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寻企业历史变迁,见证文化精神力量

2019-01-17冯毅韧

上海企业 2019年12期
关键词:原料棉花纺织

冯毅韧

金秋十月,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桂花香。漫步苏州河畔的“长寿湾”,新建成的橡胶步道被绿意围绕,白领们午饭过后在这里漫步。步道的东侧,经过改造的老建筑如今成了创意企业的办公空间,当中错落着几栋由老厂房改造的小洋房,洋房边的办公楼,是昔日承担棉花水路运输的“长寿路仓库”,坐落于此的上海市纺织原料有限公司,有着和共和国一样的年龄。

上海市纺织原料有限公司,前身是成立于1949年9月的中国花纱布公司上海采购供应站。上世纪70年代,苏州河畔熙熙攘攘,装卸棉花的货船络绎不绝,码头边,有辗转江苏、河南、湖北等产棉区的棉花货船。计划经济时代,原料公司负责供应上海纺织系统所有用棉企业的纺织原料采购、调拨储运。翻开《原料公司大事记》,泛黄的纸页中这样记载道,“1971年8月9日,原棉到货比去年同期增加50%,仓库职工克服高温等困难,完成装卸任务。局党委书记郭忠业看后,作了‘两库的先进事迹非常感动,这种革命加拼命的精神值得发扬等批示。”

70年过去,仓库容颜已改,码头渐渐沉寂,那些连通沪、苏、豫、鄂的轮船也不见踪影,然而有一种精神基因,它承载了“衣被天下”纺织工业的产业链源头,它穿透了70年纺织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数度起落,它见证了纺织行业从城市的支柱产业的“黄金时代”,历经“减员压锭”大调整的危境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商业模式的转型,无形却有力地造就了原料人的精神家园。

原料公司以棉花经营为主业。成熟的棉花纤维,洁白、强韧、耐寒,它扎根土壤,面向阳光,有一种“向正、向上、向善”的力量,越是在昼夜温差大、雨水少的地区,它越敢于冲破一切阻力,长成成熟度高、品质好的棉朵。70年的历史变迁、沧桑起伏也同样塑造了原料人不屈不挠的文化精神,从80年代末的“优质服务,求实创新”、2000年后的“敢于担当,敢于负责,敢做善成”,到如今“同甘共苦、积极进取、爱岗敬业、争创一流”,不同时代赋予了企业精神不同的表达。不变的是初心:衣被天下、经世济民的初心;聚焦主业、敢做善成的初心;敬业奉献、争创一流的初心。我们说这个过程叫“扎根”。

原料人也像那不屈不挠的棉花朵一般,扎根初心,默默工作,并从初心中汲取营养,增强开拓前行的勇气和力量,为企、为民创造价值。求实创新、敢做善成、积极进取,这种文化精神维系着原料人更数代而弥坚的生命力量。

一、优质服务,求实创新,成就纺织原料“黄金时代”

上海纺织曾拥有棉、麻、丝、毛、化纤纺织,从纤维到服装家纺,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上海的棉纺锭曾经占全国棉纺锭总数“半壁江山”。自解放后至80年代末,上海纺织工业雄踞上海第一支柱产业,孕育了55万人的纺织产业大军。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棉花交易的经济结构开始发生根本变化,国营商业的计划购销逐步代替自由贸易,并发挥纱厂联购、私有联营的补充作用。作为产业链源头专营棉花业务的纺织原料供应商,公司原名为“上海市棉花公司”,并按中央商业部门计划办理进口棉花接收、调拨业务,面向全国棉纺企业供应原料服务。尤其在80年代初期,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公司业务逐步由计划管理向开拓搞活转变,提出了“优质服务、求实创新”的企业精神,不断探索改革新路子。时任总经理鲍慈诚带领公司广大员工,在珠海、厦门、福建等多地开设了分公司,并大胆对棉花线上交易作了探索,建立了棉花交易线上平台的雏形。1985年2月起,公司实行原棉合同选购形式,首批与23家棉纺厂签订了棉花购销合同,自购遇到困难的厂仍可参加合同选购,受到全国棉纺厂的欢迎。

1981年的《公司大事记》中这样记载:是年公司共购进纺织原料73.63万吨,计371319万元,销售金额335490万元,实现利润20119万元,创下公司当时最高纪录。与此同时,公司共办了电视中学和初中、小学业余文化班14个,在学人数527人;组织25名业务干部参加局供销材料专业学习;对55名新保管员办了3期业务培训班。

1958至1992年,公司供应各类纺织原料共1584.33万吨,其中棉花1138.78万吨,调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棉花127.24万吨,创造利税25.66亿元。

《解放日报》多次报道原料公司筹措原料、调拨棉花,榮获市级先进集体、模范小组获奖情况。

经济的本质是“经世济民”,在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双轨制的改革开放初期,原料公司本着“优质服务,求实创新”的企业精神,采取了一系列包括二级法人考核的改革措施,成就了上海纺织的黄金时代,公司年最高销售额达70.4亿,年利润2.4亿,在改革开放前十年取得辉煌成就,践行了“衣被天下,经世济民”的初心。

二、聚焦主业、敢做善成,突破发展瓶颈成功转型

上世纪90年代后,传统制造业不再适应历史发展趋势,上海纺织“减员压锭”,55万纺织大军面临生死存亡考验,规模迅速缩减。1998年随着棉花等商品的市场经营权、价格的逐步放开,公司开始从事进出口贸易。然而,日渐开放的市场和愈加激烈的竞争,使得公司经营再次陷入低谷,到2005年公司的人数已不足60人,濒临倒闭。公司总经理郑伯华临危受命,提出“聚焦主业、敢做善成”的企业精神和“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的执行力文化,锐意改革。

公司确定了以棉花为主的纺织原料经营主业,“纺织原料”之金字招牌具有深厚价值内涵,公司四个部门把棉花规模做到20多万吨,全国排名第四;主业的确定逐渐凝聚了人心,此外,进行人才引进,年轻人不仅为企业增添了活力,更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期间,公司完善了组织架构、绩效管理、员工培训、企业文化,实现了一系列人力资源的价值创造活动。与此同时,公司利用政策发挥资源优势,结构调整后的工厂改成商业园区,老旧园区时尚园区,产值翻了几番,在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郑总把公司当时6亿的销售额逐步发展到40多亿;本着“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化100%的努力”的责任理念,他带领公司受住了5次打砸冲击,打了6场官司,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妥善应对、控制复杂局面,守护了新闸路仓库国资;到荣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劳动模范”等称号的服装分公司总经理坚持走自营发展之路,从400万美金的代理量到1.8亿的销售额;以及在“国内布局”战役中新疆分公司总经理,在新棉上市的几个月里,奔波、奋战在新疆地产棉第一线,4个月内就创下1亿多的销售额,从他们身上都体现着“敢做善成”的纺原人精神。

“敢”不仅仅是大胆,还包含灵活、变通和预判,工作中的“敢想敢为”恰恰是以过去所积累的经验为前提,提前洞悉,精准判断,灵活运用不同途径和方法把工作做好。十年的转型发展之路,践行了原料人“聚焦主业、敢做善成”的初心。

三、聚焦战略,争创一流,打造棉花核心竞争优势

2013-2014年间,国际原棉市场遭遇数十年一遇的价格震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如停发棉花配额,抛售国家储备棉等。在面临一系列发展困境之际,公司再次踏上改革发展之路。

在对过去10年企业文化回顾和总结的基础上,总经理张皑提出“敬业奉献、争创一流”的文化精神,围绕集团“全球布局,跨国经营”战略,坚持“致力于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进出口原料服务商”的发展愿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提升核心竞争力。聚焦棉花核心主业,推进以国内新疆为主战场,通过基地建设、期现联动、沪疆联动、国内外联动,供应链联动,打造公司核心能力,保持可持续发展。

公司上下树立“聚焦战略,争创一流”的意识,自我加压,自我革命,以新疆为主战场,精准科学的设点布局,优先立足南疆,聚焦喀什,以掌控优质棉花资源为棋眼,做大做强涉棉产业链,最终形成打通一、二、三产业、上下游衔接配套的产业发展格局,打通棉花种植、加工、经营、品牌制造、金融创新等各个环节,服务集团适时、适势、适量布局新疆的整体战略。

公司从2014年布局新疆起,2017年正式收购南疆轧花厂, 2018年收购北疆轧花厂,并与新疆兵团农三师进行战略合作。公司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以及集团“非洲资源、欧美设计、亚洲制造、中国集成、全球销售”的战略,敢于走出国门,逐步集成全球棉花资源,尤其是非洲棉花跨区域跨国的采购及销售格局。

初心易立,始终难得。在这个过程中,一批又一批敬业奉献、争创一流的原料人开疆拓土、走进非洲。为此,公司构建相互融合、资源共享、机制衔接的跨文化管理体系。公司将海外文化与国内文化、新疆兵团当地文化与上海地方国企文化有机融合,形成独特的组织优势和文化优势,以此提升全体干部的内驱力,推动国内外、域内外棉纺产业的集成联动效应,力争在三年内将公司打造成国内一流的大型、全产业链混合所有制企业,提升公司棉花经营的核心竞争优势。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70年聚焦主业,70年创新发展,70年改革转型,伴随70年公司历史进程的企业精神始终不变。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传承的重要软实力。这种软实力能让每一个原料人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履行好每一项职责中见担当、顯品格。

前后守望、相互砥砺,才能与历史共鸣、与现实对话。“敬业奉献、敢做善成、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已经深深融入原料人的血脉和魂,成为鼓舞和激励全体员工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凡是过去,皆是序章。新时代的原料人,应该有更高的精神境界、更大的视野格局,以更加积极向上的姿态对待事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不忘初心、勇担使命,在“致力于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进出口原料服务商”发展愿景的引领下,将企业文化薪火相传。

猜你喜欢

原料棉花纺织
棉花是花吗?
物流告急,纺织企业发出呼吁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大事早知道
纺织服装企业捐款捐物一览表
做拔丝菜四要点
雪白的棉花堡
不可思议的棉花糖小村(上)
心中的“棉花糖”
关键是要求出四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有机合成的常规方法与解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