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农村基层“数字治理”新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2019-01-26中共浙江省宁海县委

中国司法 2019年10期
关键词:村民基层群众

中共浙江省宁海县委

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特别是“更加注重联动融合、开放共治,更加注重民主法治、科技创新,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的要求,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创新以农村基层“数字治理”为特点、以“群众路线+互联网技术”为手段,并深度融合“最多跑一次”改革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理念,构建起集“信息一键直通、矛盾一线化解、权力一体监督、服务一步到位”的“村民e点通”村级管理服务平台。目前,该平台已在全县18个乡镇(街道)的363个行政村全面推开,农户激活使用人数达18余万人,安装率达83%,事件处置率达97%,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取得明显成效。

一、“村民e点通”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建立“政策直通车”,实现了政策法规宣传从垂直低效向平面高效转变。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各类涉农优惠政策、产业发展政策陆续出台,为确保这些政策法规及时通达基层群众,平台专门设有“政策法规”版块,重要政策和信息都在第一时间上传并滚动播出,有效避免了以往因逐级传达速度慢、不及时甚至延误等情况的发生。平台还通过通俗易懂的解读和引导村民互动讨论等方式,帮助群众了解吃透各项政策,成功打通了政策下乡“最后一公里”,有效发挥了“政策宣传员”的作用。

(二)建立“指尖调解室”,实现了基层矛盾动辄上交向就地解决转变。平台设有“民情反映”版块,群众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方式,在第一时间将身边发生的危急事件、邻里纠纷、安全隐患等各种问题情况反映上传。网格员须在24小时内响应,简易问题直接答复,一般问题提交村服务团队5天内处置回复,复杂问题和重大矛盾纠纷提交乡镇(街道)综合指挥室分流至“四个平台”解决,切实改变了以往村情民意收集靠上门、群众反映问题无渠道等现象,也突破了原先“村民说事”受时、地、人情等的限制,小事说开了,矛盾就容易在萌芽阶段得到化解。前童镇党委书记张畅芳感慨到:“有了e点通,直接找我的老百姓明显少了”。自平台全面推开以来,已录入村户信息252000条,上传流转事件信息4000条,化解矛盾纠纷3600余起,化解率达到97%。其中,村一级直接解决的矛盾诉求占98.5%,镇村两级矛盾纠纷案件下降近一半,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有效发挥了“社会信息员”和“矛盾调解员”的作用。

(三)建立“微权监督台”,实现了村务监督从以往少数人定期监督向全体动态实时监督转变。持续放大宁海作为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首创地的优势,推动党务、村务、财务及重大事项进展在线公示和“三资”管理、村庄重要决策、“36条”执行情况等电子化运作,村民可随时随地监督并发表意见建议,既确保了村级小微权力的规范运行,也改变了以前村民对村内决策“进不去、看不到、说不上”等现象。试点镇前童镇自“村民e点通”运行以来,村干部违纪违法的情况明显改善,2018年同比下降一半,“村务监督员”作用明显。

(四)建立“双线服务队”,实现了驻村帮扶由单打独斗向组团发力转变。立足群众需求“最大公约数”,并根据各村特点配备“线上+线下”服务队,为村民提供全天候无时差的“量身定制式”服务。“线上”制定有菜单式民生服务事项表,包含公安户籍、不动产登记、社保办理、税务服务等八大项,同时开通“第三方应用”模块,对接其他热门政务服务平台以优化和拓展服务内容。“线下”每村都搭建由联村干部、村干部、网格员、联片民警、医生、教师、农技工作者、法律顾问和个性化志愿者组成的“8+X”服务团队,为村民现场解决各种服务需求。对于产业特色鲜明的村庄,还会在服务人员和技术力量的配备上进行倾斜。目前,全县“双线服务队”已经为群众提供线上线下服务共3000余件次,群众满意率达到96.5%,“村民e点通”成为暖心高效的“民生服务员”。

(五)建立“村民朋友圈”,实现了农村建设从被动参与到主动融入转变。把微信朋友圈功能和理念植入“村民e点通”,为每个村民打造属于自己的“电子名片”,每个人都可以在“村民趣事”栏目上传发布村庄面貌、民俗风情和各类生活趣事的图片、文字、视频,彼此可以留言互动。尤其是围绕一些农村项目工程,村民可以在平台提出意见建议,一改以往普通村民对项目工程了解不够、关心不上等情况,有效提升了村内决策的民主化水平、村庄建设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平台还设立“本地新闻”等栏目,滚动播放天气预报、安全提示、活动通知等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前童镇“e点通”平台还开设了“今日前童”栏目,今年5月,一帮在外创业的前童企业家通过平台了解到家乡举办“前童台湾美食节”资金不足的情况时,主动筹集30万,激发了大家助力家乡发展的热情,平台起到了“乡情联络员”的作用。

二、“村民e点通”的制度保障

为确保“村民e点通”有效运行,在助推乡村治理中发挥最大效用,我们建立了一整套保障制度。

(一)以“清单制”落实责任。各乡镇(街道)都建有一套分级管理机制,列出各级管理人员的“责任清单”。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并专门组建能力较强、相对固定的镇村两级管理人员负责后台管理、信息审核发布、数据统计等。其中,联村组长为首问责任人,具体负责所联行政村的“村民e点通”工作,综治网格员是第一响应人,负责本村“村民e点通”的日常维护。

(二)以“会商制”确保合力。县级层面,定期组织相关涉农部门和乡镇(街道)就“村民e点通”运行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协商协调,提出阶段性工作要求,就存在问题作出强调或部署。乡镇层面,由职能科室牵头相关部门,对复杂事项和疑难问题组织会商,就相关事项的职责、处置进行讨论,由联片领导综合各方意见后作出处理决定,并视情以“点、邀将”形式与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社会力量进行联合处置。

(三)以“考评制”提升质效。一是群众对服务团队的考评,根据对反映事项的处置结果,群众可按“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进行评价,“满意率”计入年度考核。二是乡镇对各服务团队的考评,由乡镇综合指挥室牵头,将及时处置率、群众满意率作为主要考核指标,以周晒单、月通报的形式对服务情况实行跟踪式考评。针对逾期处置、处置不及时或处置失误引发投诉的,采取纪委约谈或通报批评等方式作出相应处理,考核结果与联村干部、村干部的考核相挂钩。三是县级层面对乡镇(街道)的考评,将该项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

(四)以“积分制”激发动力。对网格服务团队和使用“村民e点通”的村民分别进行积分奖励。村级网格服务团队的积分根据服务实效、质量和村民办结情况满意率设置奖励,每月统计通报,以此作为年度评选优秀团队的重要依据。对村民的积分奖励分自然积分、日常表现积分、特别贡献积分,每月统计通报,村民可凭积分到“热心超市”兑换相应商品,并作为评选年度“村庄服务明星”的依据。

三、关于“村民e点通”的价值及几点思考

(一)是村级小微权力清单的制度升级,是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的有力举措。村级小微权力清单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厘清了村级权力边界,规范了权力运行,人人成为权力监督员。而“村民e点通”更是让广大群众实现了掌上监督、掌上评价,进一步打通了监督的渠道、激发了监督的热情、提高了监督的效率,有力保障了每一项基层权力运行的制度化、程序化、阳光化。

(二)是“枫桥经验”的深化拓展,是提升基层治理社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最大程度激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实现政府和社会层面的协作协同,是社会治理从主体的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的必然要求。“村民e点通”打造了一个村民共同的网络家园,改变了以往“政府在干、群众在看”的现象,“点一点、拍一拍”就能参政议政,有效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自治、乡村建设的主人翁意识。基层政府也得以从忙于应付农村鸡毛蒜皮的矛盾纠纷等繁琐事务中解放出来,能腾出更多的时间精力抓发展。

(三)是“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基层的纵深推进,是提升基层治理智能化的有益创新。“最多跑一次”改革最终目的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村民e点通”作为一个精心打造的扁平化民生服务平台,多数民生事项都可以通过平台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在线咨询并得到解决,线上解决不了的由服务团队上门解决。不仅在群众家门口修建起一条“数字高速公路”,也为党员干部更好地走进群众家门开辟了新通道,有力推动群众享受便民事项由“路上跑”变为“网上跑”。

(四)是数字治理的重要实践,是提升基层治理专业化水平的有力支撑。一方面,通过对平台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对信息的甄别、筛选,让党委政府及时了解群众呼声以及掌握基层治理中存在的焦点、难点、痛点,有助于科学决策、精准施策,找准解决问题的着力点。另一方面,“村民e点通”的使用也促使镇村干部不断提升自身在村庄管理、矛盾调解、服务群众、扶贫帮困、增收致富等方面的专业化水平,有力推动了基层治理的现代化。

猜你喜欢

村民基层群众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多让群众咧嘴笑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