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高校艺术类高层次人才建设研究

2019-01-27星海音乐学院510006

大众文艺 2019年19期
关键词:湾区艺术类粤港澳

(星海音乐学院 510006)

“粤港澳大湾区”概念于 2017年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为《规划纲要》)出台,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自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正式进入全面落地、逐步深化的新阶段。本文主要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共建人文湾区”的目标,就目前高校艺术类高层次人才建设的困境予以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和解决措施。

一、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对高校人才建设的影响

粤港澳大湾区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主要发展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湾区高校人才建设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一流湾区建设的关键是人才和创新。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波士顿湾区及东京湾区等世界一流湾区都有世界一流大学的强大支持。作为核心地带的高校,大湾区的发展战略必将为其带来更多发展动力和良好机遇。《规划纲要》提出“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在打造人才高地方面列明了9条具体措施,分别就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使用、评价激励、人才流动、人才待遇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创新性意见。

《规划纲要》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通过增强大湾区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通过完善大湾区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培育高素质文化人才,打造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化精品,塑造湾区人文精神。建设人文湾区对高等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湾区高校不仅承担培育高素质文化艺术人才的重任,也是创造高水平艺术作品并转化为社会资源的重要媒介,这需要高校密切结合湾区人文建设的实际需求,加强协作交流、共建艺术发展联盟,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人文湾区中发挥强大的社会服务功能。

二、高校艺术类高层次人才建设的困境

第一,艺术类高层次人才的数量相对稀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难度较大等因素导致艺术类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结构失衡。一方面,艺术教育多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方式,专业方向较多倾向于应用型,评判标准呈现多样化需求。高校在制定高层次人才建设规划时,通常参考上级主管部门关于高层次人才项目的申报条件,在海外艺术类高层次人才引进时往往达不到入选条件,导致数量相对其他学科较为稀缺;另一方面,海外人才尤其是知名艺术团体高层次人才与国内高校接触较少,引进的海外艺术类高层次人才在文化适应、团队建设、科研启动经费使用等方面存在较多障碍,高校在吸纳艺术类海外高层次人才方面处于被动方,而影响了艺术类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国际化程度。

第二,人才评价标准缺乏艺术类学科特色,高校在艺术类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采用人文社科类学科的统一评价模式,尤其是具备博士学位等硬性门槛类条件,较大程度地影响了艺术类人才队伍建设。艺术学作为第13个学科门类,下设五个一级学科,即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以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为例,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2017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学位〔2018〕9号),全国博士学位授权点单位仅13所。而具备博士学位基本上是作为申报高层次人才项目的硬性条件,这在很大程度上阻断了艺术类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路径。在人才考核中,以核心期刊论文数量为参考标准来衡量人才建设的预期效应,忽略了表演类、创作类艺术专业的特殊性。

第三,高水平艺术类成果转化率低,影响了艺术类高层次人才建设。成果转化是高校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途径,艺术类成果存在成果转化意识淡薄、转化机制不健全、低转化率等问题。艺术类成果突破了单一的文本体现形式。以音乐类成果为例,文本形式包括论文、著作、教材、科研课题、词曲等,非文本形式包括个人演唱演奏、音乐剧舞台编导、器乐改进或创新、非物质音乐文化传承、重要赛事个人获奖、指导学生获奖、担任高级别比赛评委等。高校在艺术类成果认定上标准不一,许多高水平艺术成果未能实现有效转化,艺术类学科在进行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评价时遭遇绩效考核瓶颈,从而影响了学科发展,进而使得学校未能对高层次艺术类人才建设引起足够重视。

三、人文湾区目标下的高校艺术类高层次人才建设

(一)拓宽引进渠道,提升国际化程度

国际化不应局限于艺术类教师队伍,应以高层次人才为引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主导和辐射作用,组建高水平的学科建设团队,为建设人文湾区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湾区内高校应依托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在坚持以公开招聘和竞争择优为导向的人才遴选机制基础上,结合艺术类学科建设实际需要,拓宽渠道引进在国际知名艺术团体、艺术院校、文化机构、文化企业担任总监、首席、教授、主演等重要职务并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营造严谨又不缺宽松的学术环境、采取灵活的用人体制主动吸纳艺术类高层次留学回国人员和外籍专家教授来校工作,聘请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担任各专业的客座教授,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和优秀的教师团队。

(二)坚持人才引进和培养相结合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强调塑造湾区人文精神,其中岭南文化是大湾区发展的精神命脉。大湾区作为岭南文化的发源地,文化生态正逐步陷入尴尬境地。为延续岭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高校在艺术类高层次人才建设中应降低对优秀民间表演艺术人才的学历和职称等门槛条件,以“引培”领军人才为核心,以培育青年学术骨干为重点。一方面大力引进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博士等师资力量,修订艺术类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制定协议年薪制博士聘用办法,采取多种方式、更加灵活的机制引进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鼓励在校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在考核评价、奖励机制以及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通过重大项目平台培养和扶持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政策背景下,结合湾区文件建设需求,加强对岭南文化研究等创新教学科研团队的人才扶持。

(三)改革艺术类人才考核与评价机制

改革艺术类高层次人才考评机制,建立和推进以创新创造实绩、育人业绩为重点的考核评价体制。一是根据艺术类学科特点,考虑艺术研究的周期性和社会效益,着力改变目前以核心论文数量、科研项目、专利、奖励等为评价标准的考核方式,建立由品德、知识、能力、社会影响力等要素构成的综合评价体系,采用灵活的用人方式和系统的评价机制;二是探索艺术类学科创新团队建设机制,艺术类学科的专业划分较为细化,高校应通过顶层设计发挥人才在专业融合发展的联动作用;三是探索分类评价制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强调塑造人文湾区,高校是推动政策落地与文化建设实体发展的桥梁,应积极探索适用于针对应用型学科的评价标准,避免用生硬的评价指标影响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四)加强艺术成果知识产权保护

艺术成果知识产权保护是否得以重视、成果转化机制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成果权人的利益和作者的创作动力,影响艺术类高层次人才队伍的稳定发展。前文已提及艺术成果的体现形式多样化,除学术论文、作曲、剧本、设计图等文本形式之外,还包括诸如话剧、原创音乐剧、影视剧、美术展、音乐节等立体的艺术作品。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背景下,湾区内文化交流将越来越密切,一些高水平的艺术作品能从学校直接转化为社会资源,一方面丰富了湾区文化活动、推动了湾区文化建设,另一方面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得以有效发挥、人才的智力成果得以肯定并有所回报。因此,高校应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尊重艺术类高层次人才的劳动成果,克服艺术成果知识产权转化运行机制上的障碍,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中的应用。

猜你喜欢

湾区艺术类粤港澳
诗画里的中国 首届京粤港澳青少年儿童诗歌节暨第三届北京·粤港澳大湾区儿童艺术交流周
徐士伟:金融岛TOD,以湾区加速度,激活全新宜居格局
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
陈尚君:湾区新风口,魅力大空港
广州南拓 发现湾区新机遇
2020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部分)
山西省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安排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2018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编读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