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昆曲舞台上的传统与创新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看新编昆剧《醉心花》

2019-01-27澳门城市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999078

大众文艺 2019年19期
关键词:活态昆剧水袖

(澳门城市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999078)

昆曲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需要有活态性,祁庆富教授在《存续“活态传承”是衡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合理性的基本准则》1一文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度开发和商业性目的的表演会破坏其自身的活态传承,提出将存续“活态传承”作为衡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合理性的基本准则。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戏剧中具有代表性的剧种,其口传心授的传统教学模式保留了大量音乐、文学、戏剧经典素材,是集合了文字、语言、诗词、音乐、美术、舞蹈等领域的综合性艺术。昆曲的本质是人文性,美学特征是写意、诗化、精致、典雅,其细腻婉转的唱腔、优雅缠绵的表演传统是中国古典美学艺术的经典代表。

一、古典文本与西方题材

新编昆剧《醉心花》打破了中国民间故事的传统框架,将西方经典戏剧结构贯穿其中,又沿用昆曲古典叙事套路,对于莎翁经典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改编,从内容和形式上都以传统的含蓄、内敛、缠绵的昆曲唱做风格演绎。昆曲的每个曲牌都有自己的格律,规定了曲子的节奏、速度、笛色、重音位置、韵脚、音乐走向、主腔、感情基调等等。曲牌按一定的规律联缀形成套曲,构成昆曲音乐的主体。《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大众耳熟能详的文本,西方戏剧的张力使得情节的冲突感最大化地呈现,而中国传统昆剧的婉转风格与这样激烈的爱情题材的文本结合并不常见,东方传统戏剧的演绎方式能否与西方戏剧文本完美结合,抑或是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是大家期待又担忧的主要问题。《醉心花》在文本创作上虽然按照昆曲的曲牌格律进行再创作,仍然存在一些硬伤以及语言逻辑上的不合理,但浓郁的昆曲风格还是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台词的英文翻译部分也有所改善,以下节选《醉心花》的部分唱词内容:

三月三日日初新,

On the third day of the third month, it all begins anew,

可堪柳色向人青。

How youthful the mood of the willow’s springtime hue.

城中车马应无数,

In the town below the many carts and horses teem,

行逐溪流过野亭。

As we pass a quaint pavilion flanked by a narrow stream.

由以上节选部分不难看出《醉心花》文本创作付出的努力,即使有些地方的唱词有些生硬违和,但也在传统的繁复典雅的唱词风格上作出了突破和改编,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观众的接受度,符合当下审美需求。昆曲的唱词有着极高的文学性和鉴赏性价值,优美细腻的唱词配合古典乐器的演奏,再加上清丽婉转的曲调韵腔,随着剧情的推进带动整体节奏,剧情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创作素材却并不完全照搬,将西方的爱情故事以东方传统戏剧风格重新编排演出,为观众出展现了古典优雅的昆曲艺术风貌。

二、水袖联结的慢节奏艺术美学

水袖功担负着表达情绪、配合表演节奏的重要功能,风格鲜明,形态优美。《醉心花》中青年演员单雯对于水袖的运用颇有章法,她饰演的赢令这一角色在没有太大的心绪波动时,需要将水袖完全控制在手腕上;当需要有情绪放大的时候,水袖的舞动可谓绚烂生花。在与施夏明饰演的姬灿一角表现初遇之时水袖的表演将人物内心欲拒还迎的情绪表达的淋漓尽致,而在最后赢令终于饮下醉心花之时水袖则渲染了人物内心从犹豫到坚定的心理过程,层次分明,感情丰富,最后拔钗自尽时候的单抛则让人有绝响的感觉,十分漂亮。昆剧的表演时间往往比较长,节奏也比较缓慢,当下大众文化消费需求往往偏好快节奏类型的“快餐式”演出,昆剧的慢节奏使得它保留了独特的艺术美感和鉴赏价值。《醉心花》的剧情紧凑,人物关系明确,整体演出时间较长,每一折都可以拿出来单独表演,经典剧本的采用使得分折演出不会影响观众对于剧情的理解,合理的演出时间也可以提高观众的观影体验。

三、舞台表演的场域应用

昆剧的传统表演以萧、笙、琵琶为主要伴奏乐器,音乐配合演员的一颦一笑,点明剧情节点,有时也作为转换场景的铺垫。《醉心花》采用青年演员作为主演,为传统戏剧吸收新鲜血液,同时在年轻观众之中打开了市场,观影过程中舞台之上的舞美设计、演员、配乐融为一体,还原昆曲情景中的场景,同时舞台表演又与台下观众形成独立的场域,观众的参与感使得舞台表演更加丰富。

昆剧的舞台表演旖旎和瑰丽,表演者身段优美,曲调柔婉,配合舞美设计,武术与舞蹈表演结合,将文本中的意境,仪式,风骨在舞台上一次次重现。《醉心花》的舞台表演在一些重要情景下增加了喜剧色彩,诙谐幽默的表演风格穿插其中,为昆剧演出增加了娱乐功能,但同时也弱化了戏剧整体的悲剧色彩,在剧情被推向悲情的基调之时,部分角色的表演穿插虽然能够活跃整体气氛,获得观众阵阵笑声,同时也存在一定违和感和突兀感,打断了原本铺陈渐进的悲剧情绪。

案头文本是固定的戏剧,它可以保留已经消亡了的戏剧的文本,而舞台文本是活的戏剧,离开了舞台、演员、观众,舞台文本是无法存在的。昆曲的表演体系完整且独特,这些程式化的动作语言,在刻画人物性格、表达心理情绪、渲染戏剧性和增强感染方面往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舞台表演的场域化应用需要把控整体演出风格和节奏,不仅仅将焦点聚集在演员身上,一场完美的演出需要演员、配乐、舞美、观众等多元素多方面的配合才能够成就。

四、小结

新编昆剧《醉心花》无论从演员的选择还是剧本的选用都是颇具创新性的突破,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保护视角下看,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昆曲作为珍贵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它的保护不能仅仅停留在保存这一阶段,活态性保护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存续的,可发展的。 昆曲最早是文人墨客为了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和反映现实而创作的作品,到如今留存的许多珍贵曲目代表了那个时期的文学特色和价值,由于制式化的特性,昆曲的创作和改编存在很大难度,特别是与西方文学作品的结合再创作中,需要保留昆曲的精髓和特点,合理把控整体演出节奏,符合艺术规律,无论是在舞台文本还是在案头文本上,都要保留昆曲的表现力和艺术色彩。昆曲是珍贵的、活态的、民族的、区域的文化遗产,对昆曲的保育即是对珍贵的文化遗产的保护。

从资本运营的角度来看《醉心花》的改编,无疑是具有代表性的阶段性的成功尝试,一部舞台剧的制作,需要承担制作成本,招募相关制作人才的压力,从立项到结项的运营压力 ,以及与商业运营有关的投入与回报的计算与衡量等方面的成本,需要人对整部舞台剧的经济投资与票房收入负责。对于昆剧的产业化运营能够整合演出行业中的资本力量、创作力量和营销力量等产业链资源,并形成循环互动的产业链,促进昆曲传承与保育工作的良性发展。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来看,昆曲的传承和保育工作具有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不仅可以培养人才,传授专业知识;还能够把文化价值变为经济价值,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新的战略模式,对昆曲进行活态保护,扩大其生存和发展空间,寻求其中值得开发的部分,借助文化的传承、保育工作建立与舞台艺术的良性互动轨道,用更高远、更智慧的眼光看待昆曲的发展。新编昆剧《醉心花》的成功案例,对于昆曲的活态传承和保护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性意义。

注释:

1.祁庆富. 存续“活态传承”是衡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合理性的基本准则[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3).

猜你喜欢

活态昆剧水袖
地域文化视域下南宁长塘芭蕉龙的活态传承研究
罗周昆剧创作论
桂中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研究
Singing the Changes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水袖
曼妙的水袖
昆剧新编戏《顾炎武》创作得失刍议
古典之美——古本昆剧《红楼梦传奇》学术研讨会综述
绝色水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