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书院学规对当代高校书院制探索的启示*

2019-01-20章利成

台州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山长白鹿洞书院

章利成

(绍兴文理学院 学工部,浙江 绍兴 312000)

书院是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一种独特的组织形式,它初创于唐代,繁荣于宋代,元明清得到延续。其重要性诚如胡适所说:“在一千年以来,书院,实在占教育上一个重要位置,国内的最高学府和思想渊源,惟书院是赖。”[1]书院在长期办学的历程中,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教育体制、管理制度和教学方法。制定学规、章程,是书院制确立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书院精神和书院制度的集中体现。淳熙六年(1179),朱熹制订《白鹿洞书院揭示》后,模仿朱熹编撰“揭示”“条约”“规矩”或“学则”蔚然成风。书院学规名目繁多,也作学约、学则、学箴、规约、规训、训约、讲规、会规、揭示、开示、院规、堂训、堂规等。这些学规折射出书院制度和书院精神,对今日高校推行书院制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尤其对师资的管理、生徒的管理,对当下高校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古代书院学规中师资管理特点

(一)重视教师尤其山长德行。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瑞书院重订条规》有云:“师者后学之模范,端士习而振文风,实攸赖焉”[2]69,邓炬的《华阳书院章程》亦有云:“经师、人师,古称难得,苟得其人,乃足振士风而传朴学。”[2]226而山长作为书院的核心,他的学术水平和道德水平会直接影响书院的发展,故而书院师资的管理集中体现在对山长的选拔上。

书院聘任山长的主要依据是道德修养境界和学术水平,即选聘“经明行修,堪为多士模范者”充任。《东白书院章程》有云:“延请山长……订请品学兼优之儒,楷模后进,以昭尊重。”[2]442《文瑞书院重订条规》规定:“今议定由经管绅士确访品学兼优可为师法者,呈明州署,聘为山长,居住院中,朝夕督课。”[2]69涂宗瀛的《龙门书院章程六则》规定:“书院山长必由道署及董事博采众议,礼聘品学兼优、体用咸备、经师人师足为士林矜式者为之。”[2]117《聚星书院条规》规定:“山长必品学端优,堪为士林矩矱。”[2]107

与学术水平相比,书院更重视山长的德行,岳麓书院的首任山长周式,就因为“学行兼善,尤以行义著称”,而受到宋真宗皇帝召见。到绍兴年间,大学者胡宏“力辞召命,自请为岳麓书院山长”之后,“山长之名,人以为非实行粹学者莫宜居。”[3]高璜《白鹿洞书院经久规模议》明确规定“主洞”,“合无礼聘海内名儒,崇正学,黜异端,道高德厚,明体达用者主”,如果没有“则不妨暂缺”[4]123,对“洞主”的选择是宁缺毋滥。黄懋和《诗山书院课规十则》指出:“从来圣贤教人,固以德行为先,文学次之。”[2]600

(二)重视师生面对面交流。古人求学多注重与名师面对面的交流。黄榦回忆他师从朱熹的情景时说:“榦丙申之春,师门始登,诲语谆谆,情犹父兄。春山朝荣,秋堂夜清。或执经于坐隅,或散策于林垌。或谈笑而舂容,或切至而叮咛。”[5]清代刘熙载主持上海龙门书院期间,常与诸生讲习,终日不倦。每五日必一一问其所读何书,所学何事,黜华崇实,祛惑存真,并经常在午夜巡视诸生寝室[6]。

教师是学生思想的引路人,教师的耳提面命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何子祥《昆阳社学规条》指出:“初学为养蒙之始,趋向一偏,终身为累。不但每日口授一二章便可了事,大而纲常名教,小而揖拜周旋,须时时提名,俾脚踏实地,心至天真,则大本立矣。”[2]360杨应琚的《三川书院学约记》指出:“子弟负笈从游,学业固资教诲,即饮食语言皆为诸生之观,法令之朝夕薰染,渐归纯正。”[7]272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耳濡目染,深受影响。

对于教师不能尽心教书,学生不能主动求学的陋习,在历代的书院学规里面都有披露。如蒋士铨《杭州崇文书院训士七则》,批判了当时“先生多因贫而馆,聊且相安,生徒什佰或见或不见,不能识认,除课卷评点之外,一无训勉。师既无道学相关之心,弟各负揣摩自熟之见”[2]309的现象。认为书院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地方,“今日通儒即异日名宦”,所以师生之间应该“性情则脉脉相通,德业则孳孳相长,藏修游息,砥砺观摩”,除了教授学业之外,教师应该从性情、品德上为学生树立榜样。蔡元培的《告嵊县剡山书院诸生书》对书院积习“评阅课卷,便尽院长之职”[2]406深恶痛绝。葛士达的《冠山书院藏书条规》指出读书必须师友讲解问难,始能通贯。汉儒往往不远千里,负笈大贤之门,数年不倦,故其所学咸能推而施之于事,而两汉人材亦独绝于古,今院中屋宇尚宽,而院长汾生太史又博古通今,循循善诱。如果学生能像汉儒一样各结友伴,每日赴院就读,遇有训诂句读卒难通解及疑义异同,即可随时咨问院长,逐日笔记,互相考证,较之古人千里从游劳逸悬殊,而获益非浅鲜[2]77。

师生互相答疑问难、相互激荡是学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方便给学生答疑解惑,很多书院学规要求教师住在书院。涂宗瀛的《龙门书院章程六则》规定:“主讲尤必请住院中,与诸生旦夕讲论,日课、日记,均获面命,庶几授受有源。若但遥课所业,则诸生观感无由,渐致荒怠,甚非创立书院之本心也。”[2]117王维泰的《上海王氏育材书塾章程》规定:“师长应聘来塾,类皆情投意洽,同具造就人材之真意,务宜照章督课,常川住院。倘有要事解馆,不论时日久暂,必须请人代理。”[2]154何子祥的《昆阳社学规条》指出:“先生须先议定,晓夜在馆,不得早来晚归,致学规不谨。如在乡下,年节回家,递帖声明。”[2]360哪怕对山长、院长也有着同样的要求。邓炬的《华阳书院章程》规定:“院长必请到馆,诸生得以亲炙,面命耳提,乃有裨益。”[4]62《敦善书院条规》规定:“院长聘请,其体尤尊,必须望重一时,方足以资楷模,更须住居院内,朝夕指授。”[2]214《聚星书院条规》规定:“山长有训课之责……考课不可间辍,文卷细加批改,随时讲贯,俾学者奉为圭臬,庶不至有名无实。”[2]107

因此,古代但凡有名望的书院,都是名师汇聚之地,同时也是学术盛宴之地。被南宋学者吕祖谦誉为四大书院的应天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更是如此。如白鹿洞书院,朱熹重修白鹿洞书院之后,制定了《白鹿洞规》,白鹿洞的讲学之风逐渐兴盛,李燔、胡泳、张洽等人都曾在这里讲学。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学留下讲义《白鹿洞书堂策问》。与朱熹同一时期,最有名的讲学莫过于陆九渊讲《论语》,为此还留下了扬名四海的《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明代,胡居仁、湛若水、王畿、章潢等学者先后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正德十五年(1520),明代著名的思想家王阳明率领弟子相聚白鹿洞,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会讲,针对朱熹的《白鹿洞规》发动了猛烈的批判,讲学之后形成了《洞规说》。这次讲学,确立了心学在书院的地位,此后,心学大家湛若水、王畿等先后到白鹿洞书院讲学,听者云集。

二、古代书院学规中生徒管理特点

(一)重视诸生间相互切磋,共同进步。朋友是五伦之一,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诚如杨绳武《钟山书院规约》所说的:“书院中不可谓独学无友矣。”[2]192同学朋友之间必须“推诚致敬,然后可收砥砺之益”[2]158,朋友之间应该虚心求教,相互学习,相互切磋,共同进步。正如鳌峰书院《大中丞觉罗满公保学约》中所说的:“今院中所聚诸友,其学问高出流辈者,固当谘商请益,即在比肩者,人各有所长,何妨彼此相济,以开集思广益之路。”[2]532不应该“忌嫉同学,党同伐异,以及嬉荒惰废”[7]199。

因为朋友很重要,所以很多书院学规规定“慎交友”。如王文清的《岳麓书院学规》规定:“损友必须拒绝,不可闲谈废时。”[7]174刘良璧的《海东书院学规》规定:“读书之士敬业乐群,原以讲究诗书、切磋有益。故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若少年聚会,不以道义相规,而以媟亵相从,德何以进,业何以修?稂莠害嘉禾,不可不察。”[7]98

(二)重视以友辅仁,朋辈帮扶。友以辅仁,在很多书院学规中规定朋友应当劝善规过。如清初耿介主持嵩阳书院时,就制定了《辅仁会约》。查铎的《水西会条》有云:“故凡朋友合并,当虚心谦己以相下相求。见人之善,若己有之;见人之不善,若己犯之。相规以过而必相感以诚,相劝以义而必相触以几。在言者固当忠告善道,在听者惟恐不直不尽。苟议论未合,不妨从容开导,无执己见以好胜,无驰浮词以逐非,无面斥人过以为直,无过誉人善以长谀。一念真诚,真有出于言语形迹之外者,则彼此受益而会可久矣。”[2]495章潢的《为学次第》有云:“学以会友辅仁为主意:大家平气以相资,虚心以相受,稍有胜心惰气,言行过差,即密相救正。虽退居各斋,固不可以冥冥惰行,亦须爱众亲仁,恳恳恻恻,忘人忘我,直欲同归于善,使天地生生之德有诸己,庶几践形惟肖,善与人同,无负今日共学之谊。”[7]116鳌峰书院的《大中丞觉罗满公保学约》亦有云:“今院中同学,皆嘤鸣之侣也,必期善相赏,过相规,雌黄不作,毁誉尽忘,长者无失其为长也,幼者毋失其为幼也。”[2]532

有些书院还实行学生自治,选举优秀生徒,辅助教师管理学生,实现朋辈帮扶。《文瑞书院重订条规》规定:“山长于诸徒中,择直谅多闻者一人以为斋长,相与劝善规过,析疑辨难,佐山长所不逮。”[2]69王维泰的《上海王氏育材书塾章程》规定:“师友之助,并行不悖,今选诸生中品学兼美者,先推为正副斋长,务须随时随地,开诚布公,约束同学,庶交尽爱敬之道。”[2]154

在高要求的书院学规约束下,书院培养了一大批有用之才。北宋时期,范仲淹、程颢、程颐、司马光等人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程颢还亲自为嵩阳书院制定学规。因为有雄厚的师资,四方负笈求学者纷至沓来,受业生徒达数百人之多,其中不乏能人贤才,著名学生有张载、范纯仁、杨时、邵伯温、尹焯、崔鸥、吕大临等百余人。

三、古代书院学规对当代高校书院制探索的启示

当前国内高校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多半仅限于教学时空,除此之外,学生和老师很少有交流和互动。学生间的交流基本也局限于寝室、班级,而传统书院充满教化意义的生活空间现已成为生活的物理空间。为改变这样的现状,从2005年复旦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率先成立书院至今,国内先后有几十所大学尝试和探索了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古代书院学规作为书院精神的集中体现,为我国高校管理者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书院精神诸多优点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立德树人,发挥书院院长和导师的精神引领作用。传统书院的教育活动是与生活相融合的,二者无法截然分开,所以德育是古代书院的重要命题。大多数书院都将“德业”与“举业”统一起来,但是“举业”只是手段,“德业”才是目的,“以德育人”是古代书院一贯的教育理念。无独有偶,2016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强调教师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教师是实现立德树人的主体,至关重要。

首先要选拔好书院院长。书院院长应是书院的核心人物,一个好的院长对书院来说至关重要。在书院制建设过程中,应选拔学术水平和道德修养较高,在学生中有一定影响力并深受学生喜爱,同时热心学生工作的教师担任书院院长。然后要发挥好院长的精神引领作用,中国古代许多著名书院的主持人如朱熹、吕祖谦、王阳明、陆九渊等都是当时的大家,他们在书院中扮演着精神领袖的角色。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广大教师要做“四个引路人”: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作为书院院长更应该带头做好这个“引路人”。

其次是建设好书院师资队伍。要建立机制,鼓励教师下书院,走到学生中间去,实现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这不仅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要求,是促进师生关系的实际需求,也是古代书院学规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毛泽东在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中将书院与学校作比较,归纳了书院的三大优点,第一点便是师生的感情甚笃[8]。高校可以通过书院讲堂、一对一联系制度、团队导师制等尽可能地促进师生面对面交流。师生通过切磋学问,增进感情,达到精神相契,感情相融。老师在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及时发现每个学生的特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根据学生实际需求给予及时指导;学生可在耳濡目染中感受老师的学术魅力、品格与风范,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与道德素养。诚如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所言:“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9]

(二)以友辅仁,通过朋辈帮扶、学生自治实现共同进步。古人之所以将朋友列之五伦,是因为朋友可以辅仁,因此古代书院学规对学生的要求是“劝善规过”。这也是当下高校推进书院制建设构建和谐同学关系的重要目的。

朋辈帮扶是学生自治的一个具体体现,是劝善规过的主要手段。古代书院学规要求同学之间虚心求教,不可嬉戏玩闹荒废学业,生活在当下的大学生诱惑较之古人要多很多:网络游戏、电视剧、睡懒觉……学生的斗志很容易被这眼花缭乱的诱惑所击垮,从而荒废学业,出现学业预警、心理危机、就业困难、社会责任感缺失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诱惑产生的温床正是学生宿舍。书院制下的学生宿舍不应该只是满足学生生活,也是学生交流学业、交流情感的地方。书院是学生交流最多的地方,书院里面的朋辈帮扶尤其重要。以寝室为单位,室友往往是大学期间最亲密的人,彼此之间朝夕相处影响最大。当出现思想懈怠之时,室友能否及时给予监督、提醒、帮助很关键。通过朋辈帮扶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集体意识、团队意识。

朋辈帮扶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发地帮助身边人,形成互帮互助,人人友爱的局面。另一种形式是通过建立朋辈帮扶制度,充分发挥党员、学生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一对一结对帮扶,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使得全体学生积极向上、共同进步。

经过10余年的探索,我国现代大学书院在增强师生互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清华大学于2013年建设“苏世民书院”,采用开放式教学、师生互动交流、跨学科素质培养、生活服务配套于一体的教学模式。香港中文大学的善衡、敬文等学生人数在300人左右的小规模书院,师生共同生活,定期举行师生共膳活动,培育良好的师生关系。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目前试点高校受招生规模扩大、财力、人力等方面的限制,传统书院制的诸多优点难以得到充分发扬。主要难点是师资数量质量局限,且难以像古代书院教师那样全身心融入书院学生中间。只有配备教育力量雄厚的人、财、物资源,才能真正做好师生的日常互动,因此当下我国高校书院制改革在构建密切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方面仍任重道远。

诚如胡建伟《文石书院学约》所言:传道解惑,莫过于师;劝善规过,必资于友。是师友者,乃人生德业之所藉以成就者也[7]102。从古至今,师、友关系一直是学校要努力构建的和谐关系,当代高校在推行书院制建设过程中大可以吸收古代书院学规之精神,创造性地为我所用,以促进我国高校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山长白鹿洞书院
朵云书院黄岩店
河南率先推行“一网两长”制
鹿拓雾来白鹿洞书院文化APP交互设计
江南书院
渌江书院制度探究
无题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平江县率先在湖南省全面推行“山长制”
从兴盛走向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