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绵城市”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9-01-26巫妍卉

考试周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水循环海绵城市城市化

摘 要:海绵城市作为目前最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可以有利缓解城市化进程对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对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文章以城市化对水圈的影响为例,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城市化的地理教学过程中,结合福州市建设海绵城市的案例,培养学生的生态城市观,达到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效果。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化;地理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精选利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显然,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选择科学有效、具体生动的教学内容,对地理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 “海绵城市”课程资源价值分析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相应地产生了许多环境问题。其中,城市内涝和地下水开采过度问题表现尤为突出。从地理视角来看,可以将这两大问题归结为城市化对水圈的不利影响,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城市化进程使水循环各环节的水量发生变化,地下水的运动也发生变化,从而对整个城市水生态造成影响。

“海绵城市”是近年来我国专家学者最新推出的城市概念,其内涵是: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可以看出,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正是缓解城市化对水循环各个环节造成的不利影响,使城市水生态恢复平衡。利用海绵城市教学,不仅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还能教会学生从综合的观点看待问题,找出地理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 “海绵城市”在城市化一节中的应用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利用刚过去不久的“6·20福州暴雨”后的福州城区图片与上海世博会各国展馆照片“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两组图片对比导入。

师:所有城市都能让生活更美好吗?什么样的城市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生:略。

【过渡】合理城市化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生活观念的进步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这一点相信同学们都深有体会。因此,老师希望大家重点关注不合理城市化造成的不利影响。我们选取自然环境中水圈这一圈层为例进行探究。

【案例探究】材料一:近年来,中国城市“逢雨看海”屡屡发生,与之同时,地下水水荒现象越来越严重,中国政府提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并就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做出了部署。所谓“海绵城市”,就是通过屋顶绿化、雨水收集利用设施以及铺设渗透路面、渗水性停车场等措施,让城市像“海绵”一样,能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弹性地适应环境变化,应对自然灾害。

材料二:海绵城市与传统城市“快排模式”对比图。

师: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思考:海绵城市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来的?它有哪些不同于传统城市的设计?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生:略。

师:相信同学们已经发现,海绵城市这一设计理念的产生其实正是为了缓解城市化对水圈造成的不利影响。接下来请大家进一步思考:城市化到底会对水圈造成哪些影响呢?请同学们小组内讨论形成答案。

【教师点拨】提示:可以联系我们必修一学过的“水循环的原理”来回答这个问题。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城市水循环示意图”。

师:图上的箭头分别代表水循环过程中的哪些环节呢?城市化分别会对这些环节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教师将同学们的答案以板书形式呈现在黑板上。)

【探究小结】通过以上的探究,我们发现城市化对水圈影响的主要表现是使降水、径流、蒸发、下渗产生再分配,使各环节的水量发生变化,地下水的运动也发生变化,除此之外,水污染问题也会使水质发生变化。

【课堂升华】教师一边展示福州市各个海绵公园的图片,一边简单介绍各个设计的原理。

师:我们发现海绵城市的设计实际上是引入了生态的概念,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加入了很多生态的元素,这些都遵循了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原则,这也是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

【课堂总结】我们生活在城市中,享受着城市为我们生活带来的舒适与便利,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防止不合理城市化对我们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作为未来的城市建设者,希望同学们能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为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 结语

本教學设计以海绵城市理念为基础,结合学生身边的海绵城市案例,渗透了地理核心素养各方面的培养要求,具体表现如下:

将城市化过程的教学与福州这一具体区域相结合,培养学生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过程的意识与习惯,有利于学生形成区域认知素养;结合海绵城市改善城市内涝这一典型案例,充分体现地理学的学科应用价值,使学生懂得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运用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锻炼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素养。引导学生探究城市化影响水循环的各个环节而对整个水圈造成影响,体现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吴丹洁等.中国特色海绵城市的新兴趋势与实践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6(1).

作者简介:

巫妍卉,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猜你喜欢

水循环海绵城市城市化
硫酸法钛白粉水洗及水循环膜处理工艺
翠鸟博士的科学指南:水循环
“海绵城市”理念下,构建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的研究综述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中国为何要建“海绵城市”
水循环高效矿井乏风热泵系统分析与应用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太阳能水循环空调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