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与跨文化双向传输研究*

2019-01-16

山西青年 2019年5期
关键词:英语翻译译者互联网+

赵 蕾

(内蒙古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其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互联网+”这一概念,这也成为当年中国经济的关键词之一。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基于早前美国政府曾提出的“互联网产业化”命题;与此同时,德国也将互联网产业命名为“第四代工业”。在这场产业革命进程中,人们发现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更是一个可以同传统产业相结合的平台。传统产业同互联网结合之后,往往可以改变现有产业模式,实现更大的革新和发展。“互联网+”能够创造新的产业模式和更适合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这一理念在教育领域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主要探讨在目前的时代背景之下,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如何借互联网之力实现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以及如何将翻译作为手段去更好地进行跨文化双向传输。

在“互联网+”的背景之下,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地去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首先,互联网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海量信息来源。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筛选最新的、符合不同学生口味的教学材料,抛弃陈年教材带给教学的桎梏,让学生在最新鲜的教学材料中一方面学习翻译技巧,另一方面则学习文化。让新材料新内容作为学生学习动力的刺激和启航。与此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互联网选择不同教授、不同内容的翻译课程进行学习。所谓众口难调,没有一个教师、一种风格或是一类教学材料能够适应所有学生的口味。因此在互联网的广阔背景之下,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可以轻易找到匹配自己学习兴趣的教授风格和材料,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其次,互联网科技能够为学生提供周到的学习管理系统,比如学生和课程管理系统,能够帮助学生自主进行课程选择、注册,并能够管理学生的上课时间和学习进度。对于教师来说,互联网可以大大简化教师的教学负担,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的个人情况和兴趣特点,可以更好地指引教师进行针对不同学生定制不同的教学计划和策略,从而实现更佳的教学效果。针对大学翻译课堂,目前多数情况下采取的还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单一教学模式,而利用互联网平台,教师可以将学习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题,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专业的笔译培训和口译对战。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实践机会,又减少了教师的作业批改量以及课后辅导学生的工作量。

再次,“互联网+”最重要的作用是能够将学生推向一个更广阔的产业平台。“互联网+”翻译产业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培训机会和更宽广的职业规划空间。众所周知,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全球一体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走出去;越来越多的企业公司渴望拓宽海外市场;越来越多的文化叫嚣着交融在一起。在这样的背景和机遇之下,社会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在翻译短缺的情况下,不少人不得不依赖至今准确性仍然不尽如人意的翻译软件和翻译器来实现交互沟通。有了“互联网+”翻译产业这一平台,更多的人才将被发掘,来为不同的企业、团体和个人提供更优秀的翻译服务,并借由这一过程,不断传播民族文化,实现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的双赢。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语言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断凸显。一个强大的国家不仅仅需要实现经济上的繁荣,更应当在文化上具有话语权,所谓“国家语言能力”。“国家语言能力”既指一个国家人民掌握外语、用外语进行沟通的能力,还指一个国家人民将本民族语言文化传扬出去的能力,即“跨文化双向传输”。

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之下,译者的重要性尤其凸显。

译者是双语双文化的沟通者,是能够有效传导的媒介。好的译者自由游走于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为使用两种语言和成长于两种文化之中的人穿针引线,建造通天的巴别塔。译者帮助人们进行跨国贸易,组织国际会议,实施境外医疗,参加跨境审判,增进不同人种的友谊……好的译者一定是性能良好的导体,促进不同国家的人们产生沟通的电流。同时,译者是沟通交流过程中的润滑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源语与目标语之间常常会出现文化的空缺,从而造成一些沟通上的误解。这时,如果译者能够充当润滑剂的角色,就会大大提升沟通的效率,减少沟通过程中会出现的误会,促进交谈双方达成共识。这时,可能需要译者对于源语稍加修改,适当增删,巧妙阐释,稍微背离对于源语的忠实,达到促进沟通的目的。

根据巴赫金(1998)的“外位性”理论,一种文化只有在自身文化之外才能够真正认识自己。同理,我们可以评论外来的文化,却无法正确看待自身的文化。对于语言的学习者来说,应当尽可能跳出母语本身去评价和学习一种语言、一种文化。翻译学习者犹是如此。在“互联网+”的平台之上,翻译学习者更容易跳出自身文化桎梏,客观评价母语文化和外语文化,从而真正成为两种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

因此,在大学英语翻译课程设置领域,我们不应当遵

循传统的以翻译技巧和翻译方法为主导的课程设置模式,而应当将技巧融合于不同的文化学习之中去。每堂课程应当选用不同的文化主题,以文化传播为主导目的,设计体现不同翻译方法和技巧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资料的大量引入成为教师进行课程设置的关键。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当采取对比分析的方式。通过不断比较外来文化和本民族文化,教育学生正视不同的文化,既不要妄自尊大也无需妄自菲薄。帮助学生认识不同文化的优劣,了解不同的文化的来源和产生的影响。互联网在这一过程中应当成为对比分析的重要手段和直观体现。

而在教学手段的选择方面,讨论和思考应当是我们课堂的首选。通过讨论和思考,学生不止是单纯地学习文化,更是深入文化,使自己成为文化中的一份子。当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技巧的大量铺开,辅以文化认同者的身份,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技巧,认清在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跨文化传播使命。

在文化学习的基础之上,人们创造、记忆、进行思想的沟通与碰撞。通过译者,人们可以理解特殊的文化符号,人们可以同另外一种文化进行平等的对话和沟通。作为两种文化沟通的桥梁,译者应当肩负起做不同文化代言人的重任。对于译者的培训与教学,教师更应当借助当前强大的“互联网+”背景,编写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教学手段并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翻译实践和文化传播平台。

猜你喜欢

英语翻译译者互联网+
地铁站内公示语英语翻译的特点和技巧
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探讨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评《科技英语翻译》(书评)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