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谢高华的改革逻辑

2019-01-27潘毅刚

浙江经济 2019年21期
关键词:改革者小商品义乌

我们不应忘记,谢高华推动的改革的出发点,始终来自于人民利益的需要

近日,中国改革先锋、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催生培育者谢高华去世。一时,遍地说改革,临风怀谢公。谢高华的名字和义乌、和改革是分不开的。一位衢州人,到金华义乌当书记,却让义乌人永远铭记,令世人敬重。

我们最不应忘记的是,谢高华推动改革的出发点始终来自于人民利益的需要。改革从哪里来?或者说改革为谁改?制度只有在不适应并制约生产力发展时才会产生矛盾和问题,带来制度变革的需要。但这种需要并不会自动呈现,制度的固有惯性会很长一段时期不合理地存在,并制约生产力的崛起。这就需要主政者有敏锐的洞察,发现并提炼出这一需要。每一次真改革的起点,原有制度和现实之间往往有尖锐的矛盾。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已有改革精神,但那时下面却没有具体政策,争议无处不在,是坚持固有的计划制度,还是打破制度藩篱,让人民群众通过自由劳动、通过发展市场吃饱饭,成为摆在谢高华面前的选择题。谢高华的选择是,顺应民意,给市场松绑,拍板放开政府主导的小商品市场,这才诞生了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让老百姓吃饱穿暖、有钱花,成为了他思考与行动的逻辑。

现在回顾这段历史,依然让人血脉贲张。因为不夸张地说,当时这些改革都是从“违法”开始。当然,这不是说支持违法改革,而是说在人民利益面前,该变的就必须变,该改的就必须该。40多年的改革经验表明,中国改革的逻辑起点来自人民利益,这是变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正确的改革”比“改革的正确”更为重要,选对改革命题改革就已成功一半。新时代,需要谢高华这样的改革担当,更需要改革者把握住改革的逻辑起点,从政府视角转换为群众视角去审视、启动并推动新的改革。正如当前浙江如火如荼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就是基于老百姓办事难、办事烦的需求而推动的改革创新。这与当年谢高华的出发点如出一辙。

当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谢高华在推动改革落地的过程中,隐藏着一个允许试错的环境。当时环境下,无论是开放政府主导的市场,还是小商品市场的“定额计征”税改,谢高华的作为都可以用“出格”来形容。谢高华在一次县委常委会上直言,与年轻的、学历高的班子成员的相比,自己的优点是,“犯过的错误比你们多”。这是一句玩笑话,但却真实阐释了包容谢高华敢于担当的改革环境。只有犯过错得到了包容的改革者,才敢于再次尝试推动可能正确的改革。

改革往往是利益的重构,不是所有的改革都能取得你好我好大多数好的局面,也不是所有的改革都会成功。在谢高华看来,只要符合中央的大方向,有利于发展、有利于群众,任何事都值得去做。这既有他个人的情怀,也有改革环境相对宽容之功。当下,我们要思考的是,各地主政者和推动改革者,为什么往往不愿意基于老百姓的利益推动改革,这与我们的绩效考核不无关系。所以,时常也会看到,地方往往将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执行排序靠后,与绩效考核指标直接相关的执行力则表现得出奇强。这样的情形,如果持续,则容易让我们的改革者陷入绩效主义。

当然,有人要问了,不用绩效考核,那用什么推动改革?改革的绩效考核来自于顶层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是对既定改革推进的检验,这非常重要。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地方情况千差万别。判断改革举措好坏,既要有既定改革框架下的落实率,还不能忘记尊重群众首创、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改革成败的标准。谢高华的改革逻辑和智慧在于,只要符合中央的大方向,有利于发展,有益于群众,任何事情都值得做。这恰恰诠释了“中国之治”,是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产物。实践证明,这种既有稳定性、方向性、原则性,又具备灵活性的改革方法是卓有成效的。谢高华当年只通过四个允许(允许农民经商,允许长途贩运、允许放开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就将僵死的经济给激活了。这启发我们,把地方的活力和中央的改革方针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推动各地高质量发展,带领人民群众走向幸福生活,依然是推动改革的关键方法。

猜你喜欢

改革者小商品义乌
义乌展
中国最大小商品市场的另一面
浙江义乌:凝心聚力 砥砺前行
向改革者致敬
如何创造环境, 让改革者“有为”
金华风物志
为义乌试点聘任公务员制叫好
吕日周:10年前的改革者对今日的启示
选好用好改革者
印度鼓动本国商人远离义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