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媒体人的生死大考深度融合要走自己的路

2019-01-18张鹏

通信世界 2019年4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厨房中央

张鹏

在自媒体日渐强壮、媒体传播高度碎片化的当下,传统的媒体疆界早已模糊不清。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和受众。5G加速到来、人工智能走入生活、短视频进入行业“下半场”、AR/VR新业务不断冲击,整个媒体行业正面临一场因技术飞跃而引发的具有颠覆性的行业巨变。

那么,传统媒体人应该如何坚守阵地,在全新环境中寻找自我定位,继续发挥价值?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对“如何实现媒体融合”进行了战略部署。2014年,中央深改组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而在今年的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了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

而经过几年间的发展与转型,如今主流媒体们已经逐渐找到了“节奏”。媒体领域的“国家队”已经率先践行媒体融合发展,从纸媒跨入移动端,让官方新闻变得深入人心,生产的“爆款产品”屡屡刷屏……但是对于传统媒体人而言,转型之路仍充满未知,需要不断探索,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路。

首先,媒体融合,归根到底还是人的融合。

在笔者看来,从传统纸媒到如今的“两微一抖”,传统媒体人面对的不仅是传播分发平台的变迁,更是对自有知识的刷新——抬笔就写、抓话筒能讲、举手机能拍,已经成为新媒体人看家的三大基本功,更加快速地获取信息,抓住鲜活的新闻素材;让过去的以新闻还原现场,转变为如今的新闻直播“在现场”;让受众直观感受更强烈,参与互动更积极。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媒体人不断的摸索与实践,也是对所有新闻工作者“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一项综合性考验。

其次,“中央厨房”并不是所有媒体的模版。

在众多成功的媒体转型案例中,《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最具代表性,作为资源整合、协同工作的全新模式,“中央厨房”对媒体流程进行了彻底改造,重新规划了媒体内部角色,细化了生产与传播的环节,突出了内容策划与营销的作用。

那“中央厨房”适合所有媒体吗?并不尽然。

这种“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采编流程看似整齐高效,但“硬性移植”到其他行业媒体或专业媒体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现实问题,比如同一主题反复推送导致分发平台的信息过载;素材反复炮制,造成用户阅读厌倦;不重视深度和角度挖掘,一味追求推送频次和数量,容易引起新闻内容粗制滥造等问题。更重要的是,“中央厨房”的建设乃至后期的运营都需要巨大的资金和团队来支撑,这并不是所有媒体都能承受的。

最后,媒体深度融合不是只有“全媒体”一条路。

这也许是很多传统媒体在转型中最不愿意承认的一点。在当下的互联网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和分发、流量聚集乃至广告模式都在发生变化,那些社交平台由于聚集了海量用户和流量,在新闻传播中话语权不断加重,这对传统媒体而言无疑是致命打击。

换句话说,很多传统媒体在转型中已经丧失了过去赖以生存的渠道能力,而对于建立全新的渠道,无论从资金技术实力,还是市场窗口期角度,都已无优势。这种情况下,对于这部分传统媒体的转型,如果再朝着“全媒体”方向发展显然不合时宜,未来做纯粹的内容生产商,与强势平台深度合作,也不失为一种方法。至于媒体企业的营收,其实可以通过合作分成、延伸服务、内容定制化等方式实现。(作者为《通信世界》记者)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厨房中央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定了!中央收储冻猪肉2万吨
厨房里打电话会引发爆炸?
防止“带病提拔”,中央放大招
萌萌兔在哪里
拥有这些厨房神物“小改造”也能翻身
传统媒体创新发展方向
以资本运作纾解传统媒体困局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传统媒体记者该如何主动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