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嬗变与教育对策*

2019-01-29刘力军

中国出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媒介互联网+时代

□文│刘力军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催生了传媒行业转型升级,也不断重构着社会公众媒介素养的内涵与外延。社会公众媒介素养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参与及使用媒介的能力,甚至影响传媒业的可持续发展。[1]在受众中,大学生作为最重要的一类群体,是互联网应用的高频群体。据2018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达24.8%,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为20.6%。[2]可见,大学生是当前我国媒介素养培育的重点对象。

一、“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新变化

大学生受众群体具有思维活跃、知识丰富、行动力强等优点,但同时也具有社会经验少、思辨能力弱等典型不足。面对“互联网+”时代复杂的媒介环境,新的信息传播渠道、传播技术以及传播环境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出了全面挑战。

1.媒介使用能力从被动有限向主动交互转变

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渴望得到他人与社会的认可,希望参与社会事件的讨论,而新媒介客观上满足了他们的意愿,他们在媒介素养中所表现出来的媒介使用能力已经不再是被动、有限的参与,而转变成为积极、主动、交互式的互联新方式。大学生群体借助互联网新媒介,一方面,能够获得、生产与传播知识和信息;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表现出开放、自由的话语秩序,借助新媒介获得一定的表达满足感。当大学生在依靠互联网环境表达话语需求的欲望越来越强烈时,他们必须掌握在互联网环境中对媒介信息、工具、渠道的有效使用能力,同时还要掌握与其他受众交互、评论和沟通的能力,[3]这种互联互通的使用能力正是“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演变和进化的重要标准之一。

2.信息解读能力从被动向思辨转型

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受众开始接触到了更为灵活,甚至是非理性的信息传播源,针对信息的特色评论成为了很多受众关注的焦点,关注的重点由传统的内容解读转变为需求性解读,即关注媒介信息所选择的传播方式和话语规则是否符合自己的喜好与需求。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对于媒介信息的解读不再局限于被动接受而开始向辩证性转变,面对媒介信息其思考、传播、论辩等能力都需要不断加强。

二、“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面临挑战

面对“互联网+”时代的传媒环境,加之大学生对复杂社会环境的了解和认知不全面,对社会充满了未知与向往,很容易对媒介传播信息产生认知偏差和错误依赖,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媒介素养缺失。

1.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定位不准

在欧美国家,媒介素养教育被认为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大众在文化环境、文化意识及文化培养方面的素质教育。从我国现状来看,当前社会媒介素养的重要基础是对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媒介素养教育。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学者、专家认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并非只是一种针对媒介信息传播相关的素质教育,而是关乎大学生这一群体对校园外部客观世界的认知、体验、观察,是站在大学生个人立场上的以自身欲望、意识、文化为根本背景的理解社会信息与行为的能力培养。

从现状来看,目前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分别为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提高大学生自我运用媒介的能力。对前者而言,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主要以所接触的媒介信息为基本出发点。在面对大量媒介信息时,大学生需要以自身的知识、能力、认知作为基础,识别和判断媒介信息的本质与内涵,明确媒介信息所要传达的真正意义。可以说,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最为基础的内容便是要不断提升大学生的这种认知能力和水平,降低不良媒介信息负面作用。对第二个方面而言,大学生自我运用媒介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对媒介的有效运用,将媒介信息从一个节点转移到另一个节点,从一个层面提升到另一个层面,实现媒介信息作用的最大化。不难看出,以提升媒介运用能力为内容的媒介素养教育,实际上是以培养大学生对媒介的理性运用为目的。

2.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缺乏主导性

作为受众,大学生对于媒介信息的吸取及理解更容易随着“互联网+”环境的改变而变化,一些无厘头、非主流、非典型信息不断出现,极有可能吸引大学生的眼球,这种话语表达方式会让大学生受众体验到新鲜感与刺激性,彻底打破传统媒体的理性话语规则而使得大学生走向良好媒介素养的对立面。[4]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面对“互联网+”时代一些不良信息的充斥与影响,一些学校未能真正意识到新时期媒介素养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往往仅作一些课堂上的理论性引导,缺少生动活泼的教学引导形式,未能实现从根本上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主动性教育。学校主导性教育的缺乏,使得大学生不能有效树立起对“互联网+”时代媒介信息的警惕性和辩证思维。

3.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缺乏社会责任感

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本质已经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只对经过生产和传播的信息产生兴趣,而对于信息产生的源头视而不见。无穷无尽的媒介信息和资源充斥了大学生的耳目,很多信息所传递的内容是消极的、不道德的,这种情况极易让大学生对媒介信息产生偏向性思维,不利于自身的准确评判。造成这种不良情况的根本原因之一便是社会本身对于信息的传播和选择缺乏把关和责任,大学生在校园中获取到的大量媒介信息,有很多是未经过把关的没有秩序和缺乏规则的信息。从根本上讲,社会这一大环境作为信息的核心来源,社会大众本身就承担着信息把关人的责任,这一责任间接成为了社会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保障,一旦社会大众缺乏了这种责任心,大量的不良媒介信息便会进入校园中,对大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三、“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改革和提升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迫切需要加强适应新的媒介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教育。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必须沿着新的路径进行改革和提升。

1.自我教育:大学生“互联网+”思维在媒介素养中的培育

“互联网+”时代虚拟与现实的交互性越来越强,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群体必须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互联网媒介信息时,积极坚持自我,正确认知方向,不断增强对媒介信息的使用能力。然而,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绝大多数大学生在面对千奇百怪的媒介信息时,往往被其左右,失去了分辨和思考的能力,表现出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缺乏。面对“互联网+”时代媒介的复杂性,大学生应逐步树立“互联网+”思维,以此来促进自身媒介素养的提升。

一是建立“互联网+”的传播理念。媒介信息的传播,在“互联网+”时代,同样具有其典型的传播理念。大学生必须要从互联互通的视角对待媒介信息,挖掘信息背后的数据,特别是一些与媒介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更应该树立“互联网+”时代数据传播、服务传播以及内容传播的全方位传播理念,以数据挖掘、内容解析和服务传递为根本,确定大学生自我在面对媒介信息时新型的传播理念。

二是培养“互联网+”的媒介使用技能。在“互联网+”时代的复杂媒介环境下,大学生面对的新媒介不断增加,以此为基础的互联化、大数据应用正成为媒介信息中最基本的表现方式。大学生若要更好地参与到新的媒介信息中,就必须要掌握新的媒介使用技能,无论是媒介信息相关的数据处理能力,还是新媒介所依托的互联网平台,都将成为大学生自我媒介素养提升必须要征服的环节。

2.学校教育:大学生“互联网+”媒介素养教育场域的构建

学校应该强化对大学生媒介素养全面教育引导,不仅要培育大学生“互联网+”时代的媒介伦理道德,而且要为大学生媒介信息使用构建良好的氛围。

第一,学校应重视“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与伦理道德的培育。媒介伦理是长期以来在传媒行业中倡导的话题,道德伦理问题关乎媒介的话语权,也关乎媒介的生死,良知与道德是媒介信息产生、传播和评判不可违背的准则。此时,道德自律便成为了大学生面对广泛的媒介信息资源时需具有的基本素养,学校应通过不断提倡媒介使用的责任心、敬畏心、道德心,来辅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媒介使用伦理道德体系,对任何媒介信息都能够审慎评判、合理使用,这是提升现阶段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重要基础。

第二,学校应为大学生建立“互联网+”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氛围。媒介素养教育在“互联网+”时代被赋予了更为深刻和丰富的内涵,其外延性不断拓展。学校作为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的重要基地之一,有着相对于社会更为稳定和丰富的教育资源与手段,因此,在“互联网+”环境中,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园丰富的文化和先进的知识,运用智慧教学手段,结合思政课程、通识课程,配合创建新媒体宣传引导平台,全方位、多角度为大学生提供新时期媒介素养提升的教育氛围,增强大学生个体对于媒介的理性认知以及对社会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的现状了解,加深他们对于媒介信息生产传播过程的认知,促进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识别、分析和评判能力,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

3.社会把关:大学生“互联网+”时代媒介素养的公共监督

对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社会有责任也有义务承担一定的教育职能。具体来讲,社会应该承担起对大学生“互联网+”时代媒介素养的公共教育与监管责任。

一是社会大众媒体应承担起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公共教育责任。社会大众媒体应该从媒介信息的选择、生产、编辑、加工等过程中,按照一定的议程设置,遵循服务大众的理念,发挥中间人的力量,把媒介信息在社会与校园传播通道中的舆情危机彻底打破,让大学生能够从源头上识别和评判媒介信息,提升他们的媒介素养。例如: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中的《网络大讲堂》目前已围绕网络谣言、网络流行语和传统文化、电信诈骗和网络安全、“互联网+”与网络创新、网络知识产权等话题策划推出了系列节目,公开讲解互联网媒介的生产制作流程、面对的问题,使网民可以正视互联网时代的媒体及信息。

二是社会要适当实现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监管。进入“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介正在走向与新媒介融合的道路上,新媒介互联互通的特点已经影响了媒介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同时也让社会机构中的把关人角色和职责产生了重要变化。社会的把关人角色职能不但要包含对这些信息的过滤,还应该包括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可持续监管,督促和引导学校、大学生自身不被媒介信息中的负面信息所影响和侵蚀,引导他们从正确的方向、利用正确的方法解读媒介信息。

“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正视“互联网+”媒介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状况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多个层面持续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之一。良好的媒介素养不但能够让大学生以批判的态度来对待媒介信息,同时也能够让他们自身不受信息侵害,对进一步推动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发挥较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媒介互联网+时代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