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喻的魅力
——论《老人与海》的象征性语言特点

2019-01-28四川省绵阳市西南科技大学附属小学四川绵阳621000

名作欣赏 2019年26期
关键词:马林鱼老人与海海明威

⊙杨 莉 [四川省绵阳市西南科技大学附属小学,四川 绵阳 621000]

《老人与海》在1952 年一经问世就被学界和公众视为海明威“最伟大的不朽之作”。他始终坚持的“冰山理论”创作原则在这部小说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简明凝练的语言、真实朴素的人物,不仅秉承了他一贯的创作风格,还让字里行间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彰显出美利坚民族的品性与风范,不禁让人深刻地体会到“大道至简”的深蕴哲理。

一、《老人与海》中的隐喻体现

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作者借助本体和喻体之间某一个方面的相似性进行描述,达到表现事物、传达情感,进而激发文学魅力的目的。作为一个现实主义的作家,海明威总是将抽象的事物、深刻的含义,借助隐喻的手法进行集合化或整合化的表现,这就使得故事充满了情感的张力与感染力。

(一)主人公形象的隐喻

《老人与海》的主人公名叫桑迪亚哥,他是一个斗志昂扬、头脑灵活的“硬汉”,同时也是一个生活贫穷、霉运缠身的悲剧英雄。如果是用世俗的眼光来评价桑迪亚哥,他的确不能算是成功,但是作为一个渔夫,用捕鱼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是最恰当的。他认为“这正是我生来该干的行当”。这种看似固执的想法,让桑迪亚哥抵御住了连续84 天没有捕到一条鱼的困厄:生活上的贫穷和被人们认为是厄运象征的精神压力。在第85 天,他钓到了一条大马林鱼,这是一条比他的船还要大的鱼,身长十八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经过两天一夜的搏斗,他终于制服了这条鱼。在这期间他想起了自己年轻时与黑人掰手腕的事情,也表现出了对这条鱼——他此时的对手以最大的尊重:“鱼啊,只要我不死就要同你周旋到底。”“鱼啊,我爱你,而且十分尊敬你。可是今天天黑以前我一定要把你弄死。”此时,捕鱼已经不是一个生存的手段,而是桑迪亚哥用以证明自己的尊严与价值的载体。当他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拴在船边时,又引来了许多鲨鱼的争夺,他不得不继续搏斗,即使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做武器,他还是击败了这些鲨鱼。

很多学者认为,桑迪亚哥是海明威自身经历的缩影,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海明威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作为战士的他身心俱损。在创作《老人与海》之前,公众对他的创作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质疑声,桑迪亚哥的脆弱与沧桑正是海明威当时状态的真实写照。这也促使海明威下决心创作一部小说,反击现实的质疑。果不其然,《老人与海》在问世后,得到了普利策奖,第二年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其中桑迪亚哥表现出的坚忍不拔的精神被美国人民提炼为美国精神,海明威也被美国人认定为美国精神坐标。

(二)大海形象的隐喻

大海是小说中的另一个主角,它和桑迪亚哥相伴相生,是桑迪亚哥实现人生价值、获取生命尊严的一个重要场所。这个“场所”给予了桑迪亚哥并不充足的生存条件,但却为他带来了不可预测的危险。正如人生中的很多经历,有时仁慈、有时凶险,变化莫测。从他84 天在海上一无所获到忽然钓到一条足够大的马林鱼,若是用国人的哲学体系解释,那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桑迪亚哥在大海上捕捉猎物,也像猎物一样被自然考验着。物竞天择、弱肉强食,大海在这里隐喻的是强权者。它本身是凶狠的,而在比它更广大的自然中,要想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它又必须变得更加凶残和横暴。

从社会现实的角度来说,大海也象征着“二战”结束后美国的社会状况。麦卡锡主义在美国的猖獗横行让民主与进步的力量遭到疯狂的迫害,整个美国社会都被恐怖和疑惧笼罩,海明威作为一个敏锐的新闻工作者、富有正义感的作家、坚定的反法西斯战士,对这样的社会现实是极为不满的。他希望去战斗,不畏强权主义,并坚定地将战斗精神贯彻到底,这种对于黑暗现实的控诉,是他战斗精神的体现,也是文学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正因如此,这部小说被称之为“老人与海”,而不是老人与马林鱼或老人与小男孩。

(三)马林鱼和鲨鱼的隐喻

书中出现的两类鱼,一是马林鱼,一是鲨鱼。马林鱼的隐喻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它的正面寓意是理想和信念,反面喻义是对手和劲敌。在茫茫大海上,桑迪亚哥和马林鱼是惺惺相惜的,他将马林鱼视为一个实力均衡的知己,既能让他时时保持“战斗的状态”,又引起他的尊重:“鱼啊,我爱你,而且十分尊敬你。可是今天天黑以前我一定要把你弄死。”当他把大马林鱼的鱼骨带回来时,所有的渔夫都对大马林鱼的长度和重量感到震惊,对桑迪亚哥肃然起敬。而就桑迪亚哥本人来说,这个强劲的对手已经成为他勋章上的又一个荣耀,他的价值得以再次体现。

鲨鱼是邪恶、贪婪、残暴、狡猾的象征,“它们竟然不用到处来回搜索这臭迹。它们并肩笔直地朝小帆船游来”,这意味着桑迪亚哥要开始新的“战争”。但是桑迪亚哥对这个“劲敌”的态度却和对马林鱼是截然不同的。他用浆打、戳、刺,累得筋疲力尽,鲨鱼还是把这条大鱼能吃的地方都吃掉了。可是他说:“人可不是造出来要给打垮的。可以消灭一个人,就是打不垮他。”后来这句话被美国文学界视为“硬汉子”形象的精神标志,也让海明威的硬汉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为了凸显鲨鱼的本性,在小说的结尾处,出现了旅行者和随从两个人,他们错把马林鱼骨当作鲨鱼骨带走,认为这是罪恶的源头。海明威借此讽刺世人的无知:对真正的勇敢藐视,对虚假的炫耀趋之如鹜。

二、《老人与海》中隐喻的作用

隐喻在文学创作中非常多见,海明威的运用是比较“极致”的,他创造并严格遵守的“冰山理论”,让小说承担了更为厚实的责任,这恰恰是文以载道的最好体现。

(一)凝练语言

《老人与海》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单薄”。作者把故事所有的情节集中在一个点上:捕鱼。所有围绕捕鱼出现的事物、展开的内容、内心的感受,都采用了极其克制的手法。这种宏观上的语言风格,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心理,让读者在短时间内感受到文字的张力,并在阅读结束后陷入久久的沉思与回味中。在语言的具体运用上,他直接写人写事,没有解释,也不做评论,更不传达情感。这种不将个人目的强加于读者身上的做法,又给予了读者广阔的思考空间。所以后世对大海、鱼、狮子等的象征意义进行辨析,才会有多种多样的解读,也才会有无论站在哪个角度,都能给出合理解释的结果。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看,也正是这种极简的创作,让桑迪亚哥成为一个真正的“硬汉”,在各种现实的困难下,仍然保持着淡定与从容的人生态度。

(二)生动形象

海明威对细节的描写着力很多,这使得他的语言虽然凝练,但并不艰涩。他对桑迪亚哥强健有力的左手是这样描写的:“像紧抓着的鹰爪。”这个比喻简单而犀利,一下子就体现了这只手的特点以及拥有这只手的人的特点。海明威这一代人虽然被称为“迷惘的一代”,但从他对语言的使用可以看出是对社会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的。他并不趋炎附势,也不会因为外部震荡的政治环境改变自己的立场的,这样一只有力的左手,展现出的不仅是生存的意志,还有对那些动摇了政治立场,却被人们称为“伟大的民族英雄”的作家的讽刺。不仅是手,我们在前文所说的大海、鱼都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形象的映照。例如“没有一处伤疤是新的,每个伤疤都像无鱼的沙漠里风化了的沙土一样古老”。人们尝试对这些事物的解读,也比较容易代入自己的情感,并最终被代表着海明威的桑迪亚哥所感动。这也大概是海明威能够穿越一代又一代,还被人们视为美国精神指引的关键性原因。

(三)突出重点

海明威并不喜欢使用别人已经使用过的词语,他更愿意也擅长将一些简单的词组、断句稍加变动,组成一个新的意思,或是让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一些新奇的感受。同时他会把自己组合成的新词汇反复地使用,固化成专属的风格,让阅读者在作品和作家之间产生一个固定的连接。例如在描写桑迪亚哥捕捉马林鱼的过程中,“down”这个词被反复使用,在描写海浪的节奏时,它是一个程度副词,在描写桑迪亚哥捕鱼的手法时,它是一个行为副词,仅仅通过一个词就把整个画面的紧张和危险描绘得淋漓尽致,呼之欲出,可见其为简单词语赋予的能力何其之强。除此之外,在桑地亚哥的内心深处始终有一层浓厚的不安与落寞,当成功捕获到大鱼时,其最终的理想也得到了实现,一颗饱经风霜的心终于得到了长久的安宁。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对语言的运用是独树一帜的,既体现了文学创作的风格,更充分地展现了他的人格特质。他结合社会现实、个人经历运用诸多隐喻,为文学史贡献的不仅是一部载誉饱满的作品,更是深远的文学精神和人生精神。最后,用他在小说中的这句话结尾,或许是最恰当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猜你喜欢

马林鱼老人与海海明威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读后感
《老人与海》与海明威
海明威的写作怪癖
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