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网络安全风险及防范研究

2019-01-28汪锴刘洁肖明明

成长·读写月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自媒体防范

汪锴 刘洁 肖明明

【摘要】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大学生网络用户群体日益壮大,在此背景下在大学生的思想信仰、网络信息、网络行为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安全风险问题。高校应立足自媒体网络环境特征,充分考察当代大学生特质,基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通过占领阵地、强化教育、树立规制、加强监测等方式引导大学生在自媒体环境下有效防范应对各种网络安全风险,从而保障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和高校的安全稳定。

【关键词】自媒体;网络安全风险;防范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移动终端的迭代更新、高校网络的全面覆盖、上网渠道的便捷廉价,大学生逐渐成为我国网络用户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从职业结构看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25.4%,而大学生群体又是学生网民的“主力军”。与此同时,互联网自媒体平台备受当代大学生的欢迎,充分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各个场景中。自媒体环境能更加高效地帮助大学生涉猎知识、便利生活、扩展社交,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思想信仰安全风险、网络信息安全风险、网络行为安全风险等一系列的网络安全风险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增强改革创新本领,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这要求我们既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又要用好互联网技术。在大学生校园安全工作层面,网络安全也应立足当前自媒体网络环境特征、立足当代大学生具体特质、立足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对大学生网络安全风险进行具体分析,从而能够有的放矢地开展防范工作,有力保障高校的安全稳定。

一、自媒体环境与大学生网络安全风险

(一)自媒体环境下网络信息传播特性

自媒体又称为“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指自主而泛化的民众性传播者,以现代的电子信息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当前国内大学生网络用户活跃较多的自媒体平台主要为微信朋友圈、新浪微博。微信朋友圈深度挖掘网络用户社交黏性,其自媒体平台能发布文字、照片、音乐、短视频、网络链接等内容并具备点赞、评论、转发功能,据腾讯公司发布的《2017微信数据报告》,仅朋友圈日发表视频次数高达6800万。新浪微博平台成为当前大学生了解名人明星、本地身边事的主要渠道,尤其在设置“热搜”功能之后,大学生群体都能在微博平台寻求小到生活琐碎大到国家外交的多议题活动,据国内移动大数据服务提供商QuestMobile统计,新浪微博2017年的月活跃用户达4亿。此外,近年来网络问答社区平台“知乎”、以新奇幽默的视频内容为主的“抖音”等极具特色的新兴自媒体平台在大学生群体中也持续受到青睐。

从主体、内容、方式、效度四方面看,自媒体环境下的网络信息传播呈现以下特性:第一,传播主体多样性。网络时代大学生等群体在自媒体中的进入门槛较低,智能移动终端和遍布的校园网络使任何一名大学生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出者、信息接受者,网络信息傳播是一个双向选择过程。第二,传播内容去中心化。自媒体环境下网络信息发布成本大大降低,信息内容更加简洁明了并形成多话题传播态势,大学生作为自媒体主体不仅成为信息传播者也成为话题制造者。第三,传播方式交互性。有别于传统媒体信息的单向输出,自媒体信息传播的根本节点在于“人”,通过自媒体各种互动功能形成“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播格局。第四,传播效度的爆发性。自媒体的即时信息传播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传播效度能够超出预期,在短时间形成强大舆论环境并引发人心波动。

(二)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安全风险的新特点

基于上述对大学生网络安全风险的辨析和自媒体环境下网络信息传播特性,笔者认为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安全风险呈现出传递加快、程度加深、更难识别的新特点。

第一,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安全风险传递加快。网络环境下,自媒体成为大学生各种网络安全风险传递的天然载体,充分适应了心智过渡阶段的大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质,自媒体环境下的评论、转发、点赞等低成本操作都有可能成为风险传递推手,在大学生可能毫无意识的情形下将其裹挟进风险传递的暗流中。

第二,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安全风险程度加深。自媒体环境是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立体内容的全方位呈现,若大学生不当的网络行为触发安全红线,其危害程度将不可预估。

第三,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安全风险更难识别。主要由以下原因导致:其一,大学生对心理满足、社交需求、经济价值等方面的追求导致其对网络安全风险的无视,人们有选择地让渡部分自己的个人信息以使用网络服务已是常态;其二,自媒体环境下信息流量巨大、人人都是意见领袖,这种环境容易使大学生缺乏思考、辨别;其三,推陈出新的自媒体应用技术成为加大网络安全风险隐蔽性的温床。

二、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安全风险的类别

(一)思想信仰安全风险

大学生群体在心理上尚未有完全成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塑造阶段。由于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和渗透性,一旦被动遭遇了不良思想的侵袭,对大学生会产生较为严重的不良影响。具体的思想信仰安全风险主要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负面舆情的放大化。网络舆情是现实舆情在互联网阵地上的拓展,是在网络上围绕某一社会现象而产生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言论、态度和意见总和。在自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生成并传播的速度会很快。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人人都可以通过自媒体发声,在缺乏安全监督和及时正面引导的情况下,极易出现跟风和从众现象。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更容易出现不知情的积极跟帖和回帖,结果导致负面舆情被放大,导致价值观的动摇。

第二,思想的混乱化。网络环境的开放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开放的网络环境为众人发声积极献策提供了良好条件;而另一方面,开放的网络环境又极易被利用。尤其是西方利用现代网络进行文化渗透的行为,不仅会使文化霸权大行其道,更会带来本国文化被挤压,产生文化变异。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个人主义、自由化思潮、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会对集体主义、核心价值观、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主流理念造成冲击,带来思想的混乱化。

第三,信仰的缺失化。负面信息的冲击和思想上的混乱最终会引发信仰缺失的恶果。信仰缺失的实质是信仰危机,是大学生对既有信仰产生的怀疑、动摇甚至抛弃的态度。大学阶段是形成正确“三观”的重要阶段。长期接受负面舆情会引致怀疑,而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则会导致大学生正确信仰的怀疑。尤其是自媒体时代,当各种声音都趋于分离化,是非能力辨别的缺失极易导致信仰在根本上的动摇。

(二)网络信息安全风险

信息安全风险主要来自于网络世界信息共享的特征,表现为如下两方面:

第一,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存在安全漏洞。自媒体时代除了代表个人意见的独立和分散,还伴有生活方式的改变,其中最为显著的改变就是移动端的使用。移动端的使用使网络行为的安全漏洞大大增加。以线下支付为例。大学生群体对于线下支付的依赖性较重,但缺乏对支付信息安全的相关意识。在2016年一项对于南京高校的网络安全行为调研中,96.9%的高校学生在一年以内有网上支付行为。但调研结果同样显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并不重。只有少部分大学生选择定期更新安全软件、注意避免点击不明链接,同时对于支付行为相关的安全对策并没有明确的认识[1]。这些安全漏洞的存在为网络信息安全埋下了隐患。

第二,自媒体环境会造成大学生群体的信息泄露。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与大学生群体对于新事物追求的动机相结合,出现了众多受到追捧的娱乐形式,例如媒体中经常出现的占卜和心理测试等。但这些新兴娱乐形式经常伴随着信息授权,这其中就隐藏着信息泄露的风险。另外,自媒体与智能终端的联动性,使得个人信息被更多的泄露出去。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手机网民占比已经达到了97.5%,而網民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25.4%[2]。与攀升的移动端网络使用情况对应,个人信息更加容易被记录。长期的安全风险暴露,以及大学生主体抗风险能力的脆弱性,极易出现因信息泄露而造成的风险事件发生。

(三)网络行为安全风险

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自媒体行为越来越无规则可循,更多的是依靠思想特征和心理倾向决定。而大学生群体对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的需求,蕴藏着网络行为安全风险,主要表现在如下两方面:

第一, 因网络虚拟性造成的行为安全风险。网络虚拟性导致沉迷和人际交往的丧失。根据CNNIC的报告,2017年,中国网民的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7小时,比2016年增加0.6小时。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上网时间更长,更容易带来网络沉迷的相关风险。与此同时,网络空间带来的社交功能有时会对实际生活造成负担。从理论上来说,媒介有被使用以完成需要的要求,根据麦奎尔的概括,可以分为:获取信息、转换心绪、社会交往、自我确认四种。而网络媒介的使用中同样存在这样的需求,而根据不同需求,人们使用网络的表现也不尽相同。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已经习惯“微生活”的他们会将虚拟平台的社交作用与现实社交活动造成混淆。过度的自媒体社交不仅干扰大学生正常的社交路径,还会对其生活造成冲击。

第二,因道德约束虚拟化导致的行为安全风险。行为安全风险的另一大表现在于网络道德失范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当前,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主要包括:传播有害网络信息、传播不宜公开隐私、剽窃抄袭、互联网欺骗等。网络道德失范具有隐蔽性,但其传播速度更快,影响更为深远。大学生群体因网络道德失范造成的行为风险,常见于如下四种常见不良行为:

首先表现为网络环境中言论失当。网络时代打造了平等的言论环境,但如果不加引导,就会发展成为言论的不负责任和评论的恶劣性。自媒体环境中“人”是传播的源头,如果没有意识到网络环境中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很容易造成言论的失当并酿成恶果。2018年4月,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研究生田某在新浪微博发表辱华言论,造成社会的激烈反响,该生被给予留党察看、留校察看处分。这些都是自媒体环境下言论失当,引发重大后果的例子。

其次表现为网络环境中虚假信息的传播。自媒体环境下,任何人都可以发布信息,任何信息都可能在网络环境中得到转载和发酵。处于关注度、热点度等原因,虚假信息盛行,严重扰乱了网络秩序。而大学生群体是虚假信息诞生的高危群体。《人民日报》公布的近年来造成严重后果的十条谣言中,“山西地震谣言”、“重庆针刺谣言”均为在校大学生制造。由于大学生群体缺乏对信息源的辨识度、以及对虚假信息产生的后果认知不清,自媒体平台上大学生传播虚假信息的势头短期内不会减弱。

行为失范还表现在校园霸凌行为对自媒体平台的占用上。自媒体环境导致校园霸凌事件产生恶劣影响。2016年6月至8月,被上报至教育部的校园霸凌事件有近70起,涉及的教育层次从小学到大学不一[3]。目前QQ空间、微博、微信等都可能成为校园霸凌事件的传播场所。不乏一些高校校园霸凌视频被上传到网络空间后被大学生网络用户疯传的案例。大学生往往基于夸大的标题和视频内容点开链接,基于追求个性的求异心理转发传播,却在潜移默化间收到失范行为的影响,甚至造成“失范”变成“示范”。上述现象不能简单理解为校园亚文化,而是在自媒体环境下由于道德缺失所造成的网络行为失范的表现。

最后是网络犯罪这一最为极端的情况。由于自媒体具有点对点的传播效能,因此为不法分子所利用,利用自媒体进行犯罪的行为目前有抬头趋势。在校园中,不仅表现为利用自媒体平台对在校学生的诈骗和恐吓,甚至有些学生也跻身不法分子之列。例如,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选择在自媒体平台中进行闲置物品交易,某高校学生利用微信以兜售二手手机为由,骗取他人金额达一万余元,已构成数额较大的诈骗罪。由道德失范所引发的网络犯罪行为,其产生的影响最为恶劣。

三、强化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应对策略

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群体具有独特的风险特征。一方面,大学生群体熟知自媒体的操作规则,为自媒体时代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而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又充满着不成熟和个性化的特点,在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诉求和行为呈现出碎片化和分离化的特征。强化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已经是势在必行。具体举措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主动占领自媒体阵地强化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针对思想信仰安全风险,新媒体无疑对解决这一问题有着良好的适用性,高校应积极占领自媒体阵地。通过充分挖掘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所具有的传播特质,可以培育新媒体平台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和安全保障工作的良好载体。具体来说,在传播环境上,可以把思想道德建设的阵地适当增加线上部分,突破时空限制。在形式上,可以配合新媒体工具的特点,采用音频、视频等形式,实现思想价值观的快速传播。在平台上,可以整合校园新媒体相关平台,辅以更有时效和更加多样性的信息传播模式,真正使思想教育覆盖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而培育自媒体环境下的正确价值观和思想信念。

(二)针对自媒体环境特点强化校园网络安全教育

校园网络安全教育能够防患于未然。目前中国校园网络安全教育应当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深入创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中指出,高等学校学生的安全教育及管理要以预防为主。而校园网络安全教育也应当立足预防性为主这一思路。在内容上,校园网络安全教育尚有拓展空间。目前自媒体环境不断发展,使用者不再面对千篇一律的网络环境,而是面对不同自媒体网络情境的分割。为了迎合这一特性,应当基于自媒体环境特点、面向不同的学生使用场景来进行网络安全相关教育。例如对学生群体来说,比较常见的自媒体使用场景为社交、娱乐等,应当在这些场景下进行融入式引导,而非泛泛而谈。在形式上,目前中国大多数高校的网络安全教育仅停留在以新生入学教育、海报栏宣传教育、辅导员班会教育等“以点带面”的阶段。针对上述问题,应当将校园网络安全从课外的简单辅导转变为专业性的指导。可以考虑设置专职网络安全教育教师,并增设网络安全教育课程,增强对网络安全知识的专业化普及力度。

(三)树立大学生网络行为规制降低网络安全风险

因网络道德缺失等原因引致的网络行为失范现象是当前互联网环境中的一个显著问题。而在校园中,对相关网络行为进行规制,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有助于降低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安全风险。校园网络行为规制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对网络的自律规制。网络自律是防止网络沉迷的一个重要手段。校园中的自律建设可以围绕学生的上网时长和网络用途两方面进行展开。倡导学生控制上网时间,不应沉迷。同时通过组织线下校园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积极投入校园生活当中,不要盲目寄托虚拟生活而影响正常的对外交往。另一方面是对网络的道德规制。须在校园中开展网络道德专项教育,明确网络道德也属于现实道德的一部分,而不能因为网络归属于虚拟空间就将其与道德约束区分开来。网络道德建设的核心在于与要求大学生在参与网络生活的同时明确是非。例如,深刻认识到自媒体时代个人作为信息传播源头的地位,坚持权利与义务的平等关系,在开放性的网络空间也不随意发表言论,拒绝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促进每位大学生不仅作为“网民”更是作为具有健全法律人格的行为人开展正当网络行为,杜绝以自媒体“保护伞”下的校园霸凌和网络犯罪。

(四)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安全的监测管理

校园舆情监测机制需要多方联动。首先是硬件设施的建设。高校可以协同有关部门建设舆情监测网,包括舆情监测点、舆情监测站,以IP监测、追踪等形式,来实现对不良信息的过滤[4]。其次是人员的配置。要有专业的舆情监测员与舆情引导队伍。舆情监测员应做好信息识别工作,及时制止不良信息传播的相关行为;而舆情引导队伍可以由高校的辅导员系统组成,并重视信息传播过程中“意见领袖”作为“领头羊”的作用,对学校的突发事件和大政方针第一时间作出引导,打造高效的舆情应对系统。另外还要打造多方联动的应急措施。此外,自媒体环境下需要尤其加强对网络完全突发事件的应对。对于网络空间突发性焦点问题应及时作出回应,避免自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发酵。此外,应重视官方媒体的及时发声和疏解引导,揭示事实并正确引领舆论走向。在此基础上,对于网络安全风险的检测管理和应对情况可以定期进行信息通报,以便于高校相关部门实时掌握校园网络安全情况,及时识别相应风险并作出迅速响应。

参考文献:

[1]周建芳,张艺璇,张春柳.大学生网络安全行为调查研究——以南京高校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4):166.

[2]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8-04-03].http://www.cac.gov.cn/2018-01/31/c_1122347026.htm.

[3]唐嘉仪.校园霸凌事件舆情传播特点分析——以“中关村二小事件”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7,(3):7.

[4]曾学清.自媒体时代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安全引导研究[J].智库时代,2017,(12).

项目基金:本文系2017年北京市高教保卫学会课题项目“自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网络安全风险及范研究”(项目编号:17HX08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汪锴(1991.4-),男,湖北省黃冈市人,汉族,硕士研究生学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科员 ,助教。

刘洁(1976.9-),女,山东省聊城市人,汉族,硕士研究生学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部长 ,助理研究员。

肖明明(1984.9-),男,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人,汉族 ,硕士研究生学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辅导员,讲师。

猜你喜欢

自媒体防范
浅析防范电能表串户的重要性及方法
也谈国际贸易合同欺诈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