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涉农类担保公司信用风险的成因与对策

2019-01-15王章友

中国经贸导刊 2019年35期
关键词:信用风险信用农业

摘 要: 担保对象的弱质性、信息的不对称性、宏观经济和行业风险及监管不到位等外部风险;风险控制问题、从业人员问题、财务风险问题等内部因素,是威胁涉农类担保公司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障碍。加强宏观和行业风险的预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多渠道收集信用信息、制订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完善多层次风险分散机制、强化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是保障涉农类担保公司健康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举。

关键词: 农信担保信用风险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关键举措,其中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小农户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是关键环节,而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则是振兴乡村、为农创收的必要条件。但是由于涉农企业的弱质性、缺少有效的抵押物、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农业贷款难、贷款贵成为普遍现象。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杭州地区各级供销社及相关部门在2001年即着手建立农信类担保公司,为农业企业、广大农户和其他为农服务经济组织提供担保服务。与此同时,各种风险因素的存在,担保公司面临的信用风险与日俱增,已成为担保公司持续高质发展的障碍。如何有效揭示和控制担保公司的信用风险已成为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一、杭州地区涉农类担保公司基本情况

截止2019年8月,杭州地区共有7家涉农类担保公司,每家公司的注册资本在5000万-10000万之间,合计注册资本近5亿元,主要服务对象是涉农企业、“农合联”会员、小微企业和本市其它经济组织等。这7家担保公司在金融支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有力地支持了农业龙头企业、农合联会员,为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提供了基本的金融保障。但是我们也看到,涉农类担保公司属于微利型、政策型的公司,收费低、信用风险高,例如2018年农业类经营主体贷款违约而导致的法律诉讼持续呈现高发态势,累计发生法律诉讼362件,其中,杭州供销农信担保有限公司涉及诉讼14件;淳安县农信融资担保有限公司99件;杭州萧山惠农担保有限公司23件;桐庐农信担保有限公司48件;杭州农信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33件;杭州富阳农信担保有限责任公司89件;杭州农发融资担保有限公司56件。高频率的诉讼导致担保公司的代偿风险和代偿金额大幅增加,严重危及了7家担保公司的流动性,再加之担保公司普遍忽视信用风险识别和控制,使得担保公司的信用风险与日俱增,个别担保公司出现入不敷出甚至无法持续经营的风险。二、涉农类担保公司信用风险的成因

(一)外部因素

1担保对象的弱质性问题。涉农类担保公司的50%以上的项目来源于涉农经营主体,但是在与其他产业的竞争中,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且抗风险能力弱,突出表现在:一是农业的比较利益低下,使得农业中的资金和较高素质的劳动力流向非农产业;二是农业生产本身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生产周期长,万一出现自然灾害或價格下跌时,不能马上进行生产调整,甚至出现绝收的情况,损失巨大;三是很多农产品大多具有易腐性,不易储存,所以收获后应立即出售,即使市场价格低廉也必须出清。由于担保对象生产经营的高风险、低收益特征,且影响日常生产经营的不利因素多且难以判断,加大了担保公司对涉农经营主体信用风险判断的难度,进而影响到担保公司的信用风险控制。

2信息的不对称性问题。由于涉农类担保公司的担保对象以“农”为主,但是农业类公司及其负责人(农村居民)的信用档案接近于无,信用信息极度匮乏,收集渠道极度狭窄,如会计核算不规范,无法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报告,无法取证是否有巨额的民间借贷,也无法完全掌握负责人资产情况、品德情况、银行贷款等。信用信息少且很难收集和核实,致使担保公司与被担保对象之间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对称。在信息不对称下,即使有科学的信用评价模型,但是由于缺乏信用信息原材料,信用评价的难度和不确定性大大地增加,也降低了信用风险评价的准确性。

3宏观经济和行业风险问题。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如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分农产品进口量的增加等,对低效农业和农产品类实物资产价格形成较大冲击;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部分有较高知识技能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许多农村的农业生产者为老弱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奇缺,且他们中的大部分市场观念弱,经营观念落后,它们中的不少经营主体财务状况差、盈利能力弱,难以按期偿还银行贷款,从而增加了为其贷款担保的担保公司的信用风险。

4监管环境问题。监管环境主要包括针对农业经营主体和担保行业的监管。绿色环保理念的深入,生产优质安全、绿色环保的农产品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再之化肥农药等生产企业环保监管力度的持续加强,农业生产企业的经营成本呈现上升趋势;同时随着环保监管的加强,如养殖场、鱼塘等面临迁移甚至关闭的风险,影响了该部分经营主体的持续经营能力和财务状况,导致无法按期偿还贷款,为其贷款提供担保的担保公司面临着较大的信用风险。同时,随着担保公司风险的不断积聚,出现了个别担保公司集中跑路和倒闭的现象,为此,银保监会、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出台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以加强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监督管理,规范 融资性担保行为,部分原来风险管理不到位、经营行为不规范不审慎甚至引发风险的涉农类担保公司出现了较大的信用风险。

(二)内部因素

1风险控制问题。涉农类担保公司普遍缺乏健全的、成文的风险控制制度,没有设置专门的风险控制部门,风控人才储备不足,风控技术落后;没有建立数字化的信用档案,无法利用大数据来高效判断交易对方的信用风险;未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风险评估、前期调查、报告审核、保后管理等没有进行合理的职责分离。上述因素的存在,使得担保公司无法及时动态预警担保项目中存在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等。

2从业人员问题。涉农类经营主体的调查及风险识别需要担保从业人员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并应具备较好的职业谨慎性和职业素养。但大部分担保从业人员没有信用风险、农业等专业背景,也没有组合跟“农”相关的专业调查团队,导致对被担保公司的信用风险评估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其次担保人员过于追求担保项目的业务量,而忽略了担保项目中可能存在的信用风险。

3财务风险问题。担保公司收取的担保费大都在担保金额的1%-2%之间,很难实现较高的毛利率,最多维持收支平衡或处于微利状态;而风险补贴财政扶持资金则无法覆盖代偿风险;另外部分贷款银行不愿承担坏账风险,所以一旦出现被担保公司无法偿还银行贷款时,由担保公司全额承担所欠贷款的偿还,担保公司的财务风险马上突现,甚至出现“休克”。

三、对策

1加强宏观和行业风险的预测。担保人员应跟踪宏观经济风险,加强对环保监管、国际贸易等政策的研究,并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手段,归集和整理散落在各个领域的各类农业数据,如种植数量、预期价格、气象条件、运输条件等,以前瞻性地识别涉农主体的政策风险、经营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降低担保风险。

2健全风险管理制度。担保公司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有效的、可操作的风险管理体系,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各项风险管理制度,如健全公司治理机制,制订客户申请、担保立项、项目初审、会议评审、担保审批、签订合同、跟踪监督、解除担保等环节的风险管理制度,制订监察稽核制度和定期检查监督制度,完善绩效考核制度。特别是对违反风险管理制度的从业人员,要正确界定责任范围,完善责任追究程序,增强制度执行的刚性。

3多渠道收集信用信息。担保人员应多渠道收集信用信息,全面反映公司负责人和公司的信用信息。充分利用各大征信平台,如信用浙江、其他政府平台、天眼查等收集被担保公司及其负责人的信用信息;实地调查或向村委会函证,或向该公司的上下游企业、贷款银行函证,或向行业协会函证,获取该公司的应收账款信息、应付账款信息、企业负责人的支付习惯、不良嗜好等,以尽量还原该公司经营风险及其负责人的道德风险。

4制订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在对被担保公司实施尽职调查和追踪调查时,应重点调查被担保公司的偿债能力和意愿,防范信用风险。比较有效的方法是积极设计和推行涉农类公司的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采取定性因素与定量因素相结合、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相结合、动态与静态因素相結合的方法,通过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全面分析被担保公司的外部环境和行业环境,分析其面临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分析大股东的财力,分析第三方获得的公共信用情况,全面了解被担保公司负责人的道德风险及公司的信用风险

5完善多层次风险分散机制。一是完善风险分散机制。积极推动政银担风险共担机制,力争实现“226”,即政府和银行各承担20%的风险,担保公司承担60%的风险。如条件允许,在让渡部分收益权的前提下,争取与省级再担保公司合作,再分散10-20%的风险;二是创新反担保方式。由于《担保法》和《物权法》等法律的规范,许多农业经营主体的资产不能被有效抵押、质押,因此担保公司除了不动产抵押和第三人保证提供反担保外,应创新担保方式,可以股权质押、专利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生物资产、塘库承包经营权或收益权等作为反担保方式;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反担保。

6强化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担保公司负责人和其他从业人员要从思想上重视公司的风险管理,将风险防范贯穿于担保流程的各个环节,实现对各类风险的有效预测、识别、判断、控制和处理。加强从业人员的后续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业务调查能力、风险识别与控制能力,降低担保风险。

总之,涉农类担保公司的信用风险,涉及到方方面面。担保公司应加强外部宏观风险和行业风险预测,强化信用信息档案管理,提升担保业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健全和执行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弘扬风险文化,建立多元化的风险分散,在确保完成金融支农服务的前提下,提升盈利能力,降低信用风险,以保障担保公司可持续健康发展,进而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

参考文献:

[1] 汪小华农业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评价及控制研究[J].农业经济,2015(12):110-111

[2]魏丽莉 台湾农业信用保证的制度特征与经验借鉴[J].生产力研究,2016(6):89-95

[3]韩鑫韬,刘孝台湾农信担保基金的运作[J].中国金融,2017(7):65-66

[4]戴玉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现状及解决对策[J].科技经济导刊,2018(7):192

[5]邬雄伟企业金融担保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金融经济,2018(14):128-129

(王章友,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信用风险信用农业
神秘的植物工厂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农户信用风险评级研究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农户信用风险评级研究
失信商人的悲剧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信用消费有多爽?
“信用山东”微信号正式启动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