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载沣的军事集权策略

2019-01-29陈倩

卷宗 2019年3期
关键词:袁世凯

摘 要:宣统一朝,摄政王载沣为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外重内轻的权力格局,巩固满族贵族的统治地位,继续推行清末以来的军事集权策略。首先对中央军事领导机构进行重组与改编,任用亲贵,强调皇帝对陆海各军的最高领导权。其次,罢黜袁世凯,削夺北洋军事集团的军事权力;同时,推行一系列新政举措,收紧地方督抚的军权。最后,大力拉拢留日士官生,以培植新的军事势力。载沣推行的军事集权策略非但没有成功,反而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关键词:载沣;袁世凯;军事集权;北洋军

1908年11月14、15日,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先后逝世,年仅3岁的溥仪继承大统,其父载沣以摄政王名义监国,成为清政府的实际掌权者。载沣柄权后,于11月20日,以宣统帝名义下谕,告诫群臣,明确其职权。12月10日,出台《守卫门禁章程》,命贝勒载涛、毓朗、铁良为总司稽查大臣,保护其来之不易的政权。13日,又颁行《摄政王礼节总目》十六条,规定载沣的各项权力,避免隆裕皇太后垂帘听政情况的发生。在明确摄政王权力、排除皇太后干政等事项后,为进一步加强统治权威,载沣继承并推进光绪末年即已开始的军事集权策略。载沣监国摄政期间,不断进行军事改革,强化中央对地方军事权力的掌控。但是其推行的军事集权策略,大部分并未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只是徒具其表。军事集权的操之过急,不仅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威,而且加剧了地方督抚及全国各地新军的独立倾向。辛亥革命爆发后,载沣被迫交出全部权力,标志着军事集权策略的最终失败。本文重点论述载沣推行的军事集权策略,并申论失败的军事齐全策略与清朝灭亡之关系。

1 中央军事领导机构的重组与改编

自庚子之役后,北洋军便担负起“在北京的禁城四周担任巡逻和护卫职责”,载沣柄权后,决意在北京及邻近地区维护满蒙旗人的统治优势。故在两宫去世后不久,着手组建一支禁卫军,并以贝勒载涛、毓朗、陆军部尚书铁良为专司禁卫军训练大臣,同时规定此项禁卫军归摄政王载沣亲自统辖、调遣。

1909年7月15日,清廷连下数道谕旨,以期进一步加强中央政府对军权的掌控。首先,再次重申皇帝对陆海军的统率之权。上谕中有:“前经宪政编查馆奏定宪法大纲,内载统率陆海军之权,操之自上等语”。据此,载沣便以“皇帝尚在冲龄典学之时”,暂代陆海军大元帅,掌握了清政府的最高军事统率权。其次,将原本隶属于陆军部的军谘处独立出来,以贝勒毓朗、载涛(次日添派)共同管理。军谘处脱离陆军部管辖后,直接对皇帝负责,协助皇帝统筹全国海陆各军事宜。陆军部虽与之并存,但权力已大为削弱。至1911年5月8日,正式更名为军谘府。最后,将筹办海军事务由陆军部转移至筹办海军处,并以载沣之弟载洵充筹办海军大臣。

1910年3月17日,载沣重新改组陆军部,以荫昌取代铁良充任陆军部尚书。铁良被调离陆军部与皇族内部的权力争夺有关。袁世凯被免官后,满族官员与汉族官员之间的矛盾非但没有得到缓和,反而激发了中央与地方、满族与宗室等矛盾,致使清政府内部陷入三方争权时代。一派以摄政王载沣为首的满族少壮贵胄为首;一派以企图效仿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隆裕皇太后为首;一派以资历较深的满族大臣、庆亲王奕劻为首。铁良因受庆亲王奕劻提拔,“极受信赖”,且迟迟不愿将权力移交给军谘处,故日渐失势,最终以病解职。荫昌职掌陆军部后,以提高陆军部办事效率并厉行节约、提高新军的专业技能、集中军权为目标。至此,全国陆海各军的监督管理权已全部集中于载沣及其同盟者手中。

2 削弱北洋军事集团及地方督抚军事权力

袁世凯自北洋六镇成立伊始,便被满族少壮贵族视为军事集权的最大绊脚石。1906年,以铁良、载沣、善耆为首的满族少壮贵族,借助中央官制改革的大好时机,削弱了袁世凯日益膨胀的军事权力。在铁良被任命为陆军部尚书后,袁世凯不仅主动辞去了八项兼职,而且被迫交出陆军第一、第三、第五、第六四镇的统辖权,仅保留第二、第四两镇的“暂时调遣”之权。对此,鲍威尔评论说,这对袁世凯而言是一次重大打击,因为“北洋军是他(袁世凯)力量的主要来源。”但铁良等人并不以此为满足,并企图进一步削夺其军权,于是清政府于1907年9月4日,将袁世凯内调军机。彼时,袁世凯虽失去了对北洋军的直接指挥权,然他“犹有嘘声,足以震慑远迩。”不宁唯是,4月,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奏准将陆军第三镇及两个混成协调往东北;5月,庆亲王奕劻被任命为陆军部管理大臣;继任直隶总督杨士骧乃袁世凯举荐,故此时袁世凯依旧对北洋各镇保持着高度的影响力。

排袁者见袁世凯权力非但没有缩减,反而逐渐控制了军机处与外务部,“权势熏炙,海内莫不侧目而视。”故继续与其作梗。1908年11月14、15日,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后,镇国公载泽、肃亲王善耆等人趁机向载沣进言:“此时若不速做处置,则内外军政方面,皆是袁之党羽,从前袁所畏惧的是慈禧太后,太后一死,在袁心目中已无人可以牵制他了,异日势力养成,消除更为不易,且恐祸在不测。”于是载沣很快便草拟了一道将袁世凯“禠职编管处之”的谕旨,上谕本有“跋扈不臣,万难姑容”等语,但因张之洞、世续等人力为疏解,载沣只好将原谕一再修改,于1909年1月2日,以“現患足疾,步履维艰,难胜职任”为由,将袁世凯罢黜回籍。

袁世凯被罢官后,载沣随即展开剪除袁氏党羽的运动。1909年7月23日,袁世凯京中奥援庆亲王奕劻被解除管理陆军部事务的权力。随后“北洋三杰”之一的段祺瑞被免去了自1906年以来担任的四项职任,并于12月29日,调任第六镇统制官。次年12月18日,又被远调署江北提督,段祺瑞由是被排挤出政治中心,落得个“清廷虚于委蛇,置诸闲散之列”。清政府此举与内调袁世凯为军机大臣同出一辙,段祺瑞官阶虽高,却失去调度北洋军队实权。

载沣在削弱北洋军事集团权力的同时,也注重削减地方督抚的军权。载沣柄权之前,各省督抚几乎完全掌握各省的民事、军政等权力。载涛主持军谘处事务后,将陆军各镇统制以及各省参谋处官员的任命权收归军谘处。荫昌职掌陆军部后,规定各省陆军如遇缺额,人员须由陆军部提供,各省督抚虽有权任命低级官佐,但这些人员的升迁去就均须由其统率定期向陆军部汇报。与此同时,陆军部也对各省督练公所进行了整顿。改革前,各省督练公所督办一职均由督抚兼任,改革后这一职任不限于各省督抚,将军、都统等也可兼任。此外,各省督练公所还新设一名负责督查各部门的军事参议官,同时享有招募兵员、遣散部队等特权,然军事参议官的任命权却被陆军部牢牢掌握。

3 培植军事势力

摄政王载沣的另一项军事集权策略,便是拉拢留日士官生充任新军将领。良弼成为载沣推行此项政策的坚定支持者与践行者。良弼,满洲人,1899年由湖北省选送赴日留学。1903年自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毕业后,进入练兵处工作。练兵处后期,襄办大臣铁良与会办大臣袁世凯渐生龃龉,铁良便利用良弼与北洋嫡系互相倾轧。袁世凯被罢官后,良弼继续得到载沣等人的重用,于1909年10月27日,被委任为禁卫军步队第一协统领官。彼时,载涛等皇族亲贵不谙军事,凡事皆“倚为谋主”。于是,在良弼的建议下,清廷中央大力提拔留日士官生造就新势力。

适时,全国陆军军官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国内各军事学堂毕业生,一是留学日本士官生。袁世凯在任时期,对留学生不胜信任,因此留日士官生并未得到袁氏的重用,也未取得任何实际权力。良弼掌权后,对留日士官生极力拉拢,自入军队时就授予他们管带、标统等较高军职,企图以留日军官生取代北洋势力。诸如,以吴禄贞取代段祺瑞,充任陆军第六镇统制;蓝天蔚为委任为陆军第二十镇协统。一时间,全国各地竞相效仿,众多的留日士官生一跃成为全国陆军的重要指挥者或骨干。

但是,袁世凯的北洋势力“非一时所能摧陷廓清”,况且良弼引进留日士官生培植新势力的做法,不仅使得北洋将兵人人自危,而且引发了国内军事学堂毕业生以及旧式官兵的极大不满,留日士官生抢夺了他们的晋升之路,并且由于教育背景、思想观念等的不同,极易产生矛盾,这种不满最终演化为一次次兵变。

太平天国运动后,清廷中央的军事权力不断下移,长久以来,逐渐形成了外重内轻的权力格局。1908年11月14、15日,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逝世后,载沣以摄政王名义监国。为维护清政府的长治久安,加强满族贵族的统治地位,载沣柄权后继续推行晚清以来的军事集权策略。

首先,建立一支由摄政王亲自调遣、指挥的禁卫军,以维护满族的统治。同时,任用皇族亲贵,对中央军事领导和指挥机构进行改组,强调皇帝对全国陆海各军的最高指挥权。其次,罢黜袁世凯,削弱北洋军事集权的影响力;推行新政,削减地方督抚的军权。最后,重用留日士官生,以培植新的军事势力。

然而,载沣推行的军事纲领在很大程度上落空了。袁世凯的北洋集团势力根深蒂固,载沣削弱、分化北洋势力的策略非但未能见效,反而增加了北洋军事集团的内部凝聚力。一味削夺地方督抚的权力,致使中央与地方冲突不断,减弱中央政府权威的同时,加剧了地方督抚的独立倾向。留日士官生的崛起,使得革命思潮在新军中迅速传播。最终,随着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爆发,清政府的统治走向终结。

参考文献

[1]宣统政纪.清实录(第60册).卷一[Z].北京:中华书局,1987.

[2]凌冰.载沣摄政[C].文史资料选编(第33辑).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186.

[3][美]拉爾夫·尔·鲍威尔.1895-1912年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M].北京:中华书局,1978.

[4][澳]冯兆基.军事近代化与中国革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潘荣.教头总统冯国璋[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26.

[6][美]斯蒂芬·R·麦金农.中华帝国晚期的权力与政治:袁世凯在北京与天津1901-1908[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199.

[7]恽宝惠.清末贵族之明争暗斗[C].晚清宫廷生活见闻.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65.

[8]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孙宝瑄日记(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5.

[9]爱新觉罗·载涛.载沣与袁世凯的矛盾[C].晚清宫廷生活见闻.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80.

[10]朱宗震.端方密函[C].近代史资料总43号.北京:中华书局,1981:212.

[11]尹全海.袁世凯再起考论[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3):56.

[12]周俊旗.百年家族—段祺瑞[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45.

[13]钱基博.吴禄贞传[C].辛亥革命(第6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370.

[14]沈云龙.徐世昌评传[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3:162.

作者简介

陈倩,女,汉族,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猜你喜欢

袁世凯
张培爵之死:袁世凯一手制造的血案
清末皇族内争与袁世凯复出
袁世凯的用人绝招
军阀袁世凯的三次背叛行动
袁世凯的军事顾问坂西利八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