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内生动力 打造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
——以都昌县文化扶贫为例

2019-01-22刘加夫武向春汪国山

老区建设 2018年19期
关键词:扶志乡贤全县

□ 刘加夫 武向春 汪国山

都昌县是江西省“24+1”贫困县中的“1”,也就是全省唯一的省定贫困县。“十三五”时期,全县共有贫困村112个,其中深度贫困村3个。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7816户63754人。目前,全县还有73个贫困村未退出,35354个贫困人口未脱贫。计划2018年退出47个贫困村,脱贫14900人。2019年贫困县脱贫摘帽。都昌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思想,把脱贫攻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全县头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呈现力度加大、进度加快、基础夯实、质量提升的较好态势。在文化扶贫工作中亮点纷呈。

一是政策宣传有广度,深入人心。近一年来,都昌县先后组织县、乡、村、组四级干部共50000余人次,走村入户宣讲政策,对在家农户进行面对面宣讲,对不在家农户进行电话访谈。发动教师、医生及社会人士10000余人次进村入户,担任扶贫政策宣传员、民情调查员、群众服务员,与贫困户面对面、心连心思脱贫之计、谋致富良策。编发2万张《致全县广大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一封信》、3万本《都昌县脱贫攻坚“十大工程”政策问答》、4万张《2018年都昌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扶贫政策明白卡》、3万本《都昌县扶贫脱贫政策宣传手册》、20万幅《扶贫宣传挂历》等通俗易懂的宣传资料到每个贫困户手中。组织开展 “乡村夜话”活动,集中宣传扶贫政策,面对面解答群众疑问,确保每户参会人员都是“明白人”。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组织县级领导宣讲团、理论骨干宣讲团、基层党员干部宣讲团“三团”深入社区、农村、学校、园区等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精神。利用贫困户“政策明白卡”、脱贫攻坚政策宣传画、精准扶贫责任牌、驻村工作队信息牌、扶贫帮扶联系卡、户外宣传栏等多种手段,扩大延伸脱贫攻坚宣传阵地。

扶贫扶志演出现场

二是新闻宣传有温度,凝聚人心。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都昌县坚持“镜头对准一线、广播开向前沿、报纸办到田间、网络遍布全域”的新闻宣传理念,“都昌探索‘党建+产业+健康’扶贫新路径”受到《人民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关注。为了挖掘典型,发挥示范效应。都昌县组织编辑记者深入基层一线,聘任10位“都昌县脱贫攻坚特聘宣传员”,建立脱贫攻坚宣传责任制,用群众的语言讲述群众身边的故事,推出了一批接地气的新闻作品。深入挖掘扶贫工作中精准扶贫、扶贫扶志,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有效举措、鲜活经验和先进典型。在全县范围选、树脱贫攻坚先进典型,开展全县“最美扶贫书记”“最美扶贫干部”“十佳村民理事会理事长”“自强脱贫模范”评选活动。举办“梦•前行”都昌县2017年度脱贫攻坚颁奖晚会。

三是特色宣传有力度,润泽人心。都昌县组织文化工作者深入脱贫一线,以脱贫攻坚中的生动事例和典型人物进行创作编排,组织开展文化演出活动,用真情讲述脱贫路上的故事,培育贫困群众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的精神,提振脱贫信心。精心组织“文化扶贫连心扶志”广场舞大赛、“讲述扶贫故事决胜脱贫攻坚”演讲比赛、“扶志、扶德、扶智、扶勤”主题道德讲堂活动、“扶贫扶志 脱贫光荣”脱贫攻坚巡回宣传演出、全县 “自强脱贫模范”评选活动和表彰晚会、“脱贫攻坚”谷雨诗会、送戏下乡、爱心捐书等文化扶贫活动,进一步凝聚全县干部群众决战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都昌县以“扶贫扶志”为主题创作和演出了以都昌鼓书、小品、快板、歌曲、广场舞、黄梅戏等形式的10余个扶贫节目,参演人数200余人,举办300多场次,共吸引观众30余万人次。九江市人社局、九江市文联扶贫工作队在都昌驻村帮扶期间,创作歌曲《连心卡》,结合都昌扶贫故事拍摄而成的MV,荣获全省“初心不改领革命”原创歌曲征集优秀歌曲。

都昌县文化扶贫宣传

四是创新宣传有深度,激励人心。都昌县脱贫攻坚宣传工作把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强化精神扶贫工作作为宣传的重中之重,积极探索精神扶贫新途径。都昌县在春桥乡先行试点,推广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的“爱心超市”。出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积分制”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建立贫困户正面加分清单,围绕遵纪守法、就业创业、热心公益、爱护环境、家庭和睦、成绩优异等方面进行量化加分,同时,建立贫困户负面扣分清单,将参与封建迷信、铺张浪费、好逸恶劳的行为列入扣分项目,创新“积分制”管理,做实精神扶贫。在全县广泛开展“树立文明新风,推进扶贫扶志”活动。万户镇移风易俗,一改过去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陋习,成立志愿者协会,发挥乡贤的引领作用,勤俭办理婚丧嫁娶等宴请,切实减轻贫困户的“人情债”,该镇2017年被评为全国文明乡镇。

我们从都昌文化扶贫的作法和经验得到启示,在乡村振兴中,文化扶贫的发展路径有很多,但要找准方向,走出符合实际需要的有效途径。

(一)搭建扶志载体,提升服务效能。立足本地实际,调整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使数字服务、流动服务、志愿服务、个性服务等新型服务模式成为文化扶贫的重要渠道。加强农家书屋、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民文化广场等设施的建设。通过村歌征集、电影下乡、体育比赛、歌曲戏剧晚会等形式活跃的乡村文化生活,提高贫困村群众对文化的参与热情。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优秀乡土文化,传播好家教、好家风、好家训,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以文艺的形式激励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创作推出一批短小精悍、生动活泼、为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广场舞、音乐歌曲、地方小戏、相声小品等,展现新时代、新风貌和新农民。

(二)发展文化旅游,拓宽扶贫渠道。采用“文化旅游+精准扶贫”等发展模式,指导贫困地区依靠当地自然、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带动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深入挖掘丰富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资源,打造“乡村精品文化合作”、“特色生态文化旅游”等项目,加大对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实现产业的融合发展。技术手段上加强与网络旅行商之间的合作,致力于微信公众号与在线平台APP的推广与应用,通过VR技术的使用,让游客在终端上实现虚拟化的体验。依靠企业、富裕农民和其他社会力量多层面、多形式地筹备文化发展资金,营造一个政府、社会、公民全员投入的多元化模式,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发挥文化扶贫资金的作用。

(三)树立乡贤典型,培育文化人才。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贤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他们对家乡的热情让他们能够持之以恒地为家乡建设倾注力量,他们需要施展才能的舞台,让城乡融合更加和谐。畅通乡贤与乡村信息的互联互通机制,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发展乡贤理事会、参事会、议事会等乡贤组织,引导一批威望高,有学识专长、创业经验,热心农村发展的“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和文化建设。发挥他们在文化扶贫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持续发展。农村文化队伍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力军,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文化扶贫工程的实施质量高低。我们必须着力配备好农村文化队伍基本力量,解决好农村文化人才匮乏的问题。注重文化队伍的思想建设,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以常态化培训辅导提升队伍能力;落实农村文化队伍的经费保障,提高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推动农村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把各种优质文化资源和公共文化服务配送到农村。

国家甘薯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马代夫深入都昌县指导农业产业发展

民间曲艺宣传扶贫

猜你喜欢

扶志乡贤全县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扶贫·扶志·扶智
“支部+”乡贤护航乡村治理
乡贤文化丛书(套装,共10册)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涵养“三气”扶贫扶志
关于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
关于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
“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助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别让“乡贤”成“乡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