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满族习俗对《红楼梦》的创作影响

2019-01-15唐静怡

关键词:红楼梦

唐静怡

摘 要:《红楼梦》是我国古典著作,也是一部反映了满族习俗的书籍,其作者曹雪芹生活在满族统治的时期,那么满族生活习俗就必然对《红楼梦》的成文产生影响。不论是对作者的创作,还是对书中情节自然发展的研究,都应关注满族习俗对《红楼梦》的创作影响。

关键词:满族习俗;《红楼梦》;创作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7.411;K8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12-0069-04

《红楼梦》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在我国文学作品中占有很高的地位,至今为止仍有许多“红学”专家前仆后继地投入此书的研究中。曹雪芹著此书并不是刻意为了满族习俗的研究,但是由于日常生活潜移默化的影响,满族的文化对他的创作以及某些情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作者背景和书中的各類描述入手加以讨论。

一、曹雪芹的满族背景

冯其庸的《曹雪芹家世新考》文中[1],推断曹雪芹生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卒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享年四十七岁。曹雪芹出身于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乾隆朝代所编写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有记载“曹锡远,正白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来归年份无考。其子曹振彦原任浙江盐法道;孙曹玺,原任工部尚书;曹尔正,原任佐领。曾孙曹寅。原任通正使司。”[2]曹寅便是曹雪芹的爷爷,而包衣属于奴才。对于曹雪芹的民族究竟是满还是汉,世人众说纷纭,但不得不承认,他生活在主要由满族统治的清代,或多或少肯定会受到满族习俗的渗透。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经历了一段十分奢侈富贵的生活,后因亏空获罪并被抄家,流落至卖字画为生,并且需要朋友的救济。他对不愁吃穿和节衣缩食的生活深有体会,对封建社会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胡适曾说“《红楼梦》明明是一部将真事隐去的自序的书……曹雪芹即是开端那个深自忏悔的‘我”,胡适认为甄贾两家都是曹雪芹真实经历。所以《红楼梦》一书是基于他的满族生活背景和个人经历所著,即使并不是为发扬满族文化而写,也起到了满族文化传承和研究的作用。

二、从描写看满族习俗的影响

(一)词汇

既然是小说文本,必然有人物之间的对话,对话中多多少少都会出现一些民族化的词汇。虽然《红楼梦》是用汉字并非满文所写,但是由于作者的生活背景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创作,所描写的人物之间的对话也会受满族文化的影响。这些可以从下面的例子看出来。比如在《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初到贾府,宝玉见这天仙似的妹妹没有玉,一气之下将玉狠命扯下并摔在地时说的话“什么罕物,人的高下不识,还说灵不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3]这句种的“劳什子”其实就是满族的词汇“loksimbi”,原本意思是说痴语、说傻话、骗人的话,是一个动词,到了这《红楼梦》中就变成了名词,并且引申成为不好的东西,是贬义词,但凡是贬低其价值的意思,都可以用“劳什子”代替。这个词在书后文中贾蔷和龄官的对话也有体现。

又如在第五十五回平儿和王熙凤谈论家里花销的时候,平儿说的“环哥娶亲有限,花上三千两银子;若不够,那里省一抿子也就够了”[3],这里的“一抿子”也是满语词汇”imenggi,在满语里是油的意思,在全文联系上下可以得到文中的意思是一点、一些,看似没关系,但是在满语中有个说法;大钱都花了,还差这么一点点油吗?由此再引申到文中就很好理解了。文中类似这样的满语词汇很多,如“烧包袱”“散诞”“排插”等等。

(二)服饰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如果在本小说无朝代年纪可以考证,大意是为如果你看这本书看不出来具体是什么朝代,那么这正是作者想要追求的。原因在于如果加上了朝代,是并不利于书籍的流传的。模糊了朝代不仅可以保护作者,也可以让作者开放思维,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随意去想象和构思文本,不至于缩手缩脚。所以小说中的服饰说不清到底是哪个朝代的,既有汉族元素也有满族元素,但是偶尔也会露出满族服饰的端倪。比如说男人的辫子,书中并没有写到过男人辫子,因为一提到辫子大家就都会知道这是清朝了。但是书中写到过一次宝玉的辫子,在林黛玉初进贾府的第三回中,宝玉外出归来,刚进门就写到“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3],这句话很清楚地写到宝玉身后,有一条乌黑的大长辫子,小说为了掩饰这一点,便给宝玉头上多了一个紫金冠。说了男子再说女子,满族女性穿窄褃袄,褃是腋下的部位,窄褃袄就是腋下位置比较贴身一些,从而很好的体现女子的体型。在林黛玉初见王熙凤时,林黛玉所见的王熙凤就时这样的形象了。“缕金百蝶穿大花红洋缎窄褃袄”[3]这句服饰描写可见王熙凤穿的就是这样的衣服。

(三)礼仪

满族礼仪是见了面请安,请安时男女是不一样的,男人请安打千,女人请安,满族还有一些特殊的礼仪,比如抱腰、贴面。一般用在平辈人打招呼时,见面的时候抱腰并且脸要贴着脸,但是由于《红楼梦》是满汉文化结合的作品,而汉族人不喜欢肌肤亲近,所以文中只写了抱腰礼。在书第八回中贾宝玉在路上遇到了詹光和单聘仁两个人,书中描写他们在见到宝玉时,一看到就笑着赶上来,一个抱住宝玉的腰一个携着宝玉的手,这便是所提到的抱腰礼。还有一种礼仪,属于称谓礼节,比如有人在称呼贾宝玉时为宝二爷,贾琏为琏二爷,贾珍为珍大爷,但是这些人不是他们的爷爷。满族称呼等级分明。满族称“爷”不是祖父的意思,而是对男性的尊称;称“奶奶”,不是祖母的意思,而是对女性的尊称。《清宫遗闻》卷2载:“旗人男称爷,女称奶,乃极尊贵之名称。”[4]在汉语里,爷和奶为一个辈分的称呼,而在《红楼梦》中爷成了一个对男性、女性的尊称。同样的称谓礼俗可见于王熙凤被叫做琏二奶奶,李纨被叫做大奶奶。

除了见面礼还有满足特色的便是餐桌礼仪。满族女孩,即未出嫁的女孩们的地位是很高的,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满族人认为女孩是异姓人,以后嫁出去了要为婆家操劳,所以趁着还未出阁对女孩要多加疼爱,这一特色后文会提到。

1.饮食

《红楼梦》中提到的特色吃食同样可看出满族习俗的端倪。由于地处东北,环境气候寒冷,必须吃些提供热量可以御寒的食物,而热量要靠吃肉来提供。《满洲源流考》中提到“地不爱宝,百产精咸粹于斯,农殖藩滋,井里熙阜,而且环珍可以耀彩,嘉珉可以兴文,丰毳可以章身,灵苗可以寿世。”[5]这段话就是对满族生活地环境的描述,也是他们形成自己民族特色食物的原因。满族人好野味,也爱吃粘类,奶制品类食物。在《红楼梦》第五十三回,贾府所接的进贡单子上就有许多狩猎而来供吃穿的东西:大鹿三十只,獐子五十只,狍子五十只,暹猪二十个,汤猪二十个,龙猪二十个,野猪二十个,家腊猪二十个。野羊二十个[3]等等。除此外,在第十九回贾元春赐给宝玉的糖蒸酥酪,可以看到满族也食奶制品,而这样精致的奶制品,只有贵族才能品尝的到了。在整本《红楼梦》中写食物的特色词语主要有克什,奶子和饽饽,克什指一种制度,皇帝吃剩下的食物赏赐给大臣,长辈将食物送给晚辈都可用克什一词;奶子则指各类奶、乳制品;饽饽指各类样式面食的总称,这些无不体现满族的生活文化。

2.祭祀

“无论是传统的满族祭祀活动还是家族祭祖活动,都产生和存在于满族的日常生活,并根植于满族的文化当中,是满族人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和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6]他们信奉祀神为先,祭祖为大,所以仪式是十分隆重的。满族一般信奉萨满教,这种信仰深刻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中。祭祀一般有两种,一个是祭星,星是神的替身,另一个是祭祖,祖则是祖先,仙人的意思。《红楼梦》第三十六回有这样一段描写,是在宝玉挨打以后,老祖宗贾母怕宝玉的爹贾政再来找宝玉,跟仆人说道让他们回去告诉贾政以后待人接客的事不要来叫宝玉,一是因为打重了要养身体,二是星宿不利,祭了星见不了外人。在满族习俗中,祭星和祭星的一段时间是要避开人的,称之为躲星,躲多久要萨满说了算。而祭祖也同样很隆重,描写最隆重的为除夕夜宁荣两府在祠堂里祭祖。祭祖之前先祭供奉的神主,这个神主每一家是不一样的。同时还要供奉祖先的影像。这两点都是满族祭祀的特点。其实提到满族,就不得不提萨满文化,这在小说中也有体现,只不过不是很明显。比如宝玉说的“女儿是水做的”,体现的就是满族对水的崇拜,在满族神话中有女性的神是在水中诞生的,所以他们崇拜水也崇拜女性。再比如宝玉的通灵宝玉,神话中这玉就是女娲补天的一块石头,因其无才补天之玉。才入世成了口中之玉。这一点在陈景河的《〈红楼梦〉中石头的隐喻和象征》[7]中有提到“红楼梦之因由,无非为大荒山下女娲补天炼剩之一石,僧道将其携入红尘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

3.情节发展

(1)女性地位。满族的女性地位是高于汉族的,这是因为在生活寒冷的东北地区,她们也要和男人一样外出劳动,能力并不亚于男人,为她们自身争得了较高的地位。杨宾在《柳边记略》中记载的“凡卧,头临炕边,脚抵窗,无论男女尊卑皆并头;往来无内外,妻妾不相避”[8]就说到了这样的民族习俗。

在书中贾母被尊称为“老祖宗”,不仅孙子孙女儿这样叫她,连儿子儿媳也这样称呼她。充分体现了贾母在贾府的低位之高,受人尊敬。《红楼梦》是主要描写大观园女性的书籍,在当时的满族家庭中,女性的地位是很高的,尤其是未嫁的女性。在晚饭时候,贾母那些未出阁的孙女们和她同桌而坐,王熙凤和李纨却只能在一旁站着伺候,端个茶倒个水,等到这些人吃完了,她俩才能收拾一下去旁边的卓志上去吃饭,任凭王熙凤掌管贾府,李纨是大奶奶也得如此。这是满族礼俗中比较特殊的一部分,未出阁的女孩地位要高于同辈的嫂子,清代的徐珂在《清稗类钞·风俗类》[9]中提到——“旗俗,家庭之间,礼节最繁重。而未字小姑,其尊亚于姑。宴居于食,翁姑上坐,小姑侧坐,媳妇则侍立于旁,进盘匜,奉巾栉为谨,如仆媪焉。”这段话就提到了这一习俗。若没有这一习俗,曹雪芹便没有机会接触那么多性格迥异的女子,也便没有了这“闺内友情”的巨作。

(2)重视内亲。满族家族很重要的一项习俗就是重视内亲。内亲是指和妻子有亲属关系的亲戚的统称。这一点和汉族人有很大的差别,汉族人是重视同姓一侧的亲戚。很长一段时间满族都保持着这个传统,满族学者金启孮曾回忆他幼时每每到姥姥家,先来看望的总是妈妈这一脉的亲戚。而这一点在《红楼梦》中就明显体现在当林黛玉家里人都去世了时,能在舅舅家住那么久,贾母也十分疼爱她,甚至超过了自家的孙女们。并且书中与贾家来往比较密切的几乎都是娘家人,这些无不体现着满族家中重视内亲的习俗。

(3)学习骑射。满族旗人认为他们是马背上打天下,所以格外重视对骑射能力的培养,皇室里的儿子年纪尚幼时便要学习骑马和射箭,并以成绩优异为荣。《红楼梦》有一幕是贾母笑问道“这两日你宝兄弟的箭靶如何了?”贾珍忙起身笑道:“大长进了,不但样式好,而且弓也长了一个力气。”贾母道:“这也够了,且别贪力,仔细努伤”贾珍忙答应几个“是”[3]。这正是八旗子弟们的生活和学习日常,这一点在书中多次提到,为人物的生活化添加了不少色彩。

(4)婚姻观。满族在历史上为了保证血缘的纯正、亲上加亲,所以近亲结婚的很多,尤其是皇室,当然在富贵家族也很常见。但这种近亲只能是姨亲而不能是姑舅亲,在满族人的观念里,姑舅亲会引起祸害,会“骨血倒流”,而已亲结婚则很是美满。这一点就深刻的体现在了《红楼梦》当中,因为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姑舅亲”。黛玉进贾府后,虽吃穿用度并未苛待,甚至很受贾母的喜爱,但是她和宝玉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是没有结果的,注定是悲剧结尾。

2003年周汝昌曾在《满学与红学》[10]中提到“愚意以为,不懂满学,即看不懂《红楼梦》——此看不懂者至少是指不能全部看懂。反过来,不通红学,也会影响满学的探研与评议的一大方面”,“没有汉人的满化,没有满汉两大民族的融合,是没有产生《红楼梦》作者与作品的可能的”。没有满族文化,则没有大观园里的风姿百态,争奇斗艳;没有《红楼梦》,满族文化也缺少了一个有力的民族文化输出方式。即使作者并没有刻意的去宣扬满族文化,但是要读懂红楼,读透红楼,知作者所云,晓细节之意,熟知满族的习俗则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红楼梦》是满汉文化的结合,并未刻意偏向其中一方,这也符合文学创作的一般原理,即虚构。它不是现实的、真实的发生的,没有给读者明白的时间点,给了读者无限的遐想,但是它是现实主义的作品,那么文章中就必须要加入生活化的東西,而明眼人一看便可以知道里面融入了大量的满族文化和传统习俗。书中大量的习俗,词汇等给了《红楼梦》生命力,彷如真切发生那般,含蓄又生动。没有满汉文化的融合就没有《红楼梦》这一著作。综上所述,满族文化和《红楼梦》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成就,缺一不可的。

参考文献:

〔1〕中国《红楼梦》学会秘书处.纪念曹雪芹逝世240周年[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348-376

〔2〕清·弘昼.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七十四)[M].沈阳:辽沈书社出版社,1989.808.

〔3〕清·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

〔4〕夏桂霞.论《红楼梦》中的满族习俗文化[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104-113.

〔5〕清·阿桂,等.满洲源流考(卷十九)[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6.408.

〔6〕关鑫.法社会学视野下的满族祭祖活动[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5):60-66.

〔7〕陈景河.《红楼梦》中石头的隐喻和象征[J].华夏文化论坛,2007,(00):85-89.

〔8〕清·杨宾.柳边记略[M].丛书集成本.

〔9〕清·徐珂.清稗类钞·第五册·风俗类[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3.2212.

〔10〕周汝昌.满学与红学[J].满族研究,1992,(01):50-55.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红楼梦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话中话:《红楼梦》直接引语中的元话语分析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红楼梦》(四大名著大字本)
论改琦《红楼梦图咏》的观看之道
茹志鹃与《红楼梦》
《红楼梦》中侠义抒写述论
《红楼梦》(纪念版)
别样解读《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