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人工草地发展历程及今后发展建议

2019-01-21蒋立宏朗巴达拉呼阿焱洪杰苏晶丽娜吴中杰苏冬梅鲍玉朝鲁门

草原与草业 2018年4期
关键词:全旗草业苜蓿

蒋立宏, 朗巴达拉呼,阿焱,洪杰,苏晶,丽娜,吴中杰,苏冬梅,鲍玉,朝鲁门

(鄂温克族自治旗草原工作站,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 021100)

1 鄂温克旗自然地理条件和人工草地分布现状

1.1 自然地理条件

鄂温克族自治旗(以下简称鄂温克旗)位于大兴安岭西坡,地处大兴安岭山地向呼伦贝尔高平原过渡地段,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平均海拔800m~1000m,年均气温-4℃,年均降水320mm~500mm。植被类型呈多样、独特、复杂的特点,是呼伦贝尔地区地带性与非地带性交替分布的典型代表区域。鄂温克旗作为呼伦贝尔市人工草地规模最大和内蒙古重要的人工草地建设旗,截至2017年底,全旗多年生人工草地保留面积54000hm2、一年生人工草地种植面积5333hm2。

1.2 人工草地分布现状

多年生人工草地主要分布在退化草原改良区的公路沿线及村屯周围和东部、东南部林缘地带的已垦草原区,其中退化草原改良区人工草地主要分布在巴彦托海镇、巴彦塔拉乡、锡尼河西苏木等地,东南部林缘地带的已垦草原区人工草地主要分布在巴彦嵯岗苏木、锡尼河东苏木、伊敏苏木等地;一年生人工草地主要分布在海伊公路沿线和大雁镇村屯周围的八十公里奶牛带内,地块零星分散,面积多为13hm2以下。

2 鄂温克旗人工草地建设历程

鄂温克旗人工草地种植特点是以多年生人工草地为主,一年生人工草地为辅。可将其发展历程各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

2.1 多年生人工草地

2.1.1 引种试验阶段(1974年~1978年)

鄂温克旗人工草地建设起步于1974年,是以当时呼伦贝尔盟草原工作站和鄂温克旗草原工作站在锡尼河西苏木敖包山北侧建设的3hm2牧草引种试验基地为起点,试验基地建设当年引种了羊草、冰草、披碱草、紫花苜蓿、黄花苜蓿、白花草木樨等30多种优良牧草;1975年,鄂温克旗草原工作站又在锡尼河西苏木西博嘎查试验基地种植了0.2hm2羊草。通过引种试验,为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多年生牧草品种提供了技术依据。

2.1.2 缓慢起步阶段(1979年~1990年)

从1979年起,鄂温克旗人工草地开始由引种试验阶段,转为推广种植阶段。主要以公路沿线退化草原改良为重点,将退化的天然草原改造为高产人工草地;1984年,全旗人工种草面积达到580hm2;此后,由于国家保粮等相关政策影响,人工草地建设速度急速下降,保留面积逐年降低,到1989年,鄂温克旗人工种草当年新建面积仅为20hm2,1990年,多年生人工草地保留面积仅为707hm2。(详见表1)

2.1.3 快速发展阶段(1991年~2011年)

本阶段以旗内技术人员自主研发的一年生作物与多年生牧草混播即粮草混播改良草原新技术推广为重点。该技术是鄂温克旗草原科技人员根据当地实际,因地制宜探索出的一项草业实用生产新技术,它是利用一年生作物在人工草地建设中对多年生牧草可起到保护播种这一原理而建设人工草地,这项技术最大的优点就是建设当年的人工草地可有一定收益,从而减小种植户当年投入过大的经济压力,2000年,该技术被评为呼伦贝尔盟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巴彦托海镇马蹄坑嘎查采用小麦与羊草混播方式改良了66hm2退化草原,这是鄂温克旗首次采用粮草混播方式改良退化草原;1996年~1997年,牧区开发示范工程和农业综合开发草原建设项目相继在鄂温克旗实施,依托项目力量全面启动了伊敏河至辉河三角洲经济生态草业村建设工程,项目区涉及巴彦托海镇、巴彦塔拉乡、锡尼河西苏木等地,通过采用耕翻土壤压碱的处理方式种植优良牧草,改良退化盐碱化草原,这也是全旗规模化人工草地建设的开始。从2007年起,鄂温克旗旗委、政府开始加大对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家为保粮而开垦的草原区的治理力度,提出了实施退耕还草的政策要求,在没有任何国家资金支持的情况下,采用借助粮草混播技术实现退耕还草的大胆尝试。该技术使大片的已垦草原实现了退耕还草,并建设成以披碱草、老芒麦等多年生禾本科为主的人工草地,此次退耕也使全旗多年生人工草地布局由公路沿线和居民点退化草原改良区,逐步转移到东部、东南部林缘地带的已垦草原区,从2007年至2010年的4年间,鄂温克旗退耕还草面积达26666公顷,全旗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截至2011年底,全旗多年生人工草地保留面积达43393hm2(详见表1)

2.1.4 快速提质阶段(2012至今)

此阶段以苜蓿成为多年生人工草地建设主导品种为特点。2012年,鄂温克旗大地草业公司成功争取到“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项目,全旗人工草地正式步入快速提质发展阶段,并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投资主体由牧民和国家变为企业和国家,建设主体由牧民变为草业企业,全旗人工草地建设步入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阶段。截至2017年底,鄂温克旗共有各类草业企业5家,主要经营牧草种植、收获、加工及种子生产等业务。

二是调整人工草地品种结构,提高优质豆科牧草比例。从2012年起,鄂温克旗逐步放缓人工草地建设速度和规模,将工作重点转移到调品种、提质量上,种植品种由禾本科披碱草、老芒麦,逐步调整为以豆科苜蓿为主;在苜蓿的种植方式上由禾本科与豆科牧草混播,逐步变为以豆科牧草单播为主。截至2017年底,全旗苜蓿种植总规模达10600hm2,其中单播面积6600hm2,年均总产量可达3.5万t。苜蓿品种主要以呼伦贝尔杂花苜蓿和呼伦贝尔黄花苜蓿为主,并有少量的肇东苜蓿和草原3号种植。

三是重视苜蓿种子生产,增强草产业生产后劲。全旗现有3家以苜蓿种子生产为主的草业企业,截至2017年底,共有呼伦贝尔杂花苜蓿种子基地933hm2,呼伦贝尔黄花苜蓿种子基地300hm2。全旗年供种能力可达30万kg以上。

四是探索苜蓿精深加工模式,提高饲草品质。阳波畜牧业发展服务有限公司投入4200万元建成的年产10万t饲草颗粒加工厂于2015年6月正式投入生产。公司主要依托2014年种植的800hm2苜蓿人工草地为原料基地,2015年,共计生产苜蓿草颗粒8000t。苜蓿草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饲草的利用率,还增加了产品附加值,解决了饲草的运输、储存等一系列问题。(详见表1)

2.2 一年生人工草地

2.2.1 起步阶段(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

据资料记载,鄂温克旗一年生人工草地建设始于20世纪30年代,大约在1932年~1948年间,布里亚特蒙古族牧民在呼和乌苏、呼楞浑迪等地种植燕麦和小麦作为饲料饲喂牲畜,这是关于一年生人工草地种植最早的记载;20世纪60年代初,锡尼河东苏木和巴彦嵯岗苏木南工会等地陆续开垦草原,种植大麦和燕麦用于家畜饲料。

2.2.2 引种试验阶段(1976年~1988年)

此阶段以引种青贮玉米、聚合草、燕麦等一年生牧草制作青贮饲料为特点。1976年,鄂温克旗草原工作站在锡尼河西苏木巴彦胡硕嘎查首次进行聚合草青贮试验,当年,该草籽繁殖基地又试种了青贮玉米,但因当时生产条件有限,未能入窖青贮;1977年,在原孟根楚鲁苏木维特很嘎查草库伦内种植了4hm2青贮玉米成功入窖青贮;1987年,在巴彦托海镇沃英学家青贮5000kg燕麦也获得了成功。(详见表1)

2.2.3 推广扩大阶段(1989年~2010年)

此阶段以“内饲五号”甜菜推广和《鄂温克旗饲料基地管理办法》的印发为标志。鄂温克旗政府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启动了“饲料工程”项目,1989年“内饲五号”甜菜和芜菁甘蓝作为“饲料工程”主推品种在全旗开始推广,带动了全旗奶牛养殖业的发展;1996年,鄂温克旗草原工作站与内蒙古农业科学院合作开展的“饲料甜菜‘内饲五号’新品种选育及利用研究”项目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迄今为止鄂温克旗草原部门获得的最高奖励;1999年,鄂温克旗政府印发了《鄂温克旗饲料基地建设管理办法》,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加强对全旗一年生人工草地的管理,鄂温克旗政府向符合条件的一年生饲草料种植户颁发了饲料基地使用证;2005年~2006年,为鼓励奶业发展,鄂温克旗财政拨出专项资金对旗内青贮玉米种植户进行种子补贴,补贴标准为市场平均销售价格的50%,在短期内激发了全旗奶牛养殖户对青贮玉米种植的积极性,2005年,全旗一年生饲草料种植面积首次达到5400hm2。(详见表1)

2.2.4 转型阶段(2011年至今)

2011年,以国家牧草良种补贴为标志,全旗一年生牧草种植再次成为牧民关注的热点,但该政策受当时“三聚氰胺”事件后低迷的奶业市场和一年生人工草地是否适合长期在牧区存在的争议影响,并没有因牧草良种补贴项目而推动一年生人工草地种植的积极性,全旗青贮玉米播种面积明显下滑,而且还出现了部分一年生饲草基地改种为多年生牧草的情况。多年生人工草地在鄂温克旗人工草地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越来越明显。(详见表1)

表1 鄂温克旗1988年~2017年人工草地建设情况统计表

3 对今后鄂温克旗人工草地发展的研究

3.1 当前人工草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1 牧草价格波动影响种草的积极性

牧草价格受丰歉年影响,波动较大。养殖户对价格相对较高的苜蓿草产品多处于观望态度,加上国内草业标准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还不够健全,长期的市场价格波动对种草户和草业企业来说风险性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种草的积极性。

3.1.2 人工草地发展多重视速度和规模,质量品质及标准化生产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近年来,全旗苜蓿人工草地建设规模虽迅速发展,但受田间管理相对滞后等因素影响,人工草地单产水平一直没有突破性改善,草产品质量也因刈割水平和杂草影响,标准化生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1.3 节水灌溉设施建设是制约人工草地稳产、高产的瓶颈

鄂温克旗牧草产业的发展依然存在靠天吃饭的问题,在呼伦贝尔连续遭遇3年大旱的年份里,部分草业企业损失严重,这也使各大草业企业更加认识到节水灌溉基础设施对人工草地,特别是苜蓿人工草地的重要性。

3.1.4 可选择的牧草品种少,育种技术还有待提高

本地区目前虽有地方品种呼伦贝尔黄花苜蓿、呼伦贝尔杂花苜蓿,但可选择的品种依然较少,特别是现有的品种在育种手段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1.5 草产品市场运作缺乏规范

草业相关行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产业链,整个市场运作还缺乏科学有序的指导,存在一定的投机性和盲目性。人工草地种植户之间仍然处于松散的生产个体,没有建立起利益链接机制,无法抵御市场的冲击。

3.1.6 缺乏专家团队的长期跟踪指导

因基层科研力量薄弱,科研人才缺乏,无法真正实现与最新的草业科技成果对接,特别是对人工草地病害、虫害等方面的专门研究还处于空白,旗县级人工草地发展急需国内一流的草业专家团队为下一步发展出谋划策。

3.2 今后人工草地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3.2.1 继续扩大高产优质苜蓿饲草基地建设规模

2018年初,鄂温克旗政府印发了《鄂温克族自治旗退耕还林还草指导意见》,计划将现有除基本农田以外的已垦草原全部实现还林还草,若如期实现,全旗人工草地还将新增35万亩,总规模可突破100万亩。并继续增加苜蓿在人工草地中的种植比例,力争到2020年,全旗苜蓿在人工草地中的比例将达50%以上,为建立北方地区重要的苜蓿草产品生产输出基地奠定坚实的基础。

3.2.2 提高牧草种子扩繁能力,打造北方寒冷地区人工草地种子繁育基地

扩大种子基地建设规模,加强供种企业的牧草种子供种能力,提高种子单产,打造北方寒冷地区苜蓿、披碱草、老芒麦、无芒雀麦等人工草地种子繁育基地。

3.2.3 加大科研投入,攻克人工草地建设关键技术

加大科研投入,重点开展地方优良品种呼伦贝尔黄花苜蓿科研攻关,围绕种子繁育、田间管理、牧草播种收获加工机械设计研发等方面,提高地方品种对鄂温克草业发展的科技贡献率。

3.2.4 建立人工草地建植全程的规范标准

建立适合本地区气候、土壤、地理等特点的人工草地建植的全程规范标准,标准囊括从种植、施肥、灌溉、杂草防除、病虫害防治,到收获、加工各个生产环节详细的操作规程和标准,使种植户通过研读标准就可以实现规范化生产和科学管理。

3.2.5 利用旗内丰富的地表水资源,探索人工草地新型节水灌溉技术

建议农牧业部门与水利部门紧密配合,切实做好节水灌溉设施的跟进力度,因地制宜地建设适合本地生产实际的灌溉设施,确保人工草地的稳产、高产。

3.2.6 加快饲草加工产业发展

在做好苜蓿干草捆生产的基础上,兼顾苜蓿裹包青贮,以及草粉、草颗粒等草产品加工,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对旗内现有苜蓿加工厂的综合研究,探索企业效益与牧民生产需求双赢的加工模式。

3.2.7 支持草业企业实施“以草换肉”工程,实现草产品就地转化

按照国家苜蓿产业发展规划(2016年~2020年)中关于种养结合、协调发展的要求,通过政府引导方式,鼓励有实力的草业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打造苜蓿种植与草食家畜养殖相衔接的新型发展模式,通过“以草换肉”方式,真正实现苜蓿草产品就地、就近转化。

3.2.8 探索多元化的龙头企业与牧民利益联结机制

探索推行股份合作、订单合同、价格保护、服务协作、土地托管、流转聘用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构建和巩固龙头企业与牧民之间“风险共担、利润均沾”的利益共同体。通过扶持草业龙头企业,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3.2.9 在政府引导下,鼓励草业企业成立全市草协会

由鄂温克旗草业企业牵头组织成立全市草协会,通过协会力量,加强行业联合,抱团发展,科学配置产业资源,提升呼伦贝尔市草业整体核心竞争力,建立资源共享、信息交流、行业自律、品牌创建、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产业支撑、携同发展为一体的社会化服务机制。

3.2.10 建立人工草地种植保险机制

参考国内农业保险和国外苜蓿保险的相关办法,尽快出台人工草地保险的风险补偿机制,设立国内人工草地种植保险,鼓励种植户放心生产,有效规避种植风险。

猜你喜欢

全旗草业苜蓿
青海草业
喀喇沁旗气候资源分布特点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
鄂托克前旗林业和草原局开展退化林摸底调查工作
苜蓿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
苜蓿的种植技术
致力草学,推进草业,共创辉煌
——庆祝湖南农业大学草业科学系建系20 周年
苜蓿:天马的食粮
杭锦旗:系列“微”党课初显成效
要造就一片草原……
依托沙漠风光探索旅游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