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故事揭示大主题
——《怀化日报》栏目《扶贫轶事》的传播学解读

2019-01-28

中国地市报人 2019年8期
关键词:轶事手记栏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工作纳入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党的十九大明确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作出了新的部署。怀化,作为湖南省地域面积最大、县市区最多的地级市,有5个少数民族县,525万人口中有50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40%以上,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7万,贫困村千余个。是武陵山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区的全域贫困市,脱贫攻坚的任务异常艰巨。悠悠万事,脱贫为大。近年来,怀化市委市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以攻坚战的决心、毅力和措施,强力推进精准扶贫,探索了“四跟四走”精准扶贫新路子;打造了“无抵押、无担保、基础利率、补贴利息、风险分担”的扶贫小额信贷新品牌;形成了“搬得下、稳得住、融得进、能发展”、与农民就地城镇化有机融合的生态移民新方式;实施了“一看五评法”等精准识贫新办法;推行了最严格脱贫攻坚军令状管理考核新抓手。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胜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建强扶贫队伍,夯实基层基础,全市还着力压实扶贫工作队、帮扶责任人、村支两委三支队伍工作责任,充分发挥了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他们忠诚履职,积极作为,服务群众,与群众建立起了深厚感情,拓宽了一条又一条脱贫门路,用真情和实干演绎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帮扶故事。为全景式地展示全市脱贫攻坚取得的辉煌成就,白描式地讲述党员干部扶贫帮困的动人故事,立体式地再现贫困家庭通过帮扶发生的喜人变化,《怀化日报》及时推出大型专栏《扶贫轶事》。栏目综合运用融媒体手段集中发力、立体宣传、全面覆盖,除在日报上,还在其旗下的《边城晚报》、怀化新闻网、掌上怀化同步推出。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有力地彰显了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读者好评如潮,网上点击率居高不下,并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省委宣传部的点赞推介。2019年5月5日,在怀化举行的全国脱贫攻坚培训工作研讨班上,国务院扶贫办相关领导对怀化主流媒体这一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一个普通的栏目,为何能产生如此巨大的轰动效应,其“秘诀”又在哪里呢?本文拟从传播学的视角就此予以粗浅的分析和探讨。

一、大众化的议程设置,扩大了栏目的受众范围

美国传播学者麦克姆斯和肖提出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件和意见。《扶贫轶事》在议程设置上则颇费了一番心思。

根据现代传播学以受众为主体的基础理论,只有与尽可能多的广大受众的生命空间形成互动,才有可能引发更多共鸣。因此,关注、设置公众议题,并从中提炼出跨越不同阶层的价值观和美学趣味应该是其不二的选择。《扶贫轶事》就此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脱贫攻坚,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共产党人向人民群众许下的郑重承诺,是当前全国上下的头等大事,是千千万万干部群众普遍热议的话题,《扶贫轶事》所设置的这种话题议程,显然具有很强的共通性,这也正是《扶贫轶事》“火爆”的背景和前提。栏目里,呈现了一批千方百计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优秀扶贫工作队员:可贵可敬的“爱心搬运工”,从宁波到溆浦山区支教的周秀芳;好人“二妹几”,洪江区横岩乡菖蒲村村民梁高云;北麻村里“绣花人”,通道县人防办副科级干部胡玲;比崽女还耐烦的女队长,芷江交通质安站干部杨琴;杨老汉的“干部儿子”,市委宣传部干部李坚等等,他们用真心扶真贫,在平凡的岗位上演绎了不平凡的故事。他们的事迹并非惊天动地,但却让百姓暖心,同行钦佩,领导点赞。使尽可能多的读者与作品之间达成了某种心灵的契合和共鸣。正如记者朱帅在“记者手记”中写的那样,“他们或在贫困户身边,或在各行各业忙碌,但他们的心里总会有一分牵挂,总有一处柔软的地方,给一些人留着。这样一股力量,如涓涓细流,如流水曲觞,并不惊天动地,但却总在细节处,让人心头一热,眼眶一红。人间,总有好多地方,写满爱的真谛。”与此同时,栏目还展示了一些贫困户家庭通过扶贫所发生的喜人景象。沅陵县官庄镇鱼儿山村的马明珠,由于和丈夫性格不合,结婚后不久便离婚回到了村里。没房没地没积蓄的她只好寄住在村小学的一个柴棚里。生活环境十分恶劣。失败的婚姻,艰苦的生存条件,使她对生活渐渐失去了信心,日子过得浑浑噩噩,一有不顺心便与人吵架斗嘴,村民们甚至以为她精神出了问题。驻村工作队进驻后,首先将她纳入了危房改造名单,给她建起了新房,而后又将她纳入扶贫特岗,负责打扫村部的卫生和水上乐园的日常维护工作,工资按村里统一标准结算。这一切,让昔日萎靡不振的“讨人嫌”实现了华丽蜕变,一跃成为人见人夸的“好劳模”。新晃晃州镇新民村村民廖明华好吃懒做,嗜酒如命,妻子被气得离家出走了,是村里有名的“懒汉”。扶贫先扶志,工作队队长马国荣为根治他的懒汉思想,从精神感化入手,帮助其发展产业,将输血与造血结合起来。先后向他传授养蜂技术,并自掏腰包给他买了7箱中蜂,申请了产业直补资金。一年下来,收入一万多元。尝到甜头的廖明华更加勤奋,又进购280羽鸡苗鸭苗,开始了养殖业,一年又增收7000多元。随着日子的日趋红火,廖明华越干越起劲。昔日的懒汉变成了致富的好汉。诸如此类的典型不胜枚举。这是每个人都乐意看到的场景,引导示范作用不言而喻。这也自然构成了栏目的重要“卖点”。

二、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增强了栏目的传播效力

著名新闻人穆青认为,“新闻是一种叙事文”,这里的“事”指的就是故事。另一学者李希光曾说过,新闻学是一门采集和讲述故事的学问。可见,故事化是新闻的一种叙事方法,是新闻报道的一种手段。它不仅能够实现对新闻信息更有效的组织和传播,使叙事对象更加个体化,叙事过程更加情节化,叙事效果更加优质化,同时,它还可以让受众从故事中得到启发,明晓事理,通达意义。从受众的角度而言,故事是最好的信息载体,有助于最大面积的传播。没有人能够拒绝故事的吸引。可以说,人的一生就是在聆听、经历、记忆和遗忘一个个故事中走向结束。叙事范式理论的创立者沃尔特·费舍尔曾说过,“一个精心讲述的具有叙事理性的故事,比专家们用准确的事实所做的证言更有说服力。”简言之,没有故事,就没有读者,也就更谈不上入耳入脑入心了,反之亦然。《扶贫轶事》栏目中的每一篇报道都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叙述事件、表达主题的,一篇报道就是一个故事。作品《搬家的故事》讲述的就是洪江区桂花园乡桂花园村粟根生老人搬家的故事。粟老搬家前住在村里最偏远的半山腰的吊脚楼里。房子结构不稳,全靠几根竹子撑着,背后就是地质灾害点,安全隐患严重。驻村扶贫工作队进驻后,根据易地搬迁政策,动员粟老搬迁至建在城里的安置区仁园小区居住,但粟老死活不肯离开自己原来那块“风水宝地”。故事便从这里开始说起,文中详细记叙了粟老在工作队员的劝说下,由不愿搬到最终完成搬迁的心理转变过程。文章有情节,有悬念,有结局。娓娓道来,生动感人。《张伯伯和小妹崽一家的故事》,讲述了芷江政协提案委副主任张小菊为帮扶对象李培银一家排忧解难的几个故事。一是为李培银的智障外孙女联系学校,免费送教上门的故事;二是帮助李培银的妻子解决医保异地结算问题;三是为李培银女儿李元娥和丈夫吴金国找工作的前前后后。文章以这三个故事贯穿始终,从而架起了一座扶贫干部与贫困群众的连心桥梁。可谓情暖贫家,感情共融,香远益清。栏目中很多报道都是通过这种讲故事的方式来吸引读者、引发共鸣的。这些故事看似普通,却情真意切,令人深思,其感染力力透纸背。

三、“点睛”式的记者手记,升华了栏目的时代主题

脱贫攻坚,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大主题。围绕这一主题,主动作为,做好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是党报的责任与担当。《怀化日报》精心策划这一重大主题报道的目的正在于此。如果说栏目中每篇报道所表达的主题都蕴含在文章之中的话,那么,附于文章之后的记者手记则是对这一重大主题的直接揭示和点睛之笔。仔细品读,不难发现,每则手记,或开门见山,直抒胸臆;或层层递进,深度开掘;或娓娓道来,畅叙情怀。无不是对脱贫攻坚这一重大主题的深刻揭示和诗化叙事。

一是对贫困户通过帮扶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全景展示。如,记者向文娟在《照进心田的那一束光》这篇报道的记者手记中写道:如今,一年多过去了,张秀梅家(贫困户)房子修了,水电通了,儿子也变了,张秀梅的有生之年也有了希望,郑秀松(帮扶责任人)的想法逐渐变成了现实。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出现,不光拔掉了张秀梅家的穷根,也打开了龙谊华(张秀梅之子)的心门,让这个满目疮痍的家庭重新有了微笑和阳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脱贫攻坚取得的丰硕成果。

二是对扶贫工作人员真心帮扶、辛勤工作的先进事迹的由衷点赞。记者龙丽芳在《比崽女还耐烦的女队长》这篇报道的记者手记中是这样赞美帮扶干部杨琴的:她是文弱的,第一次进村,五六条狗朝她狂吠,她躲在带队的村干部身后,流下了眼泪;她更是刚强的,面对质疑和困难,她从未想过放弃,在扶贫路上已坚持奋斗四个年头,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阶段性胜利。刚柔相济的杨琴,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巾帼不让须眉。类似这样的文字,在其他篇章中也屡见不鲜。

三是有记者对如何开展精准扶贫、精准施策的感想和议论。比如,记者史琴在《冬天很冷,老丁很暖》这篇报道的记者手记中则发表了自己对如何进行思想帮扶的看法,很有独到之处。文章说:扶贫要扶志。脱贫攻坚最大的困难在于人的思想,只有扶贫先扶志,才能真正让脱贫不会产生“拉着手能站着,撒开手就瘫下”的现象。在丁某某(贫困户)的故事里,我们看到,全市广大帮扶人对帮扶对象进行思想上的帮扶,焕发其脱贫积极性,提高自身发展动力,取得了可喜的收获。我们希望,这样的扶贫样本,越来越多;这样的温暖故事,也越来越多;其观点之鲜明,显而易见。手记与正文前后呼应,主题开掘是十分深刻的。

实践再次证明,只要我们不断发挥自身优势,努力遵循融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脚踏实地地深入生活和群众,我们的作品就会有温度,也会有力度。

猜你喜欢

轶事手记栏目
我的航天员手记
编辑手记(四则)
栏目稿约
老师轶事
旧邻轶事(下)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栏目问答精选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八月手记
范仲淹苦读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