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本土文学译介传播能力的提升:从走出去到走进去
——以刘慈欣小说《三体》为例

2019-01-29王亚文

中国出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汉学家译介三体

□文│王亚文

在经济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研究需要更好地为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而服务,着重于探索既坚持“本土”,同时又“超越”本土,并与世界“接轨”的中国文学作品。2015年荣获第73届雨果奖的最佳长篇故事奖的科幻小说 《三体》英文版的成功“出海”,标志着中国科幻为走向世界迈出了重要的、创新的一步,对于提高中国本土化文学译介传播能力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一、中国本土文学走出去

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在21世纪初提出的文化建设方针,对于中国文化的觉醒、复兴、整合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实施过程中,首先依托的是向世界系统推介中国文化典籍等传统文学作品。但在新时代背景下,是选择“曲高和寡的小众严肃文学”作为国家向外传播的文学类型(葛浩文,2014),还是选择更好看因而受众更广的通俗文学,俨然成为中国文学对外译介中的一个两难的选择(刘云虹,2015)。因此,“究竟应该翻译什么”是决定着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的根本问题所在。

1.译什么能走出去

中国文学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更多地从自身的传统血脉、本土文化中寻找根源。其既能反映当代价值观念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又能“超越”本土,符合译入国社会环境与文化需要实现与外国读者的共鸣与交融。

《三体》能获得此世界科幻艺术界的诺贝尔奖,首先与它浸润着本土体验、运用本土视角、立足于本土传统的写作内容息息相关。《三体》的世界以最本土的体验为参照,利用主人公对周边人物的探查与了解,书写了一个典型的中国故事。但《三体》的优秀不仅仅在于“坚守”本土,更在于它“超越”本土与世界“对接”的特色。其描述了整个人类文明与外太空三体文明之间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这极大地引起了各国读者的兴趣与共鸣,反映着人类对于外太空、对于生存所共通的人性。

从《三体》的文本内容可见,优秀的本土作品不仅能够向世界传递杰出的中国文化、中国视角、中国精神,更能够反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将人性与命运紧紧相连。也唯有推介具有如此特质的文学成果,才可在世界掀起“中国风”热浪,唤起人们对于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的兴趣与关注。

2.怎么译能走更久

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在海外水土不服的问题。尤其是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整体“出海”不畅,使得翻译活动以目的论为导向,产生了因“强势认同焦虑”所带来的翻译思想。这种以当下读者接受为考量的翻译目的所产生的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的翻译活动,是否能够真实、有效地实现我国文化与异质文化平等交流,仍然存在些许疑问与争议。

从中国的翻译历史发展来看,始终将“忠实”作为衡量译文准确与否的首要标准。但文学翻译并不是一种纯粹的语码间的转换,它包含语言外的历史、社会、文化语境中的多重因素,甚至还需考虑译入语国的读者期待、时代背景、意识形态等。因此,适当的权衡不失为当下中国本土文学翻译方法的最佳选择。

例如,《三体》的译者为了帮助读者理解外来事物,使作品中的异域色彩自然融化在译文中,在处理这些内容时利用一些注脚作为诠释,帮助目的语读者了解书中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地点和社会热点事件,从而加深对整本小说的理解。

而针对小说中所出现的中国传统俚语、俗语,译者采用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策略进行翻译,既保留了此作品特有的“中国”味道,给予读者适当的空间来思考和品味,又结合目的语国家文化背景,对其中一些表达进行归化翻译,力求思想、内容、观念层面的规划。

因此,作为一种“文化建构”,不是所有的文学翻译都必须对原文保持完全程度上的“信”,所谓的忠实性原则更应该由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来决定,即将中国文化最本质、最精华的部分介绍给世界。

3.谁译能走更好

在作品外译的进程中,译介主体是决定译介作品质量的核心因素之一。中国文学海外译介传播分为三种模式,即本土译介、海外华人译介、汉学家译介(吕敏宏,2011)。长期以来,承担中译外的任务是落在中国本土译者肩上(黄友义,2011)。然而,本土译者对英语文学创作功力欠佳,尤其是对异域读者阅读习惯及文学出版市场缺乏深入了解,很难得到国外行家和读者的认可(吕敏宏,2011)。因此,对于现阶段的中华文化来说,单纯依靠本土译者来承担起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历史使命,稍显沉重。

作为《三体》系列英译本的译介主体,第一部译者刘宇昆(Ken Liu)、第二部译者乔尔·马丁森(Joel Martinson)与第三部译者艾瑞克·亚不拉罕森(Eric Abrahamsen)都不仅需要在翻译的过程中成功有效地输出中国文化,同时因其科幻小说的性质,更对译者的知识面、相关科学以及文化历史了解程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这三位译者都具有丰富的科幻小说写作或者翻译技巧:刘宇昆是美籍华裔科幻作家,曾凭借短篇小说《手中纸,心中爱》和《物哀》接连获得“雨果奖”,并在2015年与2016年作为译者,将刘慈欣的《三体》与郝景芳《北京折叠》推上了世界科幻的舞台;乔尔·马丁森在大学中文专业毕业后,长期生活在中国并从事翻译行业,具有翻译多部中国短篇科幻小说的经验;艾瑞克·阿布汉森是纸托邦(Paper Republic)联合创始人及《路灯》杂志编辑部主任,自2001年就留居北京,致力于中国文学翻译。这三位译者作为对中国语言和文化有着较为深入了解的西方汉学家,同时在国外市场的认同度、知名度与可信度也较高,这对于《三体》系列在海外的传播和读者接受度的提高有极大帮助。

目前,西方汉学家成为了中国文学外译从而得以传播的桥梁(黄友义,2011)。但为了实现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更好地走出去,我们不能仅仅依靠一方力量,仍须发展培养本土译者与西方汉学家的结合,避免西方汉学家因追求更好看、更易于接受的目的而对原著进行文化过滤,无法促进多元文化之间的深层次交流。

4.怎么走能走更远

中国文化、本土文学要想走得更长远、长久,须综合考量“通过什么渠道”进行传播。有些文学译介工程如《中国文学》杂志、《熊猫丛书》等,其传播的场域主要集中在图书馆和专业性的学术刊物。但参与这两个场域的人不仅数量少,且在西方的文化系统中并不占据主流位置,不利于丛书在更广泛的读者群中传播(耿强,2014)。因此,选择何种渠道和途径走出去,是中国文学对外推广必须考虑的问题。

《三体》系列在国外的“走法”可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缩影,其传播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靠出版,一种靠口碑。刘慈欣这部小说的出版社是美国麦克米兰出版公司旗下的权威科幻小说出版商托尔出版社,曾推出罗伯特·乔丹(Robert Jordan),布兰登·山德森(Brandon Sanderson)等顶级幻想文学大师,在英语世界有着广泛的知名度和读者群。在网络化、商业化的当代社会,《三体》系列英译本也加入了亚马逊等一些大型网络销售平台,参加了如伦敦书展、伊斯坦布尔书展等国际性大型书展,并在西方主流报纸杂志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出版商周刊》等媒体上进行宣传推广,还在美国权威的广播电台如美国国际公共广播电台(PRI)和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发表了书评。此外,《三体》还得到了许多西方知名人士的喜爱,收获了像《冰与火之歌》作者乔治·马丁、脸书(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和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这样的忠实读者粉丝。

由此可见,多渠道、多形式的出版与西方知名人士和权威媒体的推广与宣传,对于中国本土文学的走出去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中国本土文学作品译介传播效果的提升策略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文学也受到西方更多的关注。近年来,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在英国畅销;刘慈欣的《三体》在亚马逊网站中国文学热销榜中稳居榜首;麦家的《解密》英文版在英、美等35个英语国家上市……可见当代中国文学正以前所未有的多元面貌,登上世界的舞台。但有媒体指出,“当代文学难掀海外图书市场波澜,少数作品走红未能形成规模效应”(肖家鑫、巩育华、李昌禹、林露,2014)。因此,如何在世界掀起真正的“中国风”,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理解中国文学,仍需重视出版走出去理念,提升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译介效果,以此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最终目的。

1.科学调研分析,选择正确的主体、内容、渠道和受众

为了提高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效果、弘扬中国文化,我们不仅需要走出去,更需要走进去。因此,动态科学地对目的语市场进行调研,选择优秀的译介作品进行传播与推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经之路。基于《三体》英译本成功译介效果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译介主体应该以西方汉学家和学者为主,国内本土译者为辅。西方汉学家们的优势不仅体现在中国文化和外国语言的强强联合,他们作为文学评论家,还可以对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起到引导和推介作用。并且,很多汉学家还任教于国外大学,在文学界享有盛名,可以直接把中国文学带入国外课堂和文学领域(滕梅、王萌萌,2017)。但是,中国文学走出去“仅依靠汉学家也不行,名气再大的汉学家也难以避免在语言理解上出现问题,因而需要中国学者提供研究资料作为参考。可以说,真正好的翻译是汉学家与中国学者合作的产物”(李景端,2012)。因此,我国应建立和完善本土文学译介机制,在选拔出色的汉学家的同时,也着重培养与发展本土译员,以此形成既能满足语言需求,又能满足文化需求的强大翻译队伍。

在译介内容方面,应着重选择既具备世界文学普适性又具有中国本土异质性的中国文学作品。《三体》能在海外收获理想的译介效果,与其内容特点是密不可分的。尽管这是一部讲述地球文明在宇宙中兴衰史的小说,但《三体》从科幻的角度探讨了属于人类共通的人性、科学、太空等领域,因此能够获得世界读者的欣赏与喜爱。同时,《三体》的异质性还在于它给读者带来科幻享受的同时,还能让西方读者品味神秘的东方色彩,增添阅读的趣味性与吸引力。

传播渠道的多少决定了受众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有多大可能性接触到信源国文化信息。接触频度越高、时间越长,越有利于了解所传递的文化信息(蒋晓丽,张放,2012)。《三体》英译本出版后,发行运作团队非常重视领袖意见的营销力量和传播效应,同时在其他领域也进行传播,如政治界、科技界等等。而在美国颇有影响力的杂志《纽约客》也分析了来自中国的《三体》为何能吸引美国读者,其认为《三体》“唤起了探索的振奋与规模的美感”,并建立了一个完全不同于西方的文化体系供美国人阅读与欣赏(约书亚·罗斯曼,2015)。《纽约时报》的评论文章则认为《三体》唤醒了人们对未来世界的憧憬和无限遐想,有可能改变美国科幻小说迷的口味。显然,重量级的领袖意见以及媒体的适时发声制造了一波又一波推介的高潮,促进了《三体》在普通民众间的广泛传播。

在译介受众方面,中国文学走出去应以专业读者和大众读者并重。同时,文学作品的译介要注重对受众接受情况的了解,建立译介受众反馈机制——包括普通读者、专家读者和翻译活动的委托人、翻译作品的出版者、翻译作品的评论者等对作品的意见反馈。反馈越好,译品的“整合适应选择度”就可能会越高(胡庚申,2008),作品的译介效果就越好。

2.重视市场化运作出版,强调精英团队运营

中国文学要传播出去应重视市场化作用,选择强强联合进行作品的出版与销售。长期以来,中国文学作品被翻译出版之后,宣传力度不大,对作品市场销售情况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作品受众的接受情况更是不加研究或者无从努力。这些都直接导致了文学作品的翻译出版停留在一厢情愿、自说自话、很难保证作品译介效果的“独白式”出版状态之中。

为提升中国文学译介效果、突破外译作品的出版困境,应以受众为中心,选择他们能接受的传播效果与出版途径。例如,《三体》的境外出版商为美国的托尔公司,该社是全球知名的科幻和奇幻小说出版社之一,已连续20年获得卢卡斯奖的最佳科幻出版商奖,出版过多部获得星云奖、雨果奖的作品。由此可见,中外合作的出版模式对于《三体》的获奖功不可没。

因此,中国本土文学的走出去仍需要与国外主流出版商通力合作,依托国外的发行渠道与营销方式,量身打造能有效融入国际市场的我国本土作品,为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作出实质性贡献。

三、结语

翻译是文化交流以及某一文化自身建设中极具建构性和塑造性的力量(段丹洁,2018)。作为中国科幻文学成功推向世界市场的代表,《三体》英译本能够进入英语世界并获得西方读者的喜爱,与其译介内容、主体、途径及受众密不可分,也对本土文学的更好地“坚守”本土,“超越”本土,并成功“对接”世界起到了借鉴与引领作用。

从《三体》英译本的获奖可以看出,一部中国本土文学作品要想获得英语市场的认可,既需要保留原著的文化背景特色,灵活处理文化差异、迎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期待来传递跨文化的共通性和本国文学魅力,又要在传播途径中选择能帮助自己真正“走进”目的语读者中去的主流出版商。随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在学术领域以市场化运作的视角研究译介学,将助力中国本土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

猜你喜欢

汉学家译介三体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著名汉学家史景迁逝世,享年85岁
美国汉学家巴托尔德·劳费尔的首次中国考察
美国汉学家艾思柯译介《红楼梦》研究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海外汉学家影廊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
基于遗传算法的三体船快速性仿真分析
基于7.1 m三体高速船总强度有限元分析
迷走右锁骨下动脉(ARSA)与21三体综合征关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