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卓越工程计划下地方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9-01-16李焕然

中国设备工程 2019年21期
关键词:双师教师队伍应用型

李焕然

(黑龙江工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智能化发展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岗位逐渐被人工智能所取代。面临着社会岗位需求的减少,高校毕业生如何才能在社会中立足,不被淘汰,这是地方本科高校面临的一项难题。教育部在2010年6月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这一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发展人才强国战略服务。正是在这种研究背景下,普通地方本科高校都在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在转型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转型发展的首要目标和重要任务。

1 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在其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过程中,针对人才培养模式暴露出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1 培养观念陈旧

传统的授课方式要求教师把教材中的内容必须一个学期讲完,使得教师只关注教材内容本身,以为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讲授的知识越多,对学生来说越有益。却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许多学生学完之后,都不知道学到的知识将来会在什么岗位中用到,使得理论与实际相脱轨。

传统的教学理念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时候课堂都是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台上你讲你的,台下我学我的。没有互动交流的学习,自然不是有效的学习。考核方式也比较单一,仅仅依靠期末考试一张卷来区分好坏,使得学生渐渐养成平时不学习,期末临阵磨枪的坏习惯,很难掌握知识的精髓。这种流水式的培养模式,很难体现学生个体差异。就更难培养出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了。因此,落后的培养理念阻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培养理念的深入转变是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前提。

1.2 专业定位不明显

通过就业核查的方式,我们对某工商学院2017届200多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调研。调查结果反映出该专业的许多学生都已经脱离了本专业方向。反映出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与社会需要相脱节的情况。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定位狭隘、没有专业特色、不满足社会需求等问题。人才培养目标在实际社会需要中没有发挥应有的方向和指引作用。

许多课程的设置没有体现自身专业的特点,与其他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一致,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知识衔接断层的问题。实验设备陈旧得不到及时更新,实践项目少,实验内容常年不变。学生也很少进行校外实习,根本没有机会接触社会。实验项目也是验证型实验居多,综合型设计型实验少,致使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能力上无法达到企业入职的基本要求。

1.3 师资力量薄弱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流动性大,很难实现老中青教学梯队。很多院校的师资主力主要是青年教师,许多是高校的应届硕博毕业生。他们虽然理论知识丰厚,工作热情度高,但缺少工作经验与实践经验。因此,很难将理论知识与社会需求实践操作相结合。而部分退休又返聘回来任职的老教授,虽然授课经验丰富,但又无法适应信息化网络化教学环境,知识得不到更新,仍然与时代前沿脱轨。

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严重缺乏。把企业中的工程师引入到高校教师队伍之中,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地方本科高校建设和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但“双师型”教师的引进难度很大。

1.4 培养体系保守

目前许多地方本科高校与高校之间很少有合作,高校与企业之间虽然有合作,但也仅仅局限于形式上“走马观花”,没有形成很好的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对接,使得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着保守封闭的情况。高校教师因为授课的任务量限制很难“走出去”,企业的工程师因为待遇的因素也很难“请进来”。所以,高校按照自己封闭的培养模式培养出的毕业生,得不到企业的认可,达不到社会岗位的要求。而且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许多资源重复,比如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等一些基础设施不能共享,造成资源浪费。产教研基地建设还处于低级阶段,不够完善。

2 “卓越计划”的工科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和措施

2.1 人才培养方案的转型

实现方案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路线由以专业发展为中心向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转变。体现黑龙江工商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多学科交融与柔性化的专业培养特征。通过课程的组合、专业方向的选择和培养计划的制定等途径,试点“学业方向分流”的培养模式,实行“一专业多方向”的培养方案,用同一方案培养出不同类型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探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方式。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和职业规划自主组合课程、自主制定培养计划、自主构建新专业,实现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现培养模式柔性化特征。这也正是符合新工科建设的内涵。

2.2 课程教学体系的重建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完善专业课程结构。实现课程的结构体系和内容构成凸显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特点。对传统的知识结构进行分类、重新组合,形成模块化的矩阵型课程体系。对所开设的专业课程进行筛选,建立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等课程模块。于此同时,与企业平台对接,形成同类院校,同类专业,不同专业方向的特色课程。最终构建校企双向交流、相互渗透的课程体系或课程群。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育教学手段,重注课程的实用性,使得学生学习完本门科之后,能够为将来的就业提供帮助。

2.3 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

在注重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同时,要积极地调整实践教学环节。学校应加大实践基地项目的投入。对实验室进行改造升级,对实验设备不断优化更新,进而拓宽学生参与实验、实习、实践活动的渠道,强化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并同时对实验实训项目进行不断的更新,把以往简单的验证性的实验,转换成综合型、课程设计类实践项目。可以让本科生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并在项目中有自己独立的分工,逐渐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依托各类竞赛的平台,让学生形成不同方向的实践小组,组建自己的竞赛团队,营造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氛围,鼓励学生多参加竞赛,为以后的就业,走向社会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在科研、参赛的过程中,有计划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团队意识以及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

2.4 积极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

高校花费4年时间,精心培养出的毕业生,最终也是走进企业,为企业和社会输送人才。那么,在其培养之初,我们就要与企业对接,建立产学研一体的合作平台。从企业需求入手,构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让企业里面的工程师、经理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和实训基地建设中。高校教师积极投入到企业中进行挂职锻炼与学习。让企业的专家积极在高校开展专题讲座、参与实训、科研工作。高校应主动与企业进行对接,共同合作申报课题,探索与企业在科研、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长期合作。学校应建立产教融合部门,为学校和企业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平台,实现真正的零对接。

2.5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师资力量是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地方本科高校要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实现新的突破,要保障学校的知名度、专业建设的档次和教学质量的水准,最终都取决于教师队伍的建设,而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质量决定教学质量,教师水平决定教育水平。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是地方本科高校建设和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某工商学院自启动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评审工作。3年来,学院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与技术支持。并且学院单独设立产教融合处,先后与全国上百个企业,例如京东集团,马迭尔集团等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分批带领老师与学生赴全国各地开展实习实训活动。学院以校企合作为主要渠道,让青年教师有计划分期分批到企业、科研机构进行工程实践训练。以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为引领,重点培育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队伍。我们还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到学校教学,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完善教师队伍“双师双能”建设。

3 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在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研究。

本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理念,围绕专业特色,针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重建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面的优化与调整。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与企业的对接,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快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步伐,向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双师教师队伍应用型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