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热潮下的冷思考

2019-01-19郜邦国沈克印

体育科学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小镇特色

郜邦国,沈克印

(1.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湖北 武汉 430079;2.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3.武汉体育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2016年,住建部、财政部、发改委联合发文《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培育1 000个左右各具特色的特色小镇的目标[1]。这一通知开启了我国特色小镇的建设热潮,各地政府将特色小镇的申请、规划、创建等工作提上日程,并纷纷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其发展。2017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指出,2020年全国将扶持建设一批体育特征鲜明、文化气息浓厚、产业集聚融合、生态环境良好、惠及人民健康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2]。但体育特色小镇快速发展的背后,却出现了“圈地运动”、借机融资等不良现象,并且由于缺乏实事求是、量体裁衣的科学规划,部分特色小镇“匆匆上马”,完全背离了最初创建体育特色小镇的宗旨与目标。因此,我们必须对当今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热潮进行思考,确定体育特色小镇正确的发展方向,以推动体育特色小镇健康可持续发展。

1 体育特色小镇的现实意义

体育特色小镇就是以体育产业为主导特色产业并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平台,没有旅游、产业、文化、社区等基本功能的宜业、宜居、宜游的区域空间。体育特色小镇在政策支持、社会资本涌入、新兴科技的推动下快速发展,在我国特色小镇领域中脱颖而出。例如体育赛事型的“防城港滨海体育小镇”、体育培训型的“御河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休闲娱乐型的“何家沟体育运动特色小镇”、健身康养型的“天堂寨传统运动养生小镇”以及民俗文化型的“歌娅思谷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等。

多类型的体育特色小镇得到快速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第一,有利于加快推动全民健身战略的实施。体育特色小镇拥有融合体育、健康、休闲、旅游等产业的优势,不仅能激发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而且可以借助“宜居”“宜游”的良好生态环境使人们达到“健心”的目的,摆脱亚健康的生活状态。第二,有利于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体育特色小镇是我国体育产业实施供给侧改革的一种全新尝试,是推动体育产业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应通过建设体育特色小镇,打造以体育产业为主导的横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和纵向产业链,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规模效应,以优化体育产业供给结构“不平衡”的现状并改善供给要素的“不充分”等问题,提高体育产业供给质量。第三,有利于促进体育精准扶贫的实施。体育精准扶贫模式是对精准扶贫模式的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最新成果[3]。建设体育特色小镇作为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新途径,是我国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地方可通过举办体育赛事、节日主题活动、休闲旅游等方式,借助“体育+”的杠杆作用,撬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活力,形成由以往“输血”的扶贫模式向新时代的“造血”扶贫的模式转变。同时,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是产业集聚和消费集聚的综合体,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疏解城市功能的重任,为资源枯竭型城镇提供了转型的机会[4]。

2 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热潮

2.1 顶层设计逐步完善,政策提供“便利东风”

公共政策是政府为回应公众对政策的需求而做出的具有目标导向作用的决策,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公共政策行政,这对公众有较大影响[5]。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愿景的日益强烈,国家于2016年开始高度重视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使其顶层设计趋于完善,这些政策起到了良好的引领、规范和监管的作用。明确的、积极的政策为特色小镇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便利东风”。2016年三部委联合颁布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对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有里程碑意义。《关于实施“千企千镇工程”推进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通知》提出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创建模式,要求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促进镇企融合发展、共同成长。在这些激励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各地特色小镇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增长,基金小镇、文化小镇、旅游小镇以及体育特色小镇纷纷出现。

2017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不仅对“运动健康特色小镇”进行了界定,而且对申报和推荐的特色小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通知要求各部门对纳入试点培育小镇的经费、体育设施、赛事资源、相关政策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助力体育特色小镇的培育与发展。

2.2 培育对象基本确立,投资建设“争奇斗艳”

国家体育总局于2017年5月公布了第一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培育名单,确立了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96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和体育特色小镇培育对象。从各省市入选的城镇数量来看,北京市、河北省、湖北省入选的城镇数量最多。从申报主题来看,以“运动休闲”为主题的小镇达63个,占总数的65.63 %。从地理位置分布情况来看,大部分小镇集中于华北、华东、华南与西南等经济条件较为优越的地区,同时兼顾着东北及西北地区,这体现了国家鼓励发达地区先行先试,发挥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以推动经济落后地区扶贫脱贫的策略。

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总产出稳定增长,2016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9万亿,为我国体育市场的培育和稳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在此市场环境下,社会资本大量积累,投资热情有增无减。各地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与政策的大力支持,为小镇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保障。例如,宝鸡市金台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合作共赢”的市场化运作方式,运用公私合营的“PPP模式”,致力于引进具有突出产业、金融资源优势的企业与政府合作,使总投资达320亿,以实现“产业高度聚集、城镇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建设目标。而重庆国际华园总投资100亿元,总规划占地面积约2 500亩,采取“体育+”的运营模式,以体育为核心,融合旅游、赛事、时尚等功能,打造具有独特体育文化内涵的目的地中心,全方位满足消费者购物、娱乐、运动、休闲等多种需求,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一个休闲、奢华的消费体验。

2.3 运营模式因地制宜,小镇发展“各显神通”

体育产业的政策成效显著,体育产业也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时期,以体育产业为载体的特色小镇日益受到重视。全省各个地区也顺势而为,依托优质自然资源,结合自身体育发展状况,积极创建体育特色小镇[6]。2017年,浙江省公布的第四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足以证明浙江特色小镇的发展已经走在了我国特色小镇发展的前列,其独特的运营模式成为全国各地学习的典范。但目前我国地域、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运营模式多种多样,具体如何选择还需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平台化运营模式。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以运动休闲为主题,集运动健身、时尚休闲、养生康复、文化宜居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空间区域和体育产业发展平台[7]。所谓平台就是运营者为产业投资者和消费者提供软硬件相结合的场所或环境,它本身不生产产品,但能促进合作与交易的实现[8]。因此,建设体育特色小镇要充分挖掘当地体育资源,搭建体育平台,促进体育消费,推动小镇体育产业的发展。湖北省京山县是全国唯一一个被中国网球协会授予“中国网球特色城市”荣誉称号的城市,是96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之一,总投资约80亿元。京山县网球小镇打造了以网球运动为主要特色的网球赛事、培训平台,建设了网球赛事中心、多功能综合馆、户外网球体育场,并且具有完善的商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基础设施,能开展网球运动知识普及活动、专业化网球培训和承接国内外优秀的网球赛事。

体育旅游运营模式。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产品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的产业动态发展过程[9]。体育旅游是以体育为内容,以旅游为形式的休闲游玩活动[10],是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交叉融合而生的新兴业态。体育特色小镇实施体育旅游运营模式,力求实现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双赢”。河池市南丹县歌娅思谷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中国少数民族白裤瑶主要聚居地。该小镇借助当地特有的少数民族人文环境,借助其“国家4A级景区”“广西民族风情旅游示范点”的优势,大力发展民族体育项目,开展踩高跷、背篓球、打腰鼓、打磨秋等民俗特色活动,将“专业式”体育和“观光式”旅游转变为“平民式”体育和“体验式”旅游;以“全域旅游”为中心,以“多产融合、多规合一”为定位,打造了“体育+旅游+农业+文化+扶贫+就业”的综合多产业发展模式,彰显了歌娅思谷动休闲特色小镇的民俗文化体育特色。

体育扶贫运营模式。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11]。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要与脱贫攻坚任务密切联合,以体育产业发展带动地方经济、文化等全面发展,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南宁市马山县古零镇攀岩特色体育小镇,是中国首个以攀岩为主要特色的体育小镇,也是在精准扶贫背景下体育扶贫的创新试点[12]。2018年,中国-东盟山地户外体育旅游大会启动仪式·攀岩大师赛曾在马山县举行。马山攀岩小镇率先在全国开启了“体育+旅游+扶贫”的模式。马山的体育扶贫模式不仅给当地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还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并且通过举办各种体育赛事,有效提高了小镇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打破了马山县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桎梏,形成了“体育+旅游+扶贫”的品牌效应,成为马山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动力。

3 体育特色小镇的现实问题

3.1 房地产化:管理体制机制缺失

特色小镇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的新热点,也将是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的新契机。当前,体育特色小镇正处于调整模式的关键时期,提高监管、考核力度和确立完善的管理体制是确保体育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相关政策颁布后,华侨城、碧桂园、绿地等房地产公司纷纷开始建设发展特色小镇,并披露了近期的相关计划。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开发周期较长且涉及资金较大,房地产的进入不仅有利于满足开发小镇土地的多元需求,而且有利于完善小镇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然而,由于管理体制的缺失,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却存在着以开发建设特色小镇的名义,进行土地买卖、圈地建房,来挖掘体育小镇房地产红利的问题。一方面,房地产企业进入特色小镇的门槛较低,且不需经历“招拍挂”等步骤,极大地降低了房地产的拿地成本,特色小镇成为部分企业圈地的工具,违背了特色小镇建设的初心;另一方面,政府大包大揽,企图通过申报特色小镇而获得政策红利的享受权,只管前期申报,而不顾后期管理,致使大量的房地产企业开发特色小镇,造成地价上涨、创业成本增加,政府及房地产商鼓吹体育小镇的休闲、运动、健康等概念,却无意创建体育特色产业。因此,国家必须加快建立管理体制机制,防止特色小镇房地产化,对小镇的培育、建设、发展进行严格管控,规范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

3.2 同质化:相互模仿复制

体育特色小镇的关键在于体育特色,其具有独一无二、不可规模化复制等特性。体育特色小镇是以体育产业为核心,以运动项目为载体,注重多产业融合发展且具有特定运动化、生活化、自然化、生态化特点的区域集群[13]。当前,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发展有“模仿复制、恶性竞争”的趋势,在国家政策、体育产业等因素的推动下,各地积极创建特色小镇,争夺先机,一哄而上,抢占市场份额,形成了“人有我有、人优我也优”的模仿复制局面,而小镇特色、产业特色却未得到重视。一方面,在第一批特色小镇名单中,旅游小镇的数量占到70 %;以“运动+旅游”模式的小镇占到近30 %。第二批名单中,旅游型和历史文化型小镇占到50 %[14]。显然旅游产业在我国特色小镇体系整体布局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其中具有显著特色的小镇只占少数,同质化现象严重。另一方面,随着足球改革进一步深化,我国足球产业取得快速发展,与足球项目相关的特色小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统计,目前国内在建或已经建成的足球特色小镇的数量总计达到32个。在96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中也有众多小镇涉及足球项目。足球小镇的兴起无疑对我国足球的复兴与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在相同的市场定位、雷同的运营模式、共同的发展环境中,存在恶性竞争、相互模仿复制的情况,这使原本特色鲜明、独一无二的足球小镇变得普遍化,竞争优势逐渐被削弱,难以达到“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效果。

3.3 盲目化:基本要素供给不足

在国家利好政策颁布、良好市场环境、体育产业发展等因素下,全国各地创建特色小镇的热潮不断高涨。例如,江苏省拟在3~5年内创建100个特色小镇,湖北省拟在3~5年内规划50个特色小镇,安徽省力争到2021年前培育出80个特色小镇。然而,部分地区为在短期内创建一定数量的小镇,匆匆上马,没有根据各地域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人文环境调整创新方式,急于求成,盲目建镇,不仅忽视了小镇的质量,而且使体育特色小镇的扶贫工程、惠民工程成为政府的政绩工程、“面子项目”。生搬硬造的各种伪小镇在建成后,由于规划不合理、土地资源短缺、融资困难、精英人才匮乏等基本要素供给不足的问题而沦为“空城”“睡城”。在电子竞技进入亚运会后,西部某地区为借助体育特色小镇政策的“便利东风”,搭乘电子产业的“顺风车”,投资约40亿元打造了中国电子竞技特色小镇。然而,由于该地属于贫困地区,经济水平低下,交通压力大,配套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也无游戏公司入驻,人才贮备不足使得该小镇发展受阻。浙江、江苏等地区的体育特色小镇取得高速发展,是因为当地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具备了相应的基本要素和体育产业基础,并且政府高度重视相关体育工作,对小镇进行了因地制宜的科学规划设计。某西部小镇和江浙小镇的案例说明如果过去有发展的基因,现在有发展的条件,未来有发展的巨大空间和潜力,这种小镇就值得发展[15]。

3.4 单一化:产业链不健全

体育特色小镇是以体育产业为核心的,集聚相关产业的综合发展平台,交通、旅游、文化、餐饮、健身、休闲等多种业态均可在其中发展。应重视体育产业在特色小镇发展中的核心引导作用,以体育产业为支撑,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建立属于自身的产业链。完善的、合理的产业链不仅能优化小镇产业结构,也能提高体育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吸引力。例如,以登山攀岩、徒步探险等户外运动为主的体育特色小镇,若不具备良好的交通运输业、餐饮业、住宿业,不能为顾客提供优质的、便利的服务,很难留住广大消费者,也不会产生“回头经济”。随着各产业的不断转型升级,产业融合快速发展,单一的产业链并不能作为体育特色小镇唯一的“制胜法宝”。在2022年冬奥会背景下,“三亿人上冰雪”的目标激发了我国冰雪运动的活力以及人们参与的热情,冰雪特色小镇、冰雪场地(馆)在广大的社会需求下应运而生。冰雪特色小镇做大、做强冰雪产业,主要以“冰雪运动+旅游”的模式进行运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然而,当小镇处于“贫雪”或无雪的状态下,该模式显然难以发挥“白色鸦片”的作用,无法四季经营是阻碍小镇长久发展的最大的桎梏,这说明单一的产业链并不能支撑小镇持续运营。

4 体育特色小镇的“冷思考”

4.1 完善监督管理体制,厘清小镇“角色”

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涉及政府、市场、企业等不同的“角色”,每个“角色”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监督与管理贯穿于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与发展的始终。因此,要完善监督管理体制,厘清小镇“角色”,明确各自的职责,以纠正特色小镇在发展热潮中的问题。体育特色小镇要遵循“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逻辑。政府要加强与体育职能部门的沟通协作,在体育小镇场地规划设计、制度供给、专业体育人才引进、周边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同时,在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政府要加强对房地产企业和特色小镇的监督。一方面,政府应对小镇在体育场馆、健身路径等土地开发进行合理规划设计,把控住宅地面积比例,避免小镇的“房地产化”倾向;另一方面,应实施宽进严定的治理方式,规范小镇的发展方向,对体育特色产业发展较差、不符合体育市场发展要求的小镇实施动态淘汰制度。政府还应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不仅要明确自身职责,摆脱“大包大揽”,运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发挥在资金要素、人才要素的优势,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要制定合理的准入门槛,对市场资本进入小镇的投资目的进行有效甄别,防止小镇成为不良企业“圈钱”的工具。

企业是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与发展的主体,应体现企业的主体角色。各级政府要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简政放权,充分解放市场活力,让企业真正成为体育特色小镇的主体角色[16]。优质企业拥有丰富的运营管理、规避风险的经验,以及丰厚的资金优势。在体育特色小镇运营发展中,政府应创新与企业的合作方式,激发企业投资的活力;同时与社会企业建立良好的利益共享机制、风险共担机制,引导更多的企业参与小镇的建设与发展。

4.2 挖掘地域禀赋资源,突出小镇“特色”

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新产物,体育特色小镇必须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进行准确的功能定位。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体育小镇要想生存发展,必须在“特色”上面下足功夫,也就是解决好特色小镇建设的自身特色问题[17],遵循“挖掘、发展、放大”的逻辑,深度挖掘地域禀赋资源,根据自身优势培育属于自己的“产业特色”和“文化特色”,规避“千镇一面”的同质化问题。2015年9月,国家统计局颁布的《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将体育产业分为11个大类、37个中类、52个小类。体育特色小镇要凸显体育产业特色,一方面,在产业选择中要根据当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资源优势、人口结构、地理区位等因素全方位考虑,因地制宜、量体裁衣、挖掘体育特色小镇的根植性,对体育产业进行精准定位,并以此集聚产业生产要素,推动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在产业的具体内容方面,要细分产业领域、引进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科学技术,制定差异化发展路径,提升产业发展潜力。

体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特色是突出小镇“特色”的重要软实力,是体育特色小镇的灵魂。国外众多体育特色小镇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将小镇丰富的文化保存至今。例如,英国温布尔顿网球小镇,至今仍然保持着特殊的草皮场地,成为全球著名的网球赛地之一。在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中,要加强对文化的了解、理解,立足于当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统节假日活动等资源,挖掘特色、活态传承,将其充分融入体育小镇的建设发展中。同时,发挥好当地体育文化资源的优势,利用好体育文化要素,做到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的需求相结合。对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而言,与传统体育文化融会贯通才能形成“特色”[18]。

4.3 创新要素供给方式,巩固小镇“底色”

体育特色小镇的“底色”,既是投入建设的基本要素,其中包括土地要素、资金要素和人才要素,同时也是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中必不可少的资源要素。土地要素是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主要载体。特色小镇的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因此,要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要创新供给方式,做优增量,盘活存量。一方面,破除土地要素供给的体制限制,建立相关部门联动机制,科学合理规划,差异化布局,适度放宽用地限制。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既是特色小镇建设的关键,也为特色小镇的长期运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19]。另一方面,引入市场竞争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体育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有利于土地的多层级开发,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充裕的资金是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培育与发展体育特色小镇的重要动力。体育特色小镇在资金方面如果仅依靠政府单方的支持,会使政府原本的财政压力进一步加大,政府所承担的风险也会增大。因此,要创新资金供给方式,通过政府与社会合作的“PPP模式”、银行借贷、租赁融资等债权融资方式引进社会资本,建立营利与风险共担机制,这既可以扩大社会资本的投资领域,又可以很好地解决体育特色小镇的资金问题。

人才的聚集是使特色小镇能够健康发展与持续运营的重要因素。因此,体育特色小镇要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第一,利用政策优势提高优秀人才的基本待遇水平,并在其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优惠。第二,完善职工的晋升机制与奖励机制以吸引社会体育领域内人才;同时,要加强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完善各种优秀人才需要的公共配套设施,用宜业、宜居的优美环境来留住人才,形成人才集聚效应。

4.4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丰富小镇“颜色”

体育小镇作为一个新型产业的发展平台,必须涵盖体育文化的相关产业、传承历史文化、生态保护、社区、旅游等多种要素融为一体的工程项目[20]。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要立足自身特色,因地制宜地开发、打造与众不同的特色产业,形成主体性较强的产业链,这样才能在市场化运作中具备强势竞争力[21]。因此,体育特色小镇要以体育产业为基础,发挥“体育+”的思维,借助小镇自身优势,推动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进一步融合,这不仅有利于拓展小镇的产业涉及范围,而且有利于小镇多方向发展,从而丰富小镇“颜色”。根据美国产业经济学家里昂列夫的产业分析矩阵模型,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关联性达0.21[22]。体育特色小镇作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产物,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例如,河北崇礼太舞滑雪小镇,以冰雪产业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冬季开展高山滑雪、越野滑雪等雪上娱乐项目,而夏季则开展徒步旅游、攀岩、定向越野等项目,打造冰雪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体育旅游特色小镇,使冰雪特色小镇能常年运营。另外,还可以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建立“体育+赛事”的体育赛事型小镇、“体育+健康”的康养型休闲小镇、“体育+互联网”的智能制造型体育特色小镇,推动体育产业转型升级。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小镇特色
安安静静小镇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CK小镇”的美好
特色种植促增收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体育产业之篮球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新形势下湖北省体育产业突破性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