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样的儿童世界
——解读张以庆的纪录片《幼儿园》

2019-01-28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100000

大众文艺 2019年13期
关键词:玉兰成人纪录片

杨 娟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100000)

2004年6月,第十届上海国际电视节上,张以庆导演的《幼儿园》获得了最佳人文纪录片创意奖,此片也是本届国际电视节上中国唯一获奖纪录片。同年,此片又分别获得第22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作品奖和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最高荣誉的纪录片大奖。国际评委高度评价了《幼儿园》,认为它“寓言式”地展现了真实的童年生活,又“非常清晰地展示了儿童世界是成人世界的价值观的折射”。

幕后工作团队从2001年5月进入《幼儿园》的筹拍工作,并花费数月进入幼儿园观察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然后非常慎重地确定了拍摄方案,直到同年9月正式入园拍摄,整个拍摄过程历时14个月,又经过一年多的后期制作剪辑,将长达5000分钟的素材精减至69分25秒。本片是以中国武汉一所幼儿园为背景,摄像机记录下一个小班、一个中班、一个大班在14个月里的日常生活。在孩子们缓慢成长的过程中,每天都会发生一些并不起眼的小事儿,但正因为这些小事儿,却最有可能成为影响他们一生的大事儿。观看纪录片《幼儿园》,我们会发现曾经那些琐碎的小事,对今天的自己产生了多么重大的影响。张以庆说:“一个单位、一段日子、一堆成长中的生活碎片,总会承载点什么,那便是当我们弯下腰审视孩子的同时,我们也审视了自己和这个世界。”

一、真实的儿童世界

在纪录片《幼儿园》中,其实并没有紧凑有序、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具体讲述幼儿的故事,也没有重点选择幼儿园生活中最主要的部分——课堂生活,而是充斥了很多真实生活的碎片和细节。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幼儿在幼儿园的真实生活图景,用一种独特的维度透视了新世纪我国幼儿在幼儿园生活的特定情境。

《幼儿园》分成两条故事主线:第一条主线是通过全景式展现幼儿园孩子们日常的生活,一些生活中的细碎小事组成了一幅最真实的画面,例如上课、吃饭、睡觉、洗澡、打架、哭泣、户外活动、打疫苗、春游、体检、拍毕业照等等。从镜头中我们可以慢慢发现,孩子们从一开始的调皮捣蛋,最后变得温顺懂事,这其中隐含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被教化;第二条主线是通过问答的方式了解孩子们的独立想法,特写镜头下的孩子们表达了对心算、爱、职业、婚姻、快乐、金钱、足球及国家重大事件的理解,问题由老师、少儿心理学专家、助理导演等提出,接受访问的孩子坐在镜头面前回答问题,并依照自己的认知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中有一段对话令人印象深刻,当向其中一个孩子问到警察的职责是什么时,孩子认为可以收钱,因为他有个干爹就是交警,曾经收了一个车子。当我们听到这样的回答,觉得还算正常,交警在执行任务时,遇到违规车辆,罚款没收都是正常程序,但孩子后面回答就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了,他知道车主会给钱,所给的钱是不能全部私吞,而是应该与领导一起分钱。孩子们自然流露的想法正是对成人世界的一种折射,观众可以通过孩子们的回答了解他的家庭、家长的思想观念、家长的工作性质,他们的生活环境决定了他们眼中的世界。

在长达69分钟的片子中,孩子们的生活集中在有限空间的幼儿园内,虽然镜头下没有孩子们与父母、社会的沟通互动,但从孩子们的身上,观众可以十分清晰地感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的巨大影响力量,正是因为这些力量促进了孩子思想观念的形成,例如,当老师问孩子为什么会长高的,一个孩子认为是父母和爷爷奶奶的功劳,当问到长大后的梦想是什么,孩子想要制造坦克打日本人。原本是说着童言童语的年龄,但是我们从这些话语中根本找不到童言,反而充满着成人语言的味道,儿童已丧失了“童真”。

印象比较深的是有一个名叫“马玉兰”的小女孩,她刚入小班,幼儿园的规矩和生活习惯都不懂。在片中,导演集中给了她不少的镜头,但是画面大多都充斥着老师催促和训斥的声音,“马玉兰上位”“马玉兰又在害人”“马玉兰快点吃啊”“马玉兰你在干什么呀?”“马玉兰别搞地上了啊”“马玉兰你又玩水”……有时就是大声的叫一句:“马玉兰”。片中有一个镜头是马玉兰坐在椅子上穿鞋,她把两只鞋都放在了桌子上,可能是觉得这样穿起来拿取方便,但是就在她刚穿好鞋子的时候,就从远处传来老师的大声呵斥:“马玉兰”,这个小女孩吓得差点从座位上掉下去。在片子刚开始不久的时候,有很多马玉兰的镜头,但是再往后看,就几乎就看不到她的身影了,可见这个孩子在幼儿园经过老师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已经彻底适应了其中的规则和秩序,逐渐丧失了个性。

本片还用了大量特写镜头表现孩子在幼儿园生活碰到的各种困难以及由此产生的懊恼、无助、孤独等情绪:比如衣服总也穿不好、鞋带总也系不上、小男孩总也摞不好椅子、伴着眼泪鼻涕吃完了入园第一顿饭、哭累了才睡着第一次午觉、玩具被小伙伴弄坏了,等等。片子呈现了孩子们在幼儿园这个特定的空间中与同学、老师和环境的关系,多为冲突,少有温暖和关爱。在片中,拍摄者的镜头经常会对准那些独自留在教室角落里的孩子,他们常常是趴到桌子上,眼神中流露出的满是孤独与失落。也许这个时候有老师能去抱抱他们,同他们聊聊天,安抚一下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爱,可能就会缓解他们孤独与茫然的情绪。关于“什么是爱”,片中采访了三位小朋友,出人意料的是孩子们对爱的感受竟是一致的。第一位,提问者说:什么时候你会说我爱你?孩子回答:不知道。问:说过没有?摇摇头。问:爱是什么意思?答:就是我把你抱着。问:那你有没有想抱谁的想法?答:没有。第二位:问:听过妈妈对你说我爱你没有?摇摇头。问:你想对谁说我爱你?答:不知道。第三位:当询问孩子会不会向别人说“我爱你”,孩子表示不好意思说,因为他认为那样很恶心。孩子对爱的认识应该是天然和纯真的,而“恶心”之说则令人感到十分诧异。

二、格式化的童年

张以庆认为:“人们大多都在体验着别人的体验,可是在任何一个选题中,你一定要体验到自己非常独特的东西,而且是最本质的东西。”张以庆在深入观察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后,发现与他想象中的幼儿园有着天壤之别,在幼儿园里,他仿佛看到了成人社会,现在孩子们的生活里充斥着各种新闻、节目、广告、讯息、外来文化、商业利益等,他们不是受到单独一个人的直接影响,而是被整个社会共同影响,最终被社会格式化。

通过观看纪录片《幼儿园》,我们可以看到家庭、社会对孩子的性格形成的影响,孩子们的想法和行为正是通过对成人行为的模仿、电视节目的观看而形成的。成人世界中所包含的一切,诸如权欲、价值观、爱好、历史、文化冲突等等,都可以从孩子们的生活行为、语言表达、为人处世中投射出来,观众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幼儿园。

人们往往认为,成人在进入社会后会被不断规训和格式化,其实,从幼儿园开始,这种规训就已经开始了。人们之所以怀念童年,也许是因为被规训太久,所以会去怀念幼儿时期的灵动、活泼、自然。可不曾想,进入幼儿园是幼儿走进社会的第一步,纯真的孩子在这里要学习规则、接受训练、懂得规矩。幼儿园用特定的教学方式影响、改变着孩子,孩子们身上最真实自然的东西一点点消失,最终变成所期待的模样。我们所说的美好童年,只是我们思想中的概念,是我们认为的,是否真的存在其实因人而异,孩子们慢慢地可能就变成了我们,丧失了纯真,丢失了快乐。

张以庆曾说:“任何一部纪录片的选题必须有承载能力”,他喜欢选择自然流露的题材,在纪录片《幼儿园》中,他选择了一个单纯的题材,本想借“幼儿园”的单纯反映当今社会的一些问题,却渐渐发现它与成人社会重合,并无二致。透过幼儿园的表象生活,我们会发现人类很多共通的东西,这里不是无忧无虑的儿童世界,分明就是纷繁复杂的成人世界。这让我想到王富仁先生《把儿童的世界还给儿童》中所表达的观点:人类社会初始,成人的社会与儿童的社会是区分开的,儿童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但是到了当今社会,整个世界被成人文化充斥着,儿童失去了自己的世界,失去了自己的梦想。

张以庆的《幼儿园》为我们呈现了别样的儿童世界,这里的儿童不是想象的,而是真实存在的,我们究竟对儿童做了什么,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不停地去反思的。

猜你喜欢

玉兰成人纪录片
Ibalizumab治疗成人多耐药HIV-1感染的研究进展
养大成人
Analysis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Marketing and Social Media Marketing Strategy
成人不自在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教育不是成王败寇而是望子成人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用拔河绳上好耐久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