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写一个节日礼物的公式

2019-01-15何子维

看世界 2019年2期
关键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莫斯

何子维

2019年的气氛还没营造出来,扑面的寒流让人措手不及。在没有暖气供应的南方城市,寒流正在考验着人们对于庞大、滞塞、现代主义之物的耐心。

随着新年献词渐渐淡出视野,媒体一呼百应的时代仿佛过去了,而个人总结、新年愿望、年度清单在更加私人的社交场景里流行。

旧时过传统节日的喜庆热闹,甚至神秘的气氛,似乎已经没有了现实意义。你更找不到那种耗费几个月来准备节日礼物的人了。现在,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被“双11”这样的购物狂热情绪围剿完后,就是坐在家里等待网购包裹的到来,仿佛快递小哥才是那个期盼已久的人。

以往过节,重要的环节是随着父母四处拜访亲戚,拜年、寒暄、聊天、送礼或收礼,觉得无聊极了。也不知从哪年开始,前年或者更早一点,却怀念起这段被节日“蹉跎”的时光,而礼物,则成了记忆中克服现代性孤独症候的年味。

礼物是一种在特殊时间和空间的感情交换方式。赠人予物是横亘不同消费领域、界限暧昧而身份模糊的交往规则,很难单独把它拎出来计算价值。

礼物的这种价值,使全世界的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都将礼物视作一个重要的词语。20世纪以来,对于礼物的探讨从未停止。

1925年,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侄子、人类学家马塞尔·莫斯(MarcelMauss)写了第一本关于礼物交换的学术著作—《礼物》。他严格区分了“馈赠礼物”与“交换商品”两件事,并从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人为什么会习惯性回礼?

莫斯发现,毛利人认为每个人送出的礼物,都包含了送礼者自身的一部分精神力—礼物之灵(毛利语为“hau”)。当我们收到这份礼物之灵时,我们必须把它交回送礼者,否则,被留下的礼物之灵会给人带来厄运。

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创始人欧·亨利,在美国资本主义垄断急剧发展的19世纪之初,创作了著名的《麦琪的礼物》。在圣诞节来临之际,妻子为了给丈夫买表链卖掉了美丽的长发,丈夫则卖掉了祖传的金表给妻子买了梳子。这样的结果是,他们彼此的礼物都失去了使用價值,但他们都得到了对方的真情。

欧·亨利评价说,在所有馈赠礼物的人当中,他们俩是最聪明的。

现在看来,当言语的表达变得苍白,行动上的表白变成冲动,验证情意的存在需要漫长的岁月时,物质的表达似乎成为最有效的替代,并被多数人接受。

礼物的组成是复杂的,有时节省,有时铺张,有时深陷其中。尽管它充满不理智,但它仍是一种选择,既有有意识的给予,也有无意识的聚拢;既有仪式性的意义,更有着一种长情陪伴需求。而这种需求,在当下往往被催促收件的电话或者短信掩埋了。

是时候把礼物拿出来,并当面送到那个你想给予的人手上了。无论是蜂蜜、果品,还是葡萄酒,让我们一起享受拆开包装的那个过程,然后围坐在炉前慢慢品尝。

猜你喜欢

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莫斯
严飞:如何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
追忆无冕之王 斯特林·莫斯爵士
影像志
大家来听音乐会
德国版“007” 半个世纪的双面人生
寻找源头的野心
两种目光的相遇
“70后”“80后”“90后”看素质教育
残杀同类的进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