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附子理中丸联合针刺疗法治疗胃痛效果观察

2019-01-22季奎张学慧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9年12期
关键词:胃脘痛针刺

季奎 张学慧

【摘 要】胃痛是指因脾胃受寒,气血失调所致的上腹部胃脘部疼痛,是临床上常见的内科消化系统疾病,因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容易造成不适,从而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临床治疗胃痛虽然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仍存在较高的复发率。笔者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分析,研究认为中医药治疗胃脘痛有其独特优势。根据胃脘痛的特点,临床辨证分型较多,但其中以脾胃虚寒型最多见,本报告选取2017年03月01日~2018年03月01日门诊收治的36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就附子理中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临床疗效作进一步全面分析,实践证实附子理中丸联合针刺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效果更佳。

【关键词】胃脘痛;针刺;脾胃虚寒型

胃脘痛也就是现代医学所称的慢性胃炎,该病的发作多与酗酒、情绪、季节变化、饮食不洁或不节等因素有关。胃脘痛通常病程缠绵反复,久治不愈,主要病机为长期的脾胃虚寒,影响了运化功能,治疗上应以健脾益气为主。有文献报道称,采用中药益气健脾的方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并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1-3]。为进一步证实上述理论的公允性,结合我门诊部实际情况,分别给予中医方剂附子理中丸治疗和附子理中丸联合针灸方法治疗,综合分析二者之间的临床治疗效果,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兹报告如下:

1 材料

选取2017年03月01日~2018年03月01日我门诊部收治的36例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为此次的研究对象,经临床诊断与病理实验检查,患者均通过了明确的诊断。入选标准:患者均符合西医临床诊断标准:依据“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与“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均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与《实用中医内科学》中辨证为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诊断标准,患者均伴有四肢不温,胃部隐痛,喜按喜暖,舌淡白,苔白,脉虚或迟缓等,且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接受检查和治疗方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有溃疡穿孔或消化道肿瘤的患者,或大便潜血持续阳性者,或合并有严重的血液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系统疾病者。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18)和对照组(n=18)。观察组:男性8例,女性10例,年龄26~65岁,平均年龄(51.6±5.1)岁,重度胃脘痛患者10例,中度胃脘痛患者8例。对照组:男性7例,女性11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50.4±5.2)岁,重度胃脘痛患者9例,中度胃脘痛患者9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附子理中丸进行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法为:给予患者口服附子理中丸(生產厂家: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1020053),一次一粒,一日二次,口服, 二周为一个疗程。

2.2 观察组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给予附子理中丸治疗的同时,配合针灸疗法治疗,常规选穴为内关、中脘、足三里等三穴,配穴:肝郁气滞加太冲、期门,饮食积滞加内庭、天枢,胃阴不足加三阴交、胃俞。操作方法:局部常规消毒,针具选用0.33×40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视患者体质和针刺部位的不同,一般刺入深度为15mm~25mm,行针并使之得气,同时用艾条在中脘穴及足三里穴作温和灸,每次30min,每日一次,二周为一个疗程。

2.3 观察标准

(1)通过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等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

(2)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胃脘痛程度的评分。

2.4 临床疗效判定

胃脘痛程度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两组患者的胃脘痛程度进行评估,其中疼痛消失:0分,轻度疼痛:1~4分,中度疼痛:5~6分,重度疼痛:7~9分,剧烈疼痛:1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胃脘痛程度越严重。

疗效判定标准: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胃脘痛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中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标准进行评定,具体为:

临床治愈: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胃脘疼痛完全消失,食欲良好,大便恢复正常,疼痛及喜按喜暖症状完全消失,在半年内病情无复发,实验室检查等均在正常范围。

临床显效: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胃脘疼痛明显减轻或改善,食欲可,大便基本恢复正常,疼痛及喜按喜暖等症状偶尔有发作现象,且在半年内病情没有出现复发,实验室各项检查,生化指标均明显好转。

临床有效: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胃脘疼痛症状稍有改善,食欲有所好转,大便偶有溏泻,疼痛及喜按喜暖等症状有所好转,在半年内常有复发,但疼痛时间明显缩短,实验室检查各项生化指标未得到明显改善。

无效: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胃脘疼痛无明显改善,患者仍纳食差、大便溏、喜按喜暖等临床症状、体征均未见明显改善或甚至加重者。

2.5 统计学原理

使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表示作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理论频数T>5,用X2检验,理论频数T<1,用确切率检验,P<0.05表明数据对比有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临床治疗有效率情况

经治疗后,观察组中痊愈5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中痊愈3例,显效5例,有效7例,无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胃脘痛程度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论

胃脘痛的病因初则多由外邪、饮食、情志不遂所致,临床常见有寒邪客胃、脾胃虚寒、饮食停滞、肝气犯胃、肝胃郁热等证候,其中最常见的一种为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有文献报道显示,采用中医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对有效地控制病情的复发也有积极意义。胃脘痛患者的中医辨证[4]早期表现多为实证者,日久则常见由实转虚,如寒邪日久损伤脾阳,热邪日久耗伤胃阴,多见脾胃虚寒、胃阴不足等证候,则属虚证。临床也可见虚实夹杂,可形成虚实并见证,如胃热兼有阴虚,脾胃阳虚兼见内寒,以及兼夹瘀、气滞、食、痰饮等。本病的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胃主收纳,脾主运化,若寒邪客于胃,寒凝不散,而阻滞气机。而发生胃痛。肝对脾胃具有疏泄作用,若因恼怒、抑郁等情志改变,则肝郁气滞,肝失条达,横逆犯胃,发生胃痛。中脘为胃的募穴,位于脐上4寸,同时又临近胃部,是胃脘部附近的局部取穴,中脘穴也是治疗胃肠疾病的重要穴位。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根据“合治内腑”的原则,足三里是治疗胃脘痛的重要穴位,也是调理胃肠功能的常用穴位,中脘穴与足三里穴两穴相配为合募配穴法,从而产生疏调胃肠、理气止痛的作用。内关为八脉交会穴之一,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通于少阳经,少阳又乃气机之枢纽。有助于脾胃之气的升降,故善治胃腑疾患。三穴合用,共奏疏肝理气,调和脾胃,缓急止痛之效。

参考文献

[1]焦卫东.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分类证治[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4):290-291.

[2]钱旭,赫媛媛.附子理中丸配合针灸治疗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05):43-44.

[3]田熹海.附子理中丸合针灸治疗慢性胃炎脾胃虚寒证的效果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6,(3):97.

[4]李毅,王忠,周思凤.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胃痛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7,9(3):135-136.

作者简介

季奎(1969-),男,硕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全科医学的临床工作。

猜你喜欢

胃脘痛针刺
清明的雨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基于扶阳思想对胃脘痛中医各证型分布的探讨
中医辨证施护干预对胃脘痛患者70例疗效的影响
中医辩证治疗胃脘痛的疗效观察
浅谈胃脘痛患者应用加味肝胃百合汤治疗的临床有效性
新疆抓获75名“针刺”嫌犯
针刺治疗术后尿潴留68例
针刺并弥可保穴位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30例
牙痛苦相煎 针刺有要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