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丰子恺的天真与怒目

2019-01-30

中外文摘 2019年2期
关键词:李叔同丰子恺抗战

□ 黄 薇

2018年11月9日是丰子恺诞辰120周年。

丰子恺出生于浙江桐乡石门镇,父亲是清末举人。他自幼便喜欢画画,边读《千家诗》边临摹《芥子园画谱》,10岁时就有私塾先生请他画孔子像,挂在塾中供人礼拜,成了镇上知名的小画家。

1914年,16岁的丰子恺考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丰子恺在这里遇到了两位指引他真正走上艺术道路的恩师——夏丏尊与李叔同。

两位先生也都是一代大家,深受学生爱戴,夏先生心直口快,苦口婆心;李先生则内敛少语,不怒自威,丰子恺称两人是“妈妈的教育”和“爸爸的教育”。

一天晚上,丰子恺作为年级的级长去李叔同处汇报学习情况,要退出时老师叫住了他:“你的画进步很快!我在南京和杭州两处教课,没有见过像你这样进步快速的人。你以后可以……”平时不多言的老师的一番话,在丰子恺听来犹如金石掷地。三十年后他回忆道,“当晚这几句话,便确定了我的一生。我打定主意专门学画,把一生都奉献给艺术,直到现在没有变志。”

1924年他的成名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在杂志上发表。在沪上编《文学周报》的郑振铎因此画发掘出丰子恺,一再向他约稿插图,1925年还为他出版了第一本画集《子恺漫画》,自此,其声名便不胫而走。有人将丰子恺称作“中国漫画之父”,他自己并不赞同,但的确是从《子恺漫画》出现后,“漫画”一词才开始风行。

丰子恺自称是“儿童的崇拜者”,“我初尝世味,看见了当时社会里虚伪骄矜之状,觉得成人大都已失本性,只有儿童天真烂漫,人格完整,这才是真正的‘人’。”《缘缘堂随笔》中有不少记录童心童趣的散文佳作,他还直接将几位小儿女的情态画入画中,《阿宝两只脚 凳子四只脚》《瞻瞻的脚踏车》《爸爸回来了》等作品,观察入微的平等视角与生动瞬间的捕捉,很难想象出自没有热情的笔下。

1937年日军进攻上海,丰子恺一家不得不踏上逃难之途,一逃就是8年。

丰子恺平生留不住钱,钱一多,用他自己的话说“就会在口袋里哇哇叫”。逃难前夕,他都没有准备,还是儿女们把各人积攒的红包都拿出来才临时凑齐了路费。

丰子恺平日醉心艺术,极少关心政治,抗战期间大概是他一生中对时局最为关切的时期,显露出怒目金刚的一面。1938年到达汉口后,他换下长袍,开始穿起中山装,加入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担任《抗战文艺》的编委,发表了大量的时事文章与图画。自言“虽没能投笔从戎,但我相信以笔代枪,凭我五寸不烂之笔,努力从事文艺宣传……军民一心,同仇敌忾,抗战必能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丰子恺受聘于上海文史馆。由于诸多原因,他将工作重心放到了翻译上,当时俄语炙手可热,52岁的他便于1950年从头学起。因用脑过度,他一度脑贫血晕倒,但疗养期间仍不放弃每日温习。在花了大半年读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后,他花了5个月时间将后者翻译出来,于1952年底出版。从1961年开始,丰子恺又全身心投入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的翻译工作,直到1965年定稿。

1975年,丰子恺在女儿学生的陪同下最后一次回石门镇,写了许多字送人,写得最多的是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他于当年9月15日因肺癌离世。

猜你喜欢

李叔同丰子恺抗战
爆炒米花
李叔同研究史上的新坐标
——《李叔同—弘一大师年谱长编》评介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影像中的灿烂人生
——《李叔同——弘一大师影像》简评
听李叔同送别(外一首)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