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视野深刻理解“四个伟大”

2019-01-26李成林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四个伟大马克思主义特色

李成林

(中共大连市委党校 校刊编辑部,辽宁 大连 11601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1]17。“四个伟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统一的基础在于实践本身。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其实践性,目的不仅仅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科学界定了实践的概念,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他认为,知识分子不应该在书斋里卖弄自己的学问,而是要置身于社会实践中去,决不应该“逃避生活,逃避同时代人的社会斗争和政治斗争”[3]。“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会成为强大的物质力量”[4]179。人的实践的目的,是按照人的理想来批判和改造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四个伟大”关键在于使人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矛盾,“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4]55。“四个伟大”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只有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视野出发,才能更好地理解“四个伟大”所具有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

一、实践的主体:党领导一切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统一

伟大斗争体现了党和人民的主体担当。当前国内外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对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改革进入深水区,三期叠加,国情、世情、党情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外,和平与发展在当今世界潮流中仍然是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但局部不稳定和动荡因素也十分明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依然存在。再如恐怖极端分子制造的恐怖袭击,严重威胁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少数右翼势力活动猖獗,引发世界政坛充满了不稳定因素。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更加自觉地防范各种风险,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5]。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当前国内外环境中的各种风险,警惕各种危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良好安定的环境。

伟大工程是我们党承担历史使命的主体自觉。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认为,“第一,建立独立的自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必要条件,也是工人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二,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组织,以科学的世界观作理论基础,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采取正确的策略原则。第三,共产党必须具有求实和自我批评的精神,从思想、政治、组织、作风上提出了共产党员做无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的系列要求。第四,提出无产阶级要对本阶级和其他群众实行领导的思想”[6]。这些理论,明确了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力量,必须要“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5]。政治建设是党建的统领,“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形成了讲政治的优良传统”[7]。思想建设是党建工作的落脚点。早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创造性地提出了“思想建党”这一科学命题,成功地解决了党在领导中国革命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思想建设,开创很多新举措,提出很多新论断,体现了我党对思想建党的重视,丰富了新时期党建思想。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关键环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视组织建党的重要性,并将干部的选拔和任用作为组织建党的基础,强调“要以队伍建设强基固本,以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打造一支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8]。制度建党主要落脚点是对于党员干部的权力管控。通过制度建设,实现将党员干部的权力放进制度的笼子里,加强制度建党,从而保证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入落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内涵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实践积累的智慧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5]。道路自信是伟大事业的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式,对于自身施政纲领的高度概括和理论升华,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慎重作出的历史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经之路。理论自信是伟大事业的思想指导。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同时,不断进行解放思想与理论创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用尤为关键。制度自信是伟大事业的重要保障。制度问题决定社会发展与国家发展方向,同时也决定党的建设和民族团结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又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的发展活力,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文化自信是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提供了文化指导,也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提供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

伟大梦想是党和人民主体性的鲜明指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时就曾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9]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实现民族复兴是无数仁人志士的梦想。在不断抗争过程中,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才开启了新的局面。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实现了民族独立,站起来的新中国又开始了社会主义探索,开辟新道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5],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不断增强。伟大梦想犹如一面精神旗帜,深深扎根于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的心中。

二、实践的客体:深刻变化的世情党情国情

实践活动是人有目的、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主体需要,也就是满足人的需要。人作为实践的主体,往往会依据具体实际,结合自身需要,形成不同的实践活动。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这一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是对五年多来中国发展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深刻总结,是对改革开放成果的历史回应,更是对未来中国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的精准定位。世情党情国情发生显著变化,当前,国内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多变,中国社会正在发生历史性变革,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洞察世情党情国情的深刻变化,以宽广的视野,立足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结合不断变化着的时代条件,深刻揭示了在新时代,中国人民正在做的和将要做的事情,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个伟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有着强烈的实践基础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世情党情国情的深刻变化,中国治理实践和全球治理实践的深入推进,是“四个伟大”的实践逻辑起点。

伟大斗争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使命的本质要求,具有历史必然性。“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10]。新中国成立以后,阶级斗争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但这不等于放弃阶级工具的职能,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这个职能有可能加重、加大”[11]。在新时代,挑战依然严峻,风险依然存在,阻力依然很大,矛盾依然层出不穷,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战胜一切领域出现的困难和挑战。伟大工程是解决社会深层次矛盾的客观要求。党的领导是有效应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面对的风险和矛盾的根本保证。实践证明,伟大工程是“四个伟大”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伟大事业需要与时俱进。实践永无止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道路方面,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理论方面,要解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在制度方面,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文化方面,要树立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推进伟大事业提供精神动力。伟大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1]14。今天,中国已经今非昔比,正在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5]。

三、实践的价值: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12]。马克思主义在当今时代依然具有生机和活力,在于其具有的强烈的现实感、对人类社会的责任感、对人类命运的关切感,归根结底是为人类求解放的理论。“四个伟大”以马克思科学的实践观为逻辑出发点,既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际,又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实现了两者的和谐统一。

“以人民为中心”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必须遵循的价值理念。这个价值理念,包含着对规律认识的深化和科学的遵循。从一般规律上讲,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根本遵循;从个别规律上讲,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实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化发展,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精准把握。

“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出“四个伟大”的价值旨归。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进步不能只从社会高低形态的演进以及物质财富积累的角度去评判,社会历史的进步应该要实现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其实质就是要促进人的发展由不充分到充分,由不全面到全面,由不自由到自由。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意味着实现人的发展应该是社会发展的旨归。“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英雄的坚信,一方面是对人民是“创造主体”的坚持,另一方面是对人民是“享有主体”的坚持。“四个伟大”要求全党铭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认真践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贯彻共享发展理念,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进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

“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出“四个伟大”的价值导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从精准扶贫到共享发展;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造导向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到全面深化改革增强人民的获得感;从不忘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的目标从未改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为人民谋幸福,坚持为人民谋利益,坚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趋向。“四个伟大”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化,也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坚持把促进人的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人民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趋向。

“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出“四个伟大”的动力来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夺取政权之后,首要的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为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应该把发展生产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工作重心。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人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而生产力通常又是指人类创造财富的能力。因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人民,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动力来源。

2018年4月23日,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共产党宣言》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我们重温《共产党宣言》,就是要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追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理论源头,提高全党运用马克思义基本原理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把《共产党宣言》蕴含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运用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中去,不断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13]。

猜你喜欢

四个伟大马克思主义特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推进“四个伟大”实践的思想武器与行动指南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讲话精神开启党校发展新征程
“四个伟大”的科学内涵
林彪缘何题写“四个伟大”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