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策略

2019-01-19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身体素质体育课

张 永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铜罗中学,江苏苏州 215237)

优秀健美的体魄,坚毅耐久的精神,是体育运动的重要追求。毫无疑问,体育在人的一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培养强健外表,强身健体,维护健康的保证,也是培养习惯、锤炼内心的重要举措,可以说,要做个健康的人,就避不开体育运动。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说:“体育者,人类自其养生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又言之:“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青少年尤其是初中生处于身体发育的初步阶段,许多初中生此时感受到了身体的脉动,骨骼骨化,开始长身高。这一时期,进行相应的体育练习,事半功倍,能够有效促进新陈代谢、身体发育。青少年时期还是最容易塑型或者改变原有肥胖体征的最容易时期。但是在实践中,体育运动的推行却并不顺利,虽然国家高度重视,并在2008年设立全民健身日,但重“文”轻“理”的不良态势短期内很难一步扭转。这有历史因素,也有文化因素。再回到初中体育课堂上,社会的这种消极的体育运动观也间接影响着校园内,造成了初中体育教学的尴尬局面。

1. 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基本问题

笔者的多年体育教学,深切地感受到初中生、家校双方的体育观,体育课堂实际操作,体育的实际操作还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导致初中体育教学的尴尬局面,使得学生在提升身体素质的愿景上还存在着大量阻碍。

1.1 对健康概念的误解

健康的概念是人的身体、精神、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在物理形态上表现为生理代谢功能正常,身体脏器、关节正常,有良好的抵抗力。在心理上表现为无心理疾病,社会适应能力强。但是很多父母、老师、包括学生自己对健康理解有误,认为健康就是不生病。但正如世界卫生组织云: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很多人对健康的概念理解的偏差,导致了在健康运转上的消极态度。认识决定行动,常来久往,没有在体育运动中投入许多,也许身体此时并未感受到威胁,但已经慢慢的处于亚健康或者不健康的潜伏期了。总结下来就是,无疾病并不等于健康,人应该摒弃自己的主观认识,觉得健康不等于就是健康。

1.2 体育课地位的尴尬

初中生是义务教育阶段学业最繁重的时刻,在初中学业结束后要面临着升学考验。这就迫使学校、老师、家长包括学生自己都把身心投入于学习之中,无暇顾及身体锻炼,认为以后锻炼也不迟。教育部门虽然规定了体育课为初中课程的组成部分,但重要程度如何。这从各地的中考内容可以看出。基本上各地都仅仅把体育考试仅仅列为选修考试,考试走过场化,这就造成了因果混乱。虽然说体育运动的精神是自愿的,不用受到约束限制。但是教育部门规定了初中应有体育课,但是在课程考核上却近无。转而使得体育课的地位变得飘渺虚无。许多学校对体育课并不热衷,认为升学才是第一要务,许多体育课看似列在课表上,但是实际上上的却是数学课、英语课之类的核心课程。

1.3 对锻炼方法的错误认识

理论上每个学校都会配发一本体育类专业教材,用以体育锻炼的辅助学习,促进体育锻炼的动作规范。但是这本指导教材的实际效果是要打折扣的。第一,书中的动作展示为平面,不如立体来的直观,导致学生看不懂。第二,体育老师很少实际按照这本书进行教学,导致书的地位可有可无。第三,随书并未配发随套的DVD光盘,不利于课外自主学习。使得学生的许多动作不规范,锻炼方法并未掌握要领。在体育锻炼中南辕北辙,走了不少弯路,吃了不少苦头。久而久之,就对体育课束之高阁,敬而远之。

2. 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策略

2.1 强化体育课堂在初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促进体育教学“三位一体”化培养。所谓三位一体,就是凸显体育课堂重要作用,强化忍耐力、身体力量、身体素质三个培养,从制度、适度、构度三个维度逐层开展,促进学生体育综合素质的提高,总结下来,就是完善体育课堂制度,对学生的训练进行督促;确保训练的适度,防止体育意外的发生;训练过程的构度,做到有的放矢,循序渐进的差异化培养目标。具体实现路径如下:

2.1.1 对学生忍耐力的培养

耐力是体育最重要的核心素养。不仅仅体现在体育上的高强度运动中,还表现为心智的成熟,遇到困难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坚韧。在体育运动中由于学生体质本身不太高,遇到高强度训练往往不能承受。这时需要教师能够对教学目标进行分解,进行分层训练,如改长跑和阶梯跑。注意每一个学生的身体实际素质,进行差异化培养。不能把体质提升当作一日之功,拔苗助长,要细水长流,通过持续性的改善学生的身体平衡度、灵敏抗压性,来提升学生的体能。

2.1.2 对学生身体力量的培养

学生体内潜能无限,体育课堂就是发掘学生身体力量的钥匙。身体力量主要集中在学生的肩部、臂膀、腿部,需要对这三个部分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如仰卧起坐、曲臂悬垂、跳跃、跳深等运动。但是此类运动强度过大,往往容易伤筋动骨,所以在此类训练开展时,首先要注意演示动作规范;其次注重运动的适量,合理运动,防止过量所致肌肉劳损。其次,训练方式都是可选择的,并不是锻炼臂膀一定要曲臂悬垂,跳绳经研究表明完全也可以通过低强度高密度的方式完成相同效果。教师需要在此环节中强调规范,保证学生的安全。

2.1.3 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

身体素质是一个综合的要素。良好的身体素质也是我们体育教学的最终愿景。真正优秀的学生不仅表现在成绩的优秀,还表现在身体素质的优秀。身体素质的优秀使得做事充满活力,效率高涨,内心素质的优秀使得学生抗压能力强,未来遇到挫折内心强大从容应对。这就需要家校能够认识到体育锻炼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对学生及时引导,鼓励学习之余走出去,在平时有规律的固定运动,认真开展好体育课程,展开各种文体比赛和素质拓展活动。

2.2 促进体育教学多样化,加强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传统的体育课堂模式如下:学生到齐、报数点到、操场跑步、做操、学习本节课体育技巧,课程结束。我们看出在这种课堂背景下,学习还是处于被动式学习过程,一切都被安排,等于是把教学课堂从教室转移到了操场。场景看似扩大了一些,但是学生的主动性并没有得到显著提升。造成这种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由于体育课风险大,学生基数多,自由活动之类学生乱跑或者运动不规范的容易出风险,并且难以控制,为了防止给自己给学校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老师们选择了这种教学方式;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不好,体育老师、体育器材缺失使得其他类型的体育活动难以正常开展。所以体育教学更应该着重于教学体例的多样,丰富课堂内涵,培养学生兴趣。

2.2.1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体育课教学模式,打造一批丰富的课堂教学内容。如我校为例,我们学校模仿大学体育课堂,把体育课划分成了若干个适合中学生的体育选修课。让学生基于自己的意愿、基于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课程。前两节课还是大班集体课,主要传授通识经验和动作规范要领,后面的课程就是随自己所选择的课程进行活动开展,把选择的自由性还给学生,实现教学效果的改善。

2.2.2 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注重教学策略的运用

教师的作用主要应在通识课中发挥,起到引领学生进行动作规范,督促学生完成实战训练。其他的具体操作还是应让学生自主完成。学生在自主的体育运动中享受到了运动的乐趣,感受到了青春的活力与体质提升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喜悦。对体育的热情也就随之增长。在教学中,教师也同时注重教学策略的运用,如开展情境教学,把接力训练搞成体育比赛;开展趣味性体育游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开展体育运动,同时缓解高强度运动带来的疲惫。

3. 结语

学生的身体素质对未来的学习成长都有重要的作用。这更需要我们对其予以重视。特别是发挥体育课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提高认识,把体育课真正的融入初中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体育热情;丰富教学内容,把自主权给学生;制定教学制度,督促学生加强体育锻炼,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成为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身体素质体育课
锻炼
体育课
身体素质对篮球技战术发挥的影响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足球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与足球技能学习成效的相关性研究
呆呆和朵朵(13)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西点军校体育运动的开展及启示
一堂遗憾的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