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中神门景区资源特征与开发模式探讨

2019-01-27尹显娅沈洪江唐广成王广强郭芷含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9年10期
关键词:景区旅游

■ 尹显娅/沈洪江/唐广成/许 飞/王广强/郭芷含

(1.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成都 610213;2.四川光雾山—诺水河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巴中 636600)

0 引言

光雾山—诺水河国家地质公园于2015年申报世界地质公园,2018年正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组织成员。公园总面积1818km2,其世界性对比价值的地质遗迹资源包括扬子古板块北缘完整的多层结构构造剖面,中国南北过渡带上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花岗岩地貌,以董氏蜀兽、恐龙骨骼化石为代表的丰富古生物化石组合演化序列等[1]。

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分为大坝、桃园、十八月潭、神门、诺水洞天、临江丽峡、空山天盆7个区块,相较于2015年前国家地质公园362km2,其面积扩大了1456km2。面积大幅增长的情况普遍发生在国内地质公园申报世界地质公园过程中,管理部门依靠专家、学者、技术支撑单位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以地质遗迹资源为基础,依据山脊、水系、行政界线进行范围调整。这样的调整一方面满足《国家地球科学和地质公园计划章程》中公园必须为单一、统一的地理区域的要求,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公园在较大区域内资源品质的阶梯化明显。本文通过对神门景区资源情况和其开发现状及难点进行梳理,提出开发对策,以期为地质公园地学旅游的研究提供参考。

1 神门景区地质旅游资源特征与分类

1.1 地质背景

神门景区位于上扬子地块北缘,属龙门山、秦岭造山带与四川盆地三者之间的盆山转换地带。景区内构造单一,地层沿着板块基底依次出露。北部为岩体,包括吕梁期的钾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花岗斑岩,间杂辉长岩。岩体周围中元古界地层发生变质,出现角岩化。中元古界火地垭群上两组、麻窝子组,岩性为白云大理岩、结晶灰岩、绢云母石英板岩。景区最北部的震旦系铁船山组,岩性为紫、紫红色变质流纹岩、变质流纹质角砾凝灰熔岩。

从景区中部到南部,地层由老到新依次出露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七个时代的地层,缺失泥盆系和石炭系地层。震旦系灯影组以厚层块状白云岩为主。寒武系岩性主要为黑色炭质页岩、粉砂岩、灰至黄灰色砂质页岩夹浅灰—褐灰色中厚层白云岩。奥陶系岩性主要为龟裂纹灰岩、泥质网纹状灰岩。志留系岩性主要为黑色中薄层页岩、炭质页岩夹含放射虫硅质岩。二叠系岩性以灰岩、生物碎屑灰岩、硅质页岩为主。三叠系岩性主要为灰色、青灰色灰岩、灰—深灰色中—厚层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砂岩及页岩等。侏罗系是景区分布面积最广的地层,岩性主要为杂色砂岩与紫、红、灰、绿杂色泥岩等[2]。

1.2 重要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类型及分布

神门景区范围广,地质遗迹类型丰富,资源品质较高,由于前期未开发,多数资源尚处于一种极为原始的状态。

1.2.1 喀斯特地质遗迹景观

景区内碳酸盐岩地层丰富,火地垭群、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二叠系、三叠系六个地层中都有碳酸盐岩的分布,包括灰岩、生物碎屑灰岩、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大理岩等多种类型,碳酸盐岩层总厚度约2000m,造就了丰富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峰丛:神门景区的峰丛极具特色,分布在沙坝—贵民一带,规模宏大,雄伟壮观,表现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特点,形态多样,有柱状、浑圆状、锥状等,单峰尺寸都较大。山岭下部为花岗岩基座,上部为震旦系白云质灰岩残留顶盖,峰丛限于其中,呈单片式分布。以九龙山、吴家湾峰丛、石人山峰丛、神门洞峰丛、夏家沟峰丛为典型代表。

天生桥:位于沙坝乡神门洞峰丛上,天生桥延伸方向为170°,高约50m,桥洞底部长度为20m、顶部长约5m,桥面宽度约6m,厚度约7m,气势雄伟。

石柱:在公园碳酸盐岩地层中分散分布,高度从几米到十几米不等,多呈圆柱状,然又各具特色,有的像一面手掌,有的像瞭望台,还有的像头发浓密的人。这些石柱往往突兀于周围环境,亭亭而立,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石林:火焰石芽林最具观赏价值,位于景区东北部的贵民乡周家湾,发育在奥陶系宝塔组地层中,岩性为青灰色中厚层灰岩,溶蚀现象发育,有大量溶蚀通道,在流水作用下形成片状、上细下粗的石芽,石芽呈三棱柱状,个别地方溶蚀不明显,形成石墙,高约6m。

溶洞:景区内溶洞较多,很多旱洞就分布在道路两侧或山崖之上。目前探测开发价值较大的有四个洞,五彩洞和穿花洞位于小巫峡内,回龙洞和龙王洞位于三河村峡谷中。

五彩洞:溶洞发育上二叠统灰岩。洞穴长约3.5km,蜿蜒曲折,发育地下暗河,洞穴钟乳石景观类型较齐全,石幔、石钟乳、石笋、石柱琳琅满目。

穿花洞:溶洞发育于中下二叠统灰岩。洞穴长约350m,洞内石旗、石柱规模宏伟壮观,最具特色是厚度在0.5~1cm的石旗成片分布,极具美学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回龙洞:溶洞发育在震旦系灯影组中,洞穴入口似天井,洞全长820m,共计 7个厅堂,洞道发育属于廊道+厅堂式。洞内钙华类型较为丰富,包括鹅管、石钟乳、石笋、石旗群等。洞内有河流流淌。洞内发育沙丘,天然舞台类泥沙堆积物形成的景点,泥质细腻,规模巨大,较为罕见。

龙王洞:溶洞发育在震旦系灯影组碳酸盐中,岩层中发育水平层理,洞口被植被遮盖。洞口宽约6m,高约5m,洞口呈半圆形,朝向正东方。洞全长315m, 有常年流水,水质清澈,无色无味,水流量约为3L/S,洞道发育属于“廊道+厅堂”式。洞内发育有石笋、石柱、鹅管等类型钙华堆积物。

1.2.2 古生物地质遗迹

神门景区古生物遗迹丰富,以完整的地层演化序列为基础,从元古代的藻类到古生代丰富的三叶虫、笔石、腕足、珊瑚、纺锤虫等,再到中生代的哺乳动物、恐龙都有发现。

古脊椎动物:在景区南部石龙寨一带,先后发现了恐龙骨骼化石和董氏蜀兽化石。该发现对于中生代爬行类到哺乳动物的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董氏蜀兽:化石骨骼位于沙溪庙组四段下部泥岩中,系人工开凿水渠过程中意外发现,该具标本并不完整,但比较完整地保存着属于真兽类哺乳动物的下颌,现存于中国古生物博物馆。董氏蜀兽化石被认定为中国最早的哺乳动物化石,由周明镇院士命名,并以此建立了蜀兽目。

井坝村恐龙骨骼:化石骨骼位于侏罗系沙溪庙组三段,化石顺层面产出,化石呈灰黑—褐黄色,点上化石较为分散,其中较大的一块宽9~20cm,长40cm,其余多为零星骨骼碎片,尺寸在0.5~1cm×1~3cm。现场鉴定该骨骼化石属于蜥脚类恐龙化石。

古无脊椎动物:景区内目前发现了多处无脊椎动物化石产地。无脊椎动物往往成群分布,在一个地方大量出现,产地多位于公路旁,交通便利,利于游客观赏。动物化石包括角石、笔石、腹足、双壳、三叶虫等等。

1.2.3 水体地貌景观

景区内水体景观并不丰富,部分河段优美宜人,除此之外还有部分瀑布景观分布在景区北部三河村峡谷和清溪沟中,观赏价值较高。

清溪沟瀑布群:清溪沟水质清澈,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加之沟内地貌跌宕起伏,数十个水潭、瀑布如串珠般相连。水流自岩石表面滑落形成白色水幕,被称为水幕瀑布;落叶瀑布高差约15m,飞珠溅玉,流光溢彩;三叠瀑沿着基岩表面划过,形成叠瀑,由上自下,跌宕生姿。

绝壁飞瀑:半圆形碳酸盐岩绝壁中央飞落一道瀑布,高约45m,宽约0.6~2m,是景区落差最大的瀑布。

1.2.4 构造地貌景观

景区属于山地地貌,峡谷众多,观赏性较高的包括小巫峡、三河村峡谷。

小巫峡:位于公园中部,走向近南北,总长18km,一般宽10~40m,最窄处仅5~8m,峡谷深度820~1050m,两岸陡壁如削,呈现典型的障谷地貌形态。谷内绿水莹莹,两岸植被茂密,常见野猴成群结队攀援而过。谷内还分布有穿花洞、五彩洞两个喀斯特溶洞,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三河村峡谷:三河村峡谷发育在震旦系碳酸盐岩中,走向北北西,峡谷长5km,谷内开阔,植被茂密,农田、民居间或分布。底部常年流水,水流量较大,两侧发育高大绝壁和峰丛。谷内田园山水,一派世外仙境。

1.2.5 人文自然景观

公园的人文景观包括古蜀道米仓古道、红色憶红塔以及原始质朴的农业风光。

米仓古道:“米仓道”是由陕入川的一条著名古道,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米仓道北起陕南南郑县,南至今四川巴中市,全长250km,因穿越米仓山而得名,是古蜀道重要组成部分。景区内二道关、贵民关都是古蜀道米仓古道的重要关口。

梯田风光:景区北部属山区,农田往往在峡谷内。农民开辟梯田,依山种植农作物,主要农作物包括水稻、玉米。梯田随着地势起伏变化,夏季植被苍翠,微风袭来,层层绿波;秋收季节则可见麦浪滚滚。

1.3 景区资源评价

1.3.1 地球科学价值

公园内古生物化石较为丰富。除大量的无脊椎动物化石外,还先后发现了董氏蜀兽和蜥脚类恐龙骨骼化石。其中中侏罗统沙溪庙组产董氏蜀兽(Shuotherium dongi),三列齿兽科(Tritylodontidae),距今约1.5亿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哺乳动物化石之一,由中科院周明镇院士命名,并以此建立了“蜀兽目”,具有国际对比意义[1]。

1.3.2 美学价值

(1)沙坝—贵民一带的峰丛,分布在宽阔的峡谷两侧,发育在花岗岩基底之上,峰体高大,造型优美,气势雄伟壮观。峡谷之内,峰丛之下还有整齐的农田,依山而建,顺势而为,农居间或分布其中,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

(2)小巫峡是典型的隘谷,峡谷两岸崖壁陡立,似一道高大石门,谷内则是碧水游船。游人泛舟于船上,可赏陡立崖壁,观奇石奇山,猿猴成群嬉戏于山林之间。上岸则可欣赏到穿花洞、五彩洞,洞内钟乳石柱,石瀑水潭,洞天府邸。穿花洞内的石旗群论数量和密度更是具有世界对比价值,震撼眼球。

(3)长约1.5km的清溪沟,分布着大大小小9个瀑布,瀑布高低错落与水潭相连。沟内怪石嶙峋,流水清澈见底沿着溪沟流淌,在陡坎处倾泻而下,水珠四溅,水雾飞散,形成造型各异的瀑布风光。

1.3.3 科普价值

景区内地质遗迹资源类型丰富,包括六大类,十类,十八亚类,共计168处景观资源[3]。通过对神门景区系统的开发,其丰富的地层、类型多样的地质遗迹资源有着不同的成因和演化过程,都将成为极佳的科普教育素材,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

1.3.4 旅游开发价值

一个风景区能否兴旺发达或兴旺发达的程度,不仅取决于资源的绝对价值,更取决于资源的相对价值,即取决于风景区在空间位置中与邻近区域资源的组合结构[4]。神门景区隶属于中国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是世界地质公园有机不可分割的部分,已经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为其奠定了游客基础。在七个景区中,神门景区面积广阔,在原有地质遗迹资源的基础上,还有着其他景区不具备的乡村生活氛围和独特的乡土气息,这使得该景区不同于公园其他景区,同时又优于一般的乡村旅游地区。

2 地质遗迹资源开发现状及难点

2.1 旅游开发现状

在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七个景区中,桃园景区、大坝景区、十八月潭景区、诺水洞天景区由于资源品质高,一直是地方政府保护开发的重点区域,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空山天盆景区紧随其后,其面积较小,被打造为“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临江丽峡景区由于其特殊的环境,一直处于未开发状态。神门景区旅游开发工作一直仅停留在小巫峡片区,由一家小型旅游公司承担该片区的开发。景区游客集中在夏季。沿途交通条件差,景区显示度差,周边相应的餐饮、住宿设施几乎为零。在笔者看来,这里尚是一片待开发的处女地。

2.2 旅游开发存在的难点

旅游开发中,专业高效的工作人员、庞大的资金、合理完整的规划都是不可或缺的,这些仰赖于地方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社区居民的高度认同,最终实现保护与开发协调发展。笔者认为在以上条件完备的情况下,景区发展还面临如下问题。

2.2.1 资源类型丰富,但连片性较差

神门景区面积达600km2,加之山区地貌阻隔,基础设施尚不完善,造成不同景点之间串联游赏用时过长。如小巫峡和三河村峡谷,直线距离12km,但驱车在蜿蜒的山道上需行驶1小时以上才能到达。考虑到游客的体验感,景点连片性差给游览线路的设计和组织带来极大的难度。

2.2.2 优质资源与公园其他景区雷同

景区内的峰丛和溶洞是观赏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较高的两种自然资源。然与公园中的桃园景区、大坝景区相比,少了红叶风光的增色;溶洞则与诺水洞天景区的诺水河溶洞群雷同,且在洞的大小、规模上都无法相比。另一方面通过穿越公园的主干道到达其他景区的时间成本基本一致,让游客在第一时间选择放弃神门景区。

2.2.3 化石遗迹资源科学价值高,但旅游开发难度大

李玲[5]对化石遗产的综合分析说明化石遗产整体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不强。如景区内董氏蜀兽和恐龙骨骼的发现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然其对非地学专业人士或地学爱好者的吸引力有限,难以让他们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另一方面董氏蜀兽的化石已经被发掘走,难以满足游客的猎奇心态;恐龙骨骼化石尚未发掘,贸然引导普通游客参观极有可能对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2.2.4 世界级品牌的“灯下黑”效应

“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申报成功,其知名度也得到显著提升。受制于宣传手段和游客的认知程度,红叶、峰丛、溶洞往往吸引了最多的眼球。此种局面造成的后果是,游客在节假日有限的时间内蜂拥而至进入景区,造成大坝景区、诺水洞天景区的拥堵,而神门景区无人问津。公园年游览人次不断创新高,旅游收入稳步提升,掩盖了公园内部景区发展的严重不平衡。

3 地质旅游开发对策

旅游开发过程首重景区定位。定位中包括旅游形象,开发模式的确定。后期随着时间发展和市场变化,其内涵也需要不断丰富和拓展,过程中应辅以多种管理营销手段,实现景区的良性发展。

3.1 找准旅游形象定位

神门景区内拥有峰丛和溶洞,神门峰丛高大宏伟,成片状分布,不同于大坝线状分布,溶洞则以宏大的石旗群表现出独特性。但除非地学爱好者或此方面的专家,普通游客难以发现其独特价值。总体而言,神门景区资源品质相对低于周边的桃园景区、大坝景区、诺水洞天景区,同时存在资源与周边景区雷同情况,导致其尽管地学价值、美学价值都可达到省级、国家级,但旅游价值被大幅削弱。笔者认为要丰富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的形象,增加神门景区的辨识度极为重要。应在同质化元素的基础上,对特定地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努力探寻出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6]。建议依托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和原始的乡村风貌,打造神门景区为“地质公园村”,让其原本的地质遗迹风光和乡村风光结合形成特色,在周边自然风光的簇拥下,以人文资源优势赢得一片旅游市场。

3.2 开展乡村社区旅游

旅游发展促地方脱贫致富,需要真正惠及当地社区居民,增加乡村社区的收入与就业机会,让利益不局限于地方政府和旅游开发公司。郑群明等[7]认为,参与式乡村旅游强调社区和居民的全方位参与,从旅游产品的生产到销售、从开发到接待均由社区和居民主动参与,从经济上保障乡村全体居民的旅游收益。在神门景区开展乡村旅游开发,可大力扶持民宿、农家乐,由村委会组织培训居民参与接待、住宿、餐饮、交通等环节。游客在景区穿草鞋、吃农家菜、赏农田风光、果园采摘、酿造苞谷酒、体验农家生活。农家内外、田园周边则是喀斯特地貌景观、古生物等主题的雕塑、宣传画、工艺品等等,引导游客就近观赏溶洞、天生桥,认识古生物。此过程变科普认识和科学考察为旅游活动中的一环,让地质元素成为乡村旅游的亮点,让乡村旅游助力地学科普旅游的发展。

3.3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旅游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两方面。交通不便是制约景区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地质公园定位为乡村体验游,客源市场锁定在周边车程1.5小时以内人群。这部分人群到公园相对方便,去地质公园最核心景区的目的性也相对较弱。国家法定节假日、公园举办红叶节、清凉暑假等景区人流高峰期,神门景区交通便利性增强则可有效吸引这一部分人群,对核心景区进行有效分流。大坝景区和诺水洞天景区是公园目前吸引游客的核心景区,但两个景区相对独立,神门景区内部交通改善将有效打破两大优质景区的独立,在促进神门景区发展的同时促进整个公园的一体化发展。

神门景区尚处于开发初期,旅游服务设施有待完善,包括游客服务点、卫生间、标识解说系统等的全面配套。张华丽等[8]提出“标志性地质旅游景观是核心地质旅游景观的展示工程,标志性景观规划设计必须要体现出地质景观的独有特征”,打造“地质公园村”主题社区,要抓住神门景区的地质景观特点,从房屋改造、社区造景等方面着手,在外形上打造“地质公园村”,让乡村风貌更具辨识度。

3.4 开发多种旅游产品,丰富景区的旅游营销手段

丰富的旅游产品可促进景区不断焕发生机。可将原本单一的农家活动组合到一起,让游客在一天内体验参与穿草鞋、巡视农田赏田园风光、采摘、在农家生火做饭等系列特色活动,可取名为“农民伯伯的一天”,打造全家齐动员的亲子活动品牌。在旅游活动中,将体验性、文化性、趣味性结合,打造针对不同人群的旅游产品。发展乡村旅游要充分考虑到将旅游的文化性需求和其体验性、参与性及趣味性相结合,兼顾不同层次、不同文化品位的游客的需求[9]。旅游营销手段需丰富多样,要利用广播、电视、手机、网络不断强化神门景区“地质公园村”形象,增加景区知名度。

3.5 世界地质公园管理部门加强统筹,依靠成熟景区带动,促进景区协同发展

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是一个整体,公园全面均衡发展可有效提升其品牌价值,塑造优质旅游形象。颜丽虹等[10]提出“各自为政,孤立规划”将会削弱景区的旅游实力。公园早在2011年就成立了“光雾山—诺水河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着力于公园的保护建设工作,但由于地质公园分属于不同县域,工作中存在诸多难点。下一步应明确公园产权归属,合理分配管理权和利益,做到真正统筹全局,以全局化的思维和手段规范公园各景区宣传手段和方法,通过旅游营销策划及线路设计,最终促进地质公园景区的整体联动。

4 结语

在可持续旅游背景下,地质旅游与生态旅游、文化遗产旅游、探险旅游、乡村旅游、健康旅游、扶贫旅游与社区旅游相互融合,充分展示了地质旅游多样性的重要构建元素[11]。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发展是全域旅游发展下的一个缩影,在实际推动过程中需要开发管理部门对资源价值和资源区域相对价值有着充分了解,对旅游开发形式灵活运用,才能真正做到以点带面,区域联动。旅游活动和人们的旅游心理正不断发生着变化,地质旅游的发展,需要通过对地质旅游属性的不断拓展,满足不同的旅游者需要。

致谢:此次工作得到了曹俊、陈斌两位高级工程师的悉心指导,在此表示诚挚感谢!

猜你喜欢

景区旅游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