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师生共读中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

2019-01-20天津市逸阳梅江湾国际学校

天津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书目亲子师生

■天津市逸阳梅江湾国际学校 杜 卉

阅读是学习型社会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决定了其学习能力的高低。在小学阶段培育、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为其终身学习奠基。为了解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天津市逸阳梅江湾国际学校曾面向全体学生进行了“语文课外阅读现状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课外阅读存在四大问题:一是阅读积极性不高,二是阅读时间不足,三是适合阅读的书籍匮乏,四是学生之间缺乏阅读交流的机会。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们积极探索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改革和创新,总结提炼出师生共读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学习方式,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师生共读,是指由教师组织并引导学生在同读一本书的阅读实践活动中,获得独特的阅读感受和情感体验,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它是一种综合性学习形式,也是学校在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创造的落实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的实践形式。师生共读紧贴学生实际,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它开发了阅读资源,拓展了阅读时空,将教师课内的阅读指导与学生课外的阅读实践相结合,既丰富了课内学习,又引领了课外学习,有效提升了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区别于组织单次读书活动,师生共读根据学生阅读的实际状况,既有顶层设计的预案,又有系统推进的措施,能够精心落实综合性学习要求,是覆盖全体学生的普及性阅读机制。

我们在师生共读的推广实践中总结教训、吸取经验,提出以下实施策略供大家参考。

一、强化教师引领功能,提高师生阅读认知

师生共读需要正确认识、处理教师和学生在阅读中的角色。因具有“闻道在先”等优势,教师在共读活动中应在前期策划、过程指导、后期升华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这种引领作用的实质是,教师运用各种方式持续地激活、维持和提升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使他们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

1.引导教师树立“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理念。

组织教师深入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强化教师是语文课程建设者的意识。《课标》中提到,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语文课程应该“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

学习中,不少教师表示要树立“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理念,将《课标》要求落实到教书育人的实际行动中,而通过开展师生共读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则是“逸阳人”创造性贯彻落实《课标》要求的实际行动。

2.教师应率身垂范引导学生爱上阅读。

我们在总结师生共读经验时发现:爱上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经历“感染—陶冶—热爱”三个阶段后,阅读习惯才得以养成。

书香浓郁的文化环境,能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捧起书本;教师的言传身教,能鼓励学生主动遨游于书籍的海洋,成为货真价实的小书迷。教师在尊重习惯养成规律的基础上,始终坚持组织师生共读活动,注重率身垂范、言传身教,注重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将一颗颗“阅读的种子”埋在学生心田。

3.鼓励教师发挥阅读引路人的作用。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能够培育思想、陶冶情操,其实质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如师生共读《爱的教育》一书时,教师可先深入阅读以了解该书的主要内容、写作主旨,再据此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书、思考,在阅读中形成个人理解;最后,教师组织大家讨论问题、分享感悟,在思想碰撞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升阅读能力。

二、合理规划阅读时间,拓展师生阅读途径

针对小学生阅读时间不足、阅读方式单一等问题,我们按照学期工作计划设计若干教育主题,根据不同主题在不同时间段组织师生共读一本书、亲子同读一本书等活动。围绕一个主题阅读同一本书,既为主题教育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也便于师生间、生生间、亲子间沟通交流,鼓励教师、家长和学生中的“善读者”发挥引领作用,进而提高广大学生的阅读能力。主题式阅读活动能合理规划师生共读时间,将碎片化的阅读时间整合起来。

1.碎片时间“整合化”。

通过多种途径把学生在校的碎片时间整合起来,为学生规划不同形式的阅读时间。如,学校每周三专设语文素拓课用来开展师生共读,活动中,学生轮流交流读书进度和读书感想,教师从旁进行指导;每周五专设阅读素拓课,请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为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利用周三、周五的晨读时间,组织形式多样的拓展阅读,分享推荐书目中的精彩片段。此外,教师还会利用课前两分钟、午休前后、放学前等碎片时间,组织学生分享成语故事、神话传说,最大限度地利用碎片时间。

2.共读活动“专业化”。

学校每学期末都会邀请相关专家举办读书讲座,指导师生如何合理安排假期阅读时间、严格落实假期阅读计划,通过专业指导提升共读活动的有效性。

3.共读活动“亲子化”。

落实“三结合”教育理念,实现共读活动“亲子化”。除了师生共读,学校还注重推进亲子同读,将亲子同读作为师生共读的有益补充。放学后,学生会与家长展开亲子同读及交流,从而全面营造读书氛围。

三、合理筛选推荐书目,适应师生多样发展

阅读是个性化的,应尊重不同学生的兴趣及喜好,所以,师生共读、亲子同读并不排斥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共读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沟通、交流,把所有学生吸引到读书活动中来,激活每一个学生的读书欲、求知欲;个性化阅读则是依据个体兴趣,由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书籍进行阅读,这是巩固阅读习惯、培养阅读兴趣的有效方式。

1.深入调查了解学生阅读兴趣。

在全校范围内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出不同学段学生感兴趣的书目及数量。结合问卷调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阅读兴趣,制订师生共读计划,确定阅读的具体内容。

2.精准开展阅读指导。

我们以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为依据,积极向学生推荐多样化、可选择的书目。书目筛选的原则为:以儿童为本,兴趣为先;正面积极,直观明智,具有阅读价值;立足课本,善用教材资源选书。目前,学校为学生制定了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

四、搭建交流互动平台,相互鉴赏乐享过程

教育实践证明,小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群体性阅读环境的感染和熏陶。生生共读、师生共读、亲子同读的实质都是为了给学生创设不同层次、不同样式的展示交流平台,促使学生在与他人的思维碰撞过程中,看到自己进步的足迹,乐享成长的喜悦,增强阅读的信念。

1.展示创新作业,搭建多角度展示平台。

创新作业是师生共读最直接的展示平台。学校每月都会以年级、班级为单位,评选出学生最喜欢的“阅读作业”并公开展示。展示成果形式多样,包括读后感、手抄报、手绘本、读书日志等。

2.举办校园读书节,呈现多形式共读成果。

校园读书节是学校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师生通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交流心得,分享收获。其中,最受欢迎的是由师生共同排演的课本剧。排练课本剧时,师生一起研究人物塑造、推敲情节台词,自由地表达对剧本的理解和体会,是鼓励学生爱上阅读的创新途径。另外,还有与读书相关的小品、快板、音乐剧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让师生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之乐。

3.组织“读书比赛”,提升学生阅读素养。

在班级中开展小组读书漂流活动,学生将自己喜欢的书籍推荐给同学和教师;每月召开一次阅读推荐会,学生将“漂流”到自己手里的好书介绍给大家;推荐会结束后,将学生推荐的内容总结整理为班级阅读周报,再分享给全年级学生。这种层层推进的读书活动,让师生通过交流分享爱上阅读,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另外,学校还会定期开展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相关比赛,如书签制作大赛、成语接龙大赛等。

4.运用信息技术开拓阅读交流空间。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推出了微信公众号并将其作为网络平台,定期将师生共读的优秀成果分享给大家,进一步激发了师生的阅读热情。

经过多年活动实践,师生共读机制在反复摸索中逐渐形成并完善,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写作水平随之进步,成为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与此同时,该活动得到了家长的广泛支持,由校内扩展至校外,由师生共读延伸至亲子同读,成为探索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书目亲子师生
推荐书目《初春之城》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本刊邮购书目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全国新书目》2009年1月荐书榜
中央文献出版社等提供869种可供书目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