动脉粥样硬化病理生理发展过程中可作为斑块生物靶标的主要有:

(1) 内皮细胞:由于动脉弯曲和分支点的内皮层始终暴露于血流的不断冲击中,刺激内皮细胞表达促炎因子和粘附分子,使循环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脂蛋白更容易穿透动脉壁积聚在内膜上[10]。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是靶向递送至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的生物标志物,其通过促进内皮细胞转录诱导参与炎症细胞向活化内皮表面的募集。已有报道显示噬菌体展示文库技术成功筛选靶向VCAM-1的配体多肽[11](如表1所示)。

(2) 炎症细胞:巨噬细胞的浸润发生于整个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鉴于它们在斑块中的丰富程度、可摄取大量纳米颗粒,最终因发生细胞凋亡和继发性坏死而形成脂质核心,使其成为靶向斑块最常见的免疫细胞[12],作为生物标志物最常见的是清道夫受体[13],例如,A类清道夫受体(MSR-1)和B类清道夫受体(SR-BI或CD-36)用于识别和内化OX-LDL;硫酸葡聚糖(MSR-1的配体)广泛用作NP核的涂层材料用于靶向斑块;LDL模拟肽,如载脂蛋白A1(ApoA-1)也是靶向斑块巨噬细胞的常见配体(如表2所示)。

(3) 非细胞成分:斑块非细胞成分作为生物靶标最常见的是胶原蛋白[14],作为细胞外基质的关键部分,胶原调节细胞反应有助于纤维帽的强度和完整性[15],噬菌体展示文库筛选鉴定的肽,可用于靶向血管基底膜上大量存在的胶原蛋白Ⅳ(由于血管损伤期间渗透性增加而暴露),并且可构建含有肽的聚合物,金和脂蛋白NP[16],用于靶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胶原蛋白(如表3所示)。

表1 靶向斑块血管细胞成分

表2 靶向斑块炎症细胞

表3 靶向斑块非细胞成分

2.2 生物纳米材料与动脉粥样硬化

近年来,随着分子影像技术的发展,心血管分子影像技术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像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较大进展(如表4所示)[28],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致力于将生物纳米材料作为靶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异性载体的研究[44],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1) 生物纳米材料特殊的理化性质及其纳米结构在斑块巨噬细胞成像中优势明显[45]。如近红外荧光成像(Near infrared fluorescence imaging,NIRF)的量子点、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imaging,CT)的金纳米粒子、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氧化铁纳米颗粒和含钆(Gd3+)的纳米颗粒、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的放射性示踪剂标记的聚合物纳米颗粒等。

(2) 生物纳米材料可修饰多种特异性靶向斑块组织或细胞的生物分子[46]。如Nahrendorf等[18]研发了肽聚合的磁性纳米颗粒,它能靶向由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表达的VCAM-1,实现近红外荧光成像和磁共振成像,尾静脉注射到ApoE-/-小鼠体内,观察到主动脉根部的斑块内有NP升高的信号; TRPV1抗体偶联的硫化铜(CuS)NP尾静脉注射到ApoE-/-小鼠体内[24],靶向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TRPV1,引起温度敏感的TRPV1信号通路打开,从而达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

(3) 生物纳米材料可装载大剂量造影剂或治疗药物[47],利用其在体内长效循环和主动靶向斑块的优势,将药物高效递送至斑块部位[48]。如Mishra等[49]将d-苏氨酸-1-苯基-2-癸酰氨基-3-吗啉代-1-丙醇(一种糖鞘脂合成抑制剂)装载进聚合物NP中,注射到ApoE-/-小鼠体内可使其血液循环量提高50倍;帅心涛等[50]制备了由聚乙二醇和聚丙烯硫化物(PEG-PPS)的嵌段共聚物组装的纳米胶束装载穿心莲内酯,由于PEG-PPS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响应性质,胶束可快速释放包封的药物穿心莲内酯,并且在斑块处消耗ROS,有效抑制促炎因子的表达,减轻斑块处的氧化应激,从而降低炎症反应以达到治疗效果。

表4 动脉粥样硬化成像技术的总结

2.3 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MRI具有分辨率高、软组织对比度和信噪比高的优点,患者无需暴露在电离辐射中,适用于易损斑块的诊断和斑块稳定性的评估[51]。最常见的MRI造影剂是基于氧化铁NP[52](T1、T2加权成像)和含钆(Gd)的NP(T1加权成像),为了更好地利用其超顺磁性,氧化铁NP的尺寸保持在20 nm以下[53]。这种超顺磁氧化铁纳米颗粒(SPIONs)[39],表面经葡聚糖包被可展示靶向斑块各种成分的多肽、抗体、蛋白质等。使用CD81靶向的氧化铁微粒(CD81-microparticles of iron oxide,CD81-MPIO)用于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MRI成像显示在ApoE-/-小鼠主动脉根部T2弛豫时间明显缩短[54];单核细胞靶向的氧化铁磁性纳米颗粒(MNPs),其来源于趋化因子受体2(CCR2)可结合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基序肽,通过MRI成像实现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55]。

2.4 CT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imaging)

CT成像可实现整个心脏,冠状动脉和钙化斑块的快速、高分辨率图像采集[56]。碘化聚合物胶束是用于脉管系统可视化的主流造影剂,它比自由分子在体内循环时间长[57]。近年来报道的金纳米颗粒靶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 Chhour等[58]并没有将AuNPs直接注入血液中,而是用金NP标记原代单核细胞,然后将这些AuNP标记的单核细胞转移到ApoE-/-小鼠中追踪它们向斑块的迁移,结果显示金标记的单核细胞募集到斑块中,实现了将纳米颗粒注射到ApoE-/-小鼠中完成的CT成像;Damiano等[59]研发的金聚合高密度脂蛋白(Au-HDL)造影剂,可通过光谱CT系统检测ApoE-/-小鼠斑块的巨噬细胞负荷,斑块的钙化和狭窄。

2.5 近红外荧光成像(Near infrared fluorescence imaging)

NIRF成像灵敏度高,具有近红外荧光发射的NP或染料分子经过修饰可靶向斑块,是可用于荧光成像的双功能生物纳米材料[60]。如用Cy5.5标记的靶向内皮细胞的肽缀合壳聚糖NP[21]、靶向巨噬细胞抗体标记的NaGdF4∶Yb/Er @ NaGdF4上转换NP[61]等;Marrache和Dhar[62]制备了含有载脂蛋白模拟肽的HDL合成NP,装载近红外量子点,用于NIRF成像;Sun等[63]制备的基于猿猴病毒40(SV40)的NPs,融合表达纤维蛋白靶向肽,通过将量子点封装在SV40的NP中,在深层组织中实现了量子点更高、光稳定性和检测灵敏度更好的近红外荧光成像;滕皋军等[64]将抗小鼠ox-LDL多克隆抗体与NIR797染料缀合生成ox-LDL靶向的NIRF探针,实现了基于ox-LDL的斑块分子成像,并且提供了表征易损斑块和监测动脉粥样硬化治疗干预的重要方法。

2.6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emission tomography,PET)和单光子发射CT(Single photon emission CT,SPECT)

核素成像中,PET和SPECT与CT相比,可用更少量的造影剂实现更高灵敏度的成像[65],因此,放射性NP造影剂的设计应具有循环周期长、灵敏度高的特点,可提高多模态成像分辨率。PET/MRI是表征易损斑块的常用方法,通常需要用64Cu[66]或89Zr标记的葡聚糖包裹氧化铁NP[67],例如,Beldman等[68]用89Zr标记的乙酰透明质酸NPs(89Zr-HA NPs)代替葡聚糖NPs作为载体,PET和MRI结合可检测新西兰白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由于HA-NPs可富集于斑块巨噬细胞中,在注射12 h后,89Zr-HA NPs在斑块处可产生信号,注射后24 h主动脉中的最大摄取量比骨骼肌高6倍;锝-99m(99mTc-HFn)放射性标记的天然H-铁蛋白纳米笼[69]可通过SPECT和CT结合准确鉴定ApoE-/-小鼠中富含巨噬细胞的斑块;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SPECT)的放射性示踪剂标记的聚合物纳米颗粒,可与心房利钠肽(CANF)结合,并用64Cu标记生物相容的PEG甲基丙烯酸酯(PEGMA)共聚物梳状纳米颗粒,检测ApoE-/-小鼠中的斑块[70];由于叶酸受体β(FR-β)在巨噬细胞上选择性表达,FR靶向成像剂可用于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炎症,用氟化铝-18标记的1,4,7-三氮杂环壬烷-1,4,7-三乙酸共轭叶酸(18F-FOL),通过 PET/CT靶向检测FR-β阳性巨噬细胞,用于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症[71]。

2.7 超声成像(Ultrasound imaging)

传统的二维超声检查可快速测量颈动脉斑块的大小、内中膜厚度,甚至斑块表面的溃疡和出血,但仍缺乏对斑块成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并且检查结果易受到操作者经验及熟练度等因素影响[72]。由于超声造影剂微泡的大小类似于人体红细胞,具有红细胞的血流动力学特征[73],它可顺利进入颈动脉斑块微血管内使其快速显像[74]。超声分子成像的目的是将这些微泡特异性附着到相关靶标上,从而实现分子水平的超声成像[75]。全氟化碳暴露的超声波葡萄糖白蛋白(PESDA)微泡在猪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附着于发炎、功能失调的内皮细胞,同样在早期主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中PESDA微泡的信号增加[76],而PESDA微泡的附着是补体介导的,补体耗尽会减少靶向信号[77];在ApoE-/-小鼠早期病变中证实了P-选择素依赖性单核细胞的富集,并且有P-选择素表达的超声分子成像也在早期斑块的检测中得到了验证[78]。

3 展望

分子影像及纳米技术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无创诊疗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它能够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对斑块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是传统影像学的进阶发展。然而,想要进一步提高分子影像早期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生物相容性好的探针必不可少。理想的探针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灵敏度高,能够产生较强的信号;(2) 对于靶点有高的亲和力和特异性;(3) 生物相容性好,可通过肝肾代谢途径能在体内彻底清除[79]。这些特征与纳米颗粒的尺寸、理化性质、稳定性等诸多因素都密切相关[80],因此,这类探针在应用于临床前,需要经过严格的标准检验保证其安全性和实用性。

随着纳米探针的设计和成像技术的不断进步,分子影像技术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精准治疗方面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定能为心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开辟新的领域。各种无创影像技术成像原理不同、成像方法不同、每种技术敏感性和特异性不同,因此,多种方法可以灵活地加以联合应用,这将大大提高对斑块诊断的准确率,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致谢:感谢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7YFA02052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81422023, 51273165,U1705281,U1505221)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3-0502)的支持。

猜你喜欢

靶向硬化斑块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新型抗肿瘤药物:靶向药物
如何判断靶向治疗耐药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靶向治疗 精准施治 为“危改”开“良方”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