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医学综合

2019-01-27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19年3期
关键词:后叶素鲍曼耐药

垂体后叶素与去甲肾上腺素治疗感染性休克比较的临床研究

韩旭东,孙华,黄晓英,等

摘要:目的:探讨与去甲肾上腺素(NE)相比,垂体后叶素能否降低感染性休克患者28 d病死率。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开放标记的临床对照研究,139例多巴胺用量超过 5 μg·kg-1·min-1的感染性休克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两组。两组综合治疗原则和方法相同,同时研究组联合使用垂体后叶素 0.017~0.042 U/min(1.0~2.5 U/h),如患者血流动力学仍不稳定,再加用NE以达到目标血压;对照组以 NE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结果:139例纳入研究的患者中,66例纳入研究组,73例纳入对照组。两组基线时血流动力学和人口统计学治疗相匹配;研究组和对照组28 d总病死率没有明显差异(40.9%比46.6%,P>0.05)。将患者以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25分为界,发现APACHEⅡ评分<25分的患者中,研究组28 d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0.3%(3/29)比35.7%(10/28),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d:5(3,8)比 5(3,8)〕、机械通气时间〔d:4.0(2.8,6.0)比 4.0(2.0,5.0)〕上没有明显差异(P>0.05)。使用垂体后叶素24 h后,研究组NE用量(μg/min:7.99±5.02比 10.12±5.12)和心率(次/min:93.27±7.84比 108.45±12.31)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肌酐〔μmol/L:87.5(62.8,157.0)比 76.0(52.5,117.0)〕和乳酸(mmol/L:3.72±2.47比 3.53±1.86)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糖皮质激素(43.9%比31.5%)和小剂量肝素(42.4%比 41.1%)使用率相似(P>0.05)。结论:NE联合使用垂体后叶素可显著减少患者NE用量,减慢心率。尽管垂体后叶素不降低感染性休克总病死率,但对于APACHEⅡ评分<25分的患者,小剂量垂体后叶素与儿茶酚胺类药物联合使用可降低患者28 d病死率。

来源出版物: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2, 24(1):33-37

入选年份:2016

危重患者早期血糖波动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唐健,顾勤

摘要:目的:探讨危重患者早期血糖波动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 95例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重症监护病房(ICU)28 d预后分为死亡组(43例)和存活组(52例),监测住ICU 72 h内的血糖,比较两组入 ICU时血糖(BGadm)、平均血糖(MBG)、高血糖指数(HGI)、血糖不稳定指数(GLI)、低血糖发生率、胰岛素总用量;通过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预测价值。结果:死亡组 BGadm(mmol/L)、MBG(mmol/L)、HGI、低血糖发生率与存活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Gadm:9.87±4.48比 9.26±3.07,MBG:8.59±1.23比 8.47±1.01,HGI6.0:2.45±0.94比 1.68±1.05,HGI8.3:0.84±0.70比 0.68±0.51,低血糖发生率:9.30%比5.77%,P>0.05);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分)、GLI、胰岛素72 h总用量(U)均显著高于存活组〔APACHEⅡ评分:23±6比 19±6,GLI:56.96(65.43)比 23.87(41.62),胰岛素 72 h总用量:65.5(130.5)比 12.5(90.0),P<0.05〕。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与 GLI为死亡独立危险因素〔APACHEⅡ评分:优势比(OR)=1.09,95%可信区间(95%CI)1.01~1.17;GLI:OR=1.03,95%CI 1.01~1.06,P<0.05〕;APACHEⅡ评分与GLI的AUC分别为0.69 、0.71,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危重患者早期血糖波动是患者入 ICU 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早期血糖波动可能有利于改善预后。

来源出版物: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2, 24(1):50-53

入选年份:2016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周平,李迎秋,李卫东,等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在急性脑梗死(ACI)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选择发病72 h内入院的ACI患者40例,分别于入院24 h内及病程7 d、12 d抽取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HMGB1、hs-CRP水平。结果:ACI患者入院后各时间点血清HMGB1水平(μg/L,24 h:7.598±0.280,7 d:10.491±0.512,12 d:5.315±0.224)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20例,2.994±0.243)及存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至少 1项的危险因素组(20例,3.272±0.2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hs-CRP水平(mg/L,24 h:5.815±0.408,7 d:5.063±0.510,12 d:2.863±0.297)也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642±0.0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2 d时 hs-CRP水平接近危险因素组(2.514±0.3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危险因素组患者血清HMGB1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 hs-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者(17例)与颈内动脉系统梗死者(23例)血清HMGB1、hs-CRP水平相当,说明血清HMGB1、hs-CRP水平与梗死部位无相关关系,而二者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1=0.377、P1=0.034,r2=0.353、P2=0.025)。此外,血清 HMGB1水平与hs-CR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428,P=0.047)。结论:血清炎症因子HMGB1、hs-CRP在ACI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其水平与病情轻重相关,与脑梗死部位无关。血清hs-CRP水平可能对ACI的发生有预测意义,监测血清HMGB1、hs-CRP水平有助于ACI病情判断及预后评价。

来源出版物: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2, 24(5):265-268

入选年份:2016

早期限制性液体正平衡策略对严重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杨万杰,冯庆国,魏凯,等

摘要:目的:观察早期限制性液体正平衡策略对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选择本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严重创伤后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PTCL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PTCLS渗漏期,按照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平均动脉压(MAP)、心排血指数(CI)和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进行液体治疗调整。根据液体治疗量的不同分为限制性液体正平衡组(限制组)和非限制性液体正平衡组(非限制组),每组30例。统计两组间治疗7 d内液体平衡量及预后指标的差异。结果:与非限制组比较,限制组患者治疗1~6 d液体日平衡量(ml/d)减低(1 d:5968.8±1818.0比 7109.7±2186.4,2 d:3653.7±1525.1比6080.3±1538.8,3 d:1953.6±621.3 比 3223.3±875.1,4 d:-2808.7±888.0 比-4169.9±1302.5,5 d:-5969.1±1470.8 比 -6896.5±1619.4,6 d:-1938.1±746.0比-4964.0±1389.6,P<0.05或P<0.01),治疗2 d和3 d ITBVI(ml/m2)、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ml/kg)明显下降(ITBVI 2 d:689.2±60.6比 807.7±67.8,3 d:729.6±43.3比 825.5±71.5;EVLWI 2 d:6.9±2.0比 8.3±2.1,3 d:7.6±2.0比 8.9±1.9,P<0.05或 P<0.01)。与非限制组比较,限制组治疗7 d时呼吸功能障碍(46.7%比76.7%)、胃肠功能障碍(33.3%比60.0%)及颅压增高(26.7%比56.7%)发生率明显减低(P<0.05),机械通气时间(d:3.6±1.1比5.1±1.5)和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时间(d:5.5±1.5比 7.0±1.9)明显缩短(P<0.01),但两组间心血管、凝血、肝脏、肾脏功能障碍发生率,血液净化率和血液净化时间,以及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限制性液体正平衡策略可以减少 PTCLS渗漏期患者液体正平衡的量,减少部分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停留时间。

来源出版物: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3, 25(1):36-39

入选年份:2016

综合ICU内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和相关因素分析

马明远,徐杰,于娜,等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内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及相关危险因素,为院内多重耐药、泛耐药及全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统计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入住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ICU 1050例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筛选出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再将P<0.05的危险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出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院内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及其相关因素。结果:1050例ICU患者中有113例发生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0.76%;其中 96例为多重耐药、泛耐药及全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占84.96%。鲍曼不动杆菌在痰液中的检出率为79.65%,尿液中为10.62%,伤口分泌物中为4.42%,血液中为 3.54%,其他引流液中为 1.77%。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机械通气、住 ICU时间≥7 d、昏迷〔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是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或P<0.01)。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机械通气〔相对比值比(OR)=2.957,95%可信区间(95% CI)1.106~6.253,P=0.023〕、住ICU 时间≥7 d(OR=2.991,95%CI 1.135~6.544,P=0.022)、昏迷(GCS<8分,OR=2.894,95% CI 1.803~7.462,P=0.010)、使用广谱抗菌药物(OR=3.054,95%CI 1.009~6.550,P=0.004)。鲍曼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B耐药率最低,为6.19%;其次为妥布霉素和替加环素,分别为 11.50%和 28.32%。结论:鲍曼不动杆菌是 ICU内检出率很高的条件致病菌,检出部位主要在下呼吸道,与机械通气、住ICU时间、昏迷状态、使用广谱抗菌药物等因素相关,它对抗菌药物耐药率极高。应针对各种危险因素,采取综合措施包括环境隔离及严格床单位消毒,加强手卫生宣教和执行监督,尽量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加强痰液、分泌物等体液的引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方面,以减少ICU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发生率。

来源出版物: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3, 25(11):686-689

入选年份:2016

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定植与感染的监测及控制

赵慧颖,杨艟舸,郭杨,等

摘要:目的:介绍内科重症监护病房(ICU)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XDRABA)定植与感染的监测控制情况,总结院内感染筛查、控制的有效措施。方法:观察2009年9月至2013年4月入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科ICU>48 h的非手术患者,记录每月XDRABA定植与感染的患者数及其一般临床特征。XDRABA定植与感染的控制措施分3个阶段,(1)暴发阶段: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感染控制的方法包括加强手卫生、物体表面消毒、使用一次性呼吸机管路及改进抗菌药物的使用;(2)环境控制阶段:2010年9月至2012年4月,感染控制的方法包括现场调查、XDRABA定植与感染患者的隔离及环境的终末消毒;(3)微生物筛查监测阶段: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入ICU时对患者进行咽、鼻及腋下拭子微生物培养。结果:2009年9月至2013年4月内科ICU共有193例XDRABA定植与感染患者,死亡64例(病死率为33.2%),机械通气133例(68.9%);病情严重程度〔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20.3±6.7)分〕较重,ICU 住院时间〔(34.6±13.8)d〕较长。暴发阶段,每月新发XDRABA定植与感染患者5~9例;环境控制阶段,每月新发XDRABA定植与感染患者3~6例;微生物筛查监测阶段,每月带入XDRABA定植与感染患者2~4例,主要来源为急诊科(占59.5%),ICU获得病例由每月2~3例逐渐减少至0~1例。结论:需采用集束化措施对内科ICU的XDRABA定植与感染进行控制,如加强微生物监测、强调医务人员手卫生、隔离XDRABA定植与感染患者以及彻底的环境消毒。

来源出版物: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4, 26(7):464-467

入选年份:2016

猜你喜欢

后叶素鲍曼耐药
鲍曼不动杆菌双组份调控系统研究进展
如何判断靶向治疗耐药
Ibalizumab治疗成人多耐药HIV-1感染的研究进展
胎盘早剥产后大出血应用垂体后叶素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的临床分析
注射用奥美拉唑钠联合垂体后叶素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
miR-181a在卵巢癌细胞中对顺铂的耐药作用
超级耐药菌威胁全球,到底是谁惹的祸?
2014-2017年我院鲍曼不动杆菌分布及ICU内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分析
鲍曼关于“世界音乐”作为跨文化策略的研究
喜庆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