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高水长 探寻高新的万千物象

2019-01-18丁云

现代苏州 2019年1期
关键词:苏州高新区阳山苏绣

记者|丁云

这是站立在纸上的文化高新,它不是地图,却像是一幅地图,沿着它的指点,我们就行走在苏州高新区这片古老宁静又是阳光普照、欣欣向荣的土地上了。

我们在这里尽情地徜徉,在这里恣意地行走,说不定就遇上了夜宿寒山寺的张继,还能看到王鏊登阳山,沈周畅游白马涧。

我们细细地鉴赏那些精湛的民间工艺,从而体会到从古至今苏州以西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是怎样将精雕细刻融入生命和灵魂之中的。

我们来走一走长达二十五公里的环太湖风光带,饱览着湖滨自然山水风光,再到沿岸看一看遍布着各具特色的生态村庄和传统人家,历史悠久的古街、古建、古迹。

我们再沿着大运河看一看,经过浒墅关,跨过枫江桥,穿过横塘路,运河文化的浓郁风情一路伴随着我们。

我们一路走来,满目青山绿水,处处名胜古迹,我们还听到了纯朴的《小姐嫁郎歌》,我们还品尝了著名的太湖三白,我们还看到了惊为天作的苏绣精品。

一套《文蕴高新》,开启了苏州高新区山、水、艺的探索之旅,自此,山的厚重、水的绵延、艺的传承都终于可以在字里行间相会相识。

山厚水绵艺承,从此字里行间一窥究竟

“吴中四杰”高启长诗歌咏的“吴之镇”阳山究竟有多少人文胜迹?1万多公顷太湖水域,19.5公里大运河河道哺育了多少历史传说?苏绣缂丝、雕玉琢核……这些苏工苏作如何从浩瀚千年烟尘中实现薪火相继?

经近两年的精心雕琢打磨,全新人文丛书《文蕴高新》于近日由苏州高新区正式发布。《阳山耸秀》、《运河流芳》、《太湖观澜》、《百工遗韵》、《锦绣兰心》,五册丛书深掘高新区的山水文化、风土人情、苏工苏作等,把那里的自然山水风貌和凝聚在其中的历史传承、文化记忆一一展示出来,凸显山美、水美、人美的独特魅力,使自然天成的灵山秀水、丰富厚重的人文积淀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尤其增添了人们对这方水土的认同感、归宿感和自豪感。

《文蕴高新》的起源还得从近2年前说起。2017年的春寒料峭时节,苏州高新区宣传部和古吴轩决定共同策划一套全面展示高新区自然山水和历史遗存的人文类图书。此后,宣传部长朱奚红全局统筹、亲自擘画,双方邀请有关专家反复论证、精心打磨,历时两个月最终确定了《阳山耸秀》《运河流芳》《太湖观澜》《百工遗韵》《锦绣兰心》五册。又经过一个多月时间组建作者队伍,由褚馨、施晓平、刘放、韩光浩、潘文龙5位人文学者倾情创作,并确定整套丛书清新文艺又不失大气的风格。

江苏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范小青在总序中写道,散文形式的丛书让高新区的传统文化以富有趣味性的形象和读者见面,行文轻松活泼,有较强的文学性,集文化读物与优美散文于一体。

丛书一经问世,苏州高新区宣传部朱奚红部长便给予充分肯定,“既能见物见人,更能见思想见文化”,认为这套丛书对苏州城西山水文化的梳理和展示成效远远超出预期。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具有亲近读者的温度、传承文化的高度、弘扬创新的开放度,能够启发更多开放性的思考和探究。

“历史和文化总是需要不断地用各种形式去期许和唤醒,站在山水的经度和文化的纬度,这套丛书用文字的形式去回眸历史,传承文化,值得一读。” 苏州高新区政协副主席周伟苠评价。

放不下的山水西部,割舍不去的苏州精神源头

历史和文化需要注入更多年轻的元素,可以亲近读者、充满青春气息的传统文化,才能被更好地传承下去。《文蕴高新》丛书就是这样的典型。

发布会上,《阳山耸秀》的作者褚馨说,“我虽然是个苏州人,对阳山的认知上却有些缺位。正是这种缺位带来了好奇和兴趣,让我的创作始终处于亢奋状态。每一次爬山访古、每一次记录耙疏,我都追求能够用散文的语言演绎当代人对阳山的描摹。”

将自己的创作过程比作为一段求学经历,《运河流芳》作者施晓平感慨:“东渚这段求学经历让我犹如初恋一般地爱上了文化历史,开启了我的文化之路。所以在创作过程中,我怀着感恩之心对待高新区运河文化的每个细节,力求能够系统而全面地展示这段黄金河道的魅力。”

“太湖对苏州人而言,就如母亲一样重要,因为,先有太湖,才有苏州后来的一切。”《太湖观澜》作者刘放说,“这本要求写6万字,但是我写了7万多字,感觉自己还可以写下去。人生短短几十年,如今满头白发,还能留下这样一本书,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百工遗韵》作者韩光浩用“天光地气人心共融共通”来形容高新区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创新,“以前说工匠精神,我认为工匠精神最核心的是格物致知,知道的不是手法、技术、物质的知识,最重要的是感格万物而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内在世界。”他说这套书讲山水,讲工匠,讲习俗,其实是讲吴地的心灵世界。西部苏州是苏州的能量场。西部苏州的能量被激活,将对整个苏州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文蕴高新》这套书能够承担起这样的责任。

《锦绣兰心》作者潘文龙因此次创作经历,对苏绣的着迷一发不可收拾,表示将继续深入研究:“在我看来,高新区不仅仅是苏州经济上的高地,更是文化上的高地,高新区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缺的只是去发现,而这套《文蕴高新》的发布,最大的意义就是在于‘发现’,它让我们对高新区的文化有了更多的发现。” 潘文龙认为,苏绣是苏州文化能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一个重要符号。高新区镇湖绣品街上近500家绣坊、近万名绣娘,是苏绣最具生命力的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苏绣最大的价值,就是它来自民间,现在还是回归民间。”

《阳山耸秀》

著:褚馨

阳山耸秀,

白云红叶影离离

很难用那些形而上的词语来定义阳山,就好像你不可能通过一次即兴而至的游历体验就能够确定阳山。阳山比想象中复杂,比现实中恢弘,它的庞然之中包罗了一座山能够提供的所有丰饶:石英岩来自远古时代的沉淀,地壳运动促成了高岭土矿藏的蓄积;覆物经年,或者经年一换;山体褶皱之间的微妙物候促成了某些作物的盛产,又蕴蓄了它所特有的四时之光、风土人情。

《运河流芳》

著:施晓平

运河流芳,

姑苏城外寒山寺

公元前495年,地处长三角腹地的吴国为北上争霸,开凿了一条从都城(今苏州)经无锡、常州,连通长江的运河,这就是如今的京杭大运河江南段(又称江南运河)的雏形,运河景观和运河文化从此在沿线区域潜滋暗长。

苏州高新区坐拥19.5公里大运河河道,占大运河苏州段总长的20%,大运河穿越的地区包括浒墅关(含浒墅关镇和浒墅关经济技术开发区)、枫桥街道、横塘街道,沿线的景观和文化,是声名卓著的苏州好风光以及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湖观澜》

著:刘放

太湖观澜,

湖山处处好淹留

关于太湖周遭的江南文化,民间有说法:“一部明清文化史,十之八九在江南。”

太湖这弯新月,弯得恰到好处,她仿佛知道天穹中“月朗星稀”的物理原理,她不愿意一月如镜耀天庭,造成“大树底下不长草”,她更愿意笑目弯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含情脉脉地注视着周遭一颗颗星星眨眼,一同辉映苍弯。这一颗颗星星,就是苏州、无锡、常州、湖州……由一衣带水,还可以扩大辐射区,直至镇江、南京、扬州、嘉兴、杭州、上海。众星拱月,一串卫星城,环绕在母亲湖——太湖襟前。

《百工遗韵》

著:韩光浩

百工遗韵,

一方素帕寄心知

要体味一座城市,只有真正进入一座城市的肌理与心灵,才能觉出这城市的内秀来。比如工艺,比如音乐,比如民俗,都是我们无限逼近这一块土地的隐秘通道。任何城市都会有充斥其外的宣言、标牌,但在隐秘处,总暗藏着几个“命穴”,几处“胎记”。工艺、音乐和民俗这三项,就是苏州西部文化所暗藏的“命穴”与“胎记”。

《锦绣兰心》

著:潘文龙

锦绣兰心,

瑶姬学绣流苏幔

针刺乾坤,线绣日月。

丝绣,源于丝,成于绣。它是一条蚕爬过了历史的久远,用内在的生命力贯通古今。从古老的蚕桑文明开始,一丝相传,经过人类无数代智慧和文明的灌注,把内心的细密心思,绣成纹案精美的艺术品,一脉千古,生生不息。

作为器物明的一部分,刺绣在中国答地包括少数民族地区都有分布。考吉资料表明,刺绣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唐宋以来刺绣实证也时有所见,以至于明清以来形成了湘、蜀、粤、苏四天名绣的说法。我们今天展卷的,则是以美湖流域为中心,以苏州为主要产品集散地和技法传承地的苏绣。可以骄傲地说,在所有绣种里,今天的苏绣仍然傲立江南,一枝独秀。

猜你喜欢

苏州高新区阳山苏绣
统编语文教材九(上)第三单元拓展阅读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The First Lesson of School
Spring Outing
苏绣,“秀”出奇迹
苏绣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研究与运用
苏州高新区:加速驶向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两千亿级”新蓝海
艺林雅苑
小刺猬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