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历特征及“节气”文化管窥
——他者的角度

2019-01-15陈映婕张虎生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藏历节气特征

陈映婕 张虎生

(①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4 ②西藏大学文学院 西藏拉萨 850000)

藏历是藏族的历法,是中国历法中的一支,在中国少数民族的历法中,是比较先进的一种。在内部构成上,有当地的物候历、印度的时轮历和汉族的时宪历三大版块,属揉合了太阳历和月亮历的阴阳合历。经过千百年的发展,现代藏历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功能众多。国家图书馆已故的黄明信①黄明信(1917-2017)生于湖北,长于北京,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20世纪40年代任华西边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长住拉卜楞寺,从事藏传佛教文化研究八年,考得拉然巴格西学位,于藏传佛教尤其是因明学方面,有深厚的功底。50年代初期在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参事室工作,和平解放西藏协议谈判过程中在首席代表李维汉身边做翻译。1953年起在民族出版社任藏文编译室副主任。是第一二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藏文翻译组的主持人之一,并主持过《格西曲扎藏文词典》和一些民族遗产的整理出版工作,包括《五体清文鉴》的影印出版,对该书的成书经过进行了考证。对藏文哲学社会科学名词术语的确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958-1978年在农场劳动,为农业一级工。1978年被借调到《藏汉大词典》编纂委员会工作,为其主要编纂者之一。1979年平反恢复工作后,在国家图书馆任研究馆员,1988年离休,返聘至1998年。曾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干事、西藏天文历算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古民族文字研究会名誉会员。制订“藏文古籍编目条例”,撰写《中国佛教史隋唐卷·吐蕃佛教篇》,发表“追忆十七条协议翻译工作二三事”“敦煌写本藏译无量寿宗要经研究”(合作)、“藏传因明典籍经眼录”“藏传因明的应成式答辩规矩”等文章。曾任《宗教大词典》副主编、《佛教小词典》主编。主编《中国逻辑史资料·因明卷》(藏传部分)。出版《藏族历史人物年代手册》(藏文)、《汉藏大藏经目录异同——“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及其藏译本笺证》、《黄明信藏学文集》等。老先生是著名的藏历专家,曾与陈久金先生合作译著了《藏历的原理与实践》①黄明信,陈久金,译著.藏历的原理与实践(藏汉合璧)[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藏历方面,黄先生另外还编写了《藏汉历算学词典》(藏文)[M],四川民族出版社,1987;科普性的《藏历漫谈》[M],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西藏的天文历算》[M],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等。一书,并有一系列相关的著作和论文出版发表。本文主要从他者的角度,对藏历的地域、文化特征及节气特征做一些探讨。

一、藏历的地域特征

藏历是一部地域性和族群性的历法,其特征也主要表现在地域和族群文化方面。其实,文化特征的根性原因还在地域,表征出的也是语境与文本的相互关系。藏历可看作是一类文化的文本,该文本主要受高原地理、海拔高度、气候条件及族群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经长期的发展、吸收、取舍、完善,才具有了今天的形态和状貌。下面,以抽取标本的方式,首先就其地域特征窥探一二。

(一)藏历的“高极”特征

藏历在地域上的“高极”特征,也可说是“第三极”特征,是从藏历及地域的外部来看的,是一种他者的角度。

1.地理与气候——海拔的意义

地球上有“三极”,南极、北极和“高极”。“高极”就是指青藏高原②青藏高原旧称青康藏高原(北纬25°-40°,东经74°-104°)是亚洲中部的一个高原地区,它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它的边界,向东是横断山脉,向南和向西是喜马拉雅山脉,向北是昆仑山脉。它包括中国西藏自治区全部和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的部分,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总面积大约250万平方千米。,或称地球上的“世界屋脊”,是世界的高极。地理学上有三大规律,即,纬度地带性规律、经度地带性规律和高度地带性规律。当两个或两个以上规律同时发挥作用的时候,高度地带性规律具有优先性。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和南、北两极的共同性就是气候寒冷。南极和北极的寒冷是由纬度地带性规律发挥作用的结果。青藏高原的寒冷是由高度地带性规律优先发挥作用的结果。高度和冷度成正比例关系,海拔每升高100米,温度就降低0.6摄氏度,所以,常ji把高和寒连起来指称,叫“高寒”。高寒性的高极之地,自身的特点是空气稀薄和气压明显偏低。

“高极”在排序上是第三,西藏高原又是青藏高原的主体,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顶峰,就在中国西藏和尼泊尔的交界线上,是地球最高的地方。所以把西藏高原或西藏也称为世界第三极。世界第一、第二高峰都在这里,全球14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中,西藏自治区就有5座。

世界第三极有四个特点:海拔世界最高;气温与南北极同样寒冷;很多地方与南北极一样,渺无生命;昼夜温差较大。

藏历就是在世界第三极——高极,这样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下形成并使用的历法。所以,海拔对藏历是有重要意义的。

2.农事与农时——藏历的意义

历法是人对时间的管理。管理的主旨,一是对时间的划分,二是赋予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任务和匹配不同的生产生活内容。农事和农时的关系至为密切,春种、夏锄、秋收、冬藏就是这种关系最好的写照和表达。藏历也和人类历史上的若干历法一样,是基于对自然现象及规律的观察认识、对生产生活经验教训的总结而形成并不断完善的地域性历法。反过来,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又具有引领和指导作用。藏历来源于“第三极——高极”区域特有的生产和生活,反过来又引领和指导生产和生活。这也正是藏历对于“第三极——高极”地域农事和农时的意义,也是藏历显性地域特征的一个方面。

(二)藏历新年的地域性时间差异特征

藏历新年的地域性时间差异特征,是从藏历及地域内部来看的,仍以他者的角度。

任何历法对于时间的划分,都是围绕年、月、日,及如何“记年”“记月”“记日”而展开的。其中,对年的设定,特别是对“新年”时间的择选,都显得异常重要,往往由此构成一种历法最明显的表征。

现代藏历的计算起始于公元1027年①第巴·桑杰嘉措于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撰写的《白琉璃》一书中有年历表,以撰书年为零年,上推666年,说:“《时轮根本续》传入西藏,因此定是年为六十周年之始。”按以1687年减660年为1027年,是丁卯年,在藏历中叫阴火兔年,相传藏历始于阴火兔年的说法即源于此(严敦杰)。,从那时起,藏历的第一天固定为藏历年。是“年”就要过,不仅表示一个新年度的开始,更是人们年度生活节奏里的重要一环。藏族藏历年的意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不过有趣的是,西藏各地过藏历年的时间不一致。拉萨地区把藏历1月1日作为新年;日喀则(年楚河以南)地区把藏历12月1日作为新年;阿里地区的普兰及昌都地区的部分地方,把藏历11月1日作为新年;工布地区(林芝地区)把藏历10月1日作为新年(见表1。)。

二、藏历的文化特征

藏历的文化特征,主要是指藏历的族群文化特征,除藏文书写和藏语交流表达外,在历法内部名词用语等形式的替换使用上,以及地方历史、民族宗教观念的渗透影响等方面,表现突出。

(一)阴阳五行、十二生肖、“绕炯”

前文曾提到,藏历在构成上,有汉族时宪历(农历)的大量内容。现在汉族民间仍在广泛使用的农历,是干支纪年法②干支作为计算、记录时间的工具,除了记年以外,还可用于记月、记日、记时。。干支是天干地支③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载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运;天道与地道决定着人道,故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天地定位,干支以定时空,时空以定世界。干象天而支象地,万物虽长于地上,但是万物的荣盛兴衰却离不开天。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组合,形成了六十甲子,六十甲子用以阐述天地人之学。“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枝”。寓意天是树干,地是树枝,以树干和树枝的关系象征天和地的关系。天在上为主,地在下为辅。的简称,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

表1西藏四大藏历新年民俗特征

1.阴阳五行代替天干

藏历中也借用了干支纪年法,和农历的区别,只是在于把十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两个一组,替换成了五行,五行的排列顺序,按照十天干的顺序分别是“木、火、土、金、水”。五行再分阳和阴,阳和阴的排列,也按十天干的顺序,先阳后阴,间位出现。①这种思路对于西夏和蒙古发生了影响,蒙古用五色分阴阳表示十天干。——转引自黄明信:对于几种辞书里“藏历”条释文的评论,《中国藏学》2006年第2期。代替十天干的“木、火、土、金、水”五行区分阳阴后,就排列为“阳木(甲)、阴木(乙)、阳火(丙)、阴火(丁)、阳土(戊)阴土(己)、阳金(庚)、阴金(辛)、阳水(壬)、阴水(癸)”。这样在数量上,也是十个,刚好和十天干的数量吻合。其实,农历中的十天干,本身就是带有与阴阳五行的对应关系的。藏历中只取了表十天干性状的阴阳五行,而舍去了表十天干貌状并兼具表意功能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②甲:像草木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丙: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燃着,见而光明。丁: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成丁。戊:茂盛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繁荣。己:起也,纪也,万物抑屈而起,有形可纪。庚:更也,秋收而待来春。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壬:妊也,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癸:揆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萌芽。——百度百科十个字。

2.十二生肖代替地支

藏历中对十二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进行了替换改造。利用十二地支和十二生肖的对应关系,用十二生肖具体生动的十二种动物:“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代替了十二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有材料说从干支的甲骨文字形上分析,十二地支所选用的十二个字,其形是源于十天干的衍生,也分别具有寓意和象征的意义③子:孳也,阳气始萌,孳生于下也。丑:纽也,寒气自屈曲也。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着春阳从地面伸展。卯:茂也,日照东方,万物滋茂。辰:震也,伸也,万物震起而生,阳气生发已经过半。巳:巳也,阳气毕布已矣。午:仵也,万物丰满长大,阴阳交相愕而仵,阳气充盛,阴气开始萌生。未:眛也,日中则昃,阳向幽也。申:伸束以成,万物之体皆成也。酉:就也,万物成熟。戌:灭也,万物灭尽。亥:核也,万物收藏,皆坚核也。——百度百科。藏历弃用,换成了动物,其实也丢掉了天干地支来自树木本源的意义。十二地支本身也带有与五行、五气(风、火、湿、燥、寒)及阴阳的对应关系,藏历纪年中也没有体现。好在地支中五行与五气的对应关系(木-风、火-火、土-湿、金-燥、水-寒)是一样的,加之天干与地支的组合规律为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对藏历记年没有本质性的影响。试举一例说明,公元2018年,是农历的“戊戌”年,按生肖说是狗年,藏历表达为“阳土狗”年。天干中的“戊”,在藏历中被五行中的“土”替代,属“土”中的“阳土”(藏历“土”中的“阴土”为“己”);地支中的“戌”,在藏历中被其对应生肖中的“狗”所替代,所以“戊戌”年就被借译成了“阳土狗”年。

3.按六十年一个周期数字排序的“绕炯”

下面说说藏历中的“绕炯”。“绕炯”是藏语的汉文音译,意“时轮”。用十二属相配阴阳五行纪年。以十二年为一小循环,随十二生肖的周期,与汉地农历的属相也一致;六十年为一大循环,称为一“绕炯”(即一时轮),有点类似农历的“六十花甲子”意思。只是“绕炯”前面加了阿拉伯数字的序号,第一个六十年,称为第一个“绕炯”;第二个六十年,称为第二个“绕炯”,依次类推,更便于识别和定位。第一“绕炯”是从公元1027年开始的。

藏历中的天干纪年来自中原地区的农历,“绕炯”纪年来自印度的时轮历。一个“绕炯”就是一个“胜生周”。所谓“胜生周”,来源于丹珠尔经中的《胜乐经第一品》的注释,该经持印度时轮派观点,其中有六十年周期中每一年的名称,第一年就叫“胜生年”。逢“胜生年”就开启一个六十年的周期。“胜生周”11世纪由印度传入西藏后,对藏历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藏历借用农历尽管有了六十干支纪年的办法,但当干支相同时,仍难以准确定位。自从“胜生周”传入之后,按第一胜生周、第二胜生周……的顺序排列下来,就非常准确了。公元纪年法传入西藏后,“绕炯”纪年仍未废除,这可谓是现代藏历里一种非常独特的纪年法。①黄明信、陈久明:藏历原理研究(上),《西藏研究》1981年第1期,第56-57页。

藏历中还有“火空海”纪年法,②火空海(me-kha-rya-mtso),一种藏历纪年法,部分藏语文献中对从公元624年至1026年的403年间所使用的纪年方法。“火”意为“三”,“空”意为“零”,“海”意为“四”,藏文数码书写习惯为先写低位,故“火空海”既“403”之意。是解决第一“绕炯”第一年,即,公元1027年以前的纪年问题的。也是比较特别的一种纪年法,另外,藏历的置闰法也和农历不大一样,在此不再一一详述。

(二)轻朔重望、重日缺日、日食月食

藏历古法是完全的月亮历,是根据月亮的圆缺来推算日、月、年的。13世纪才出现揉合了天干、地支、阴阳、五行的第一部历书。③1206年,西藏第一本完整的历书问世,名《萨迦历书》,内容括气候、季节变化及各种事态善恶的日期等。19世纪,藏历趋于完善。在介绍藏历的若干文字中,常提到谚语形式的所谓珞门法(观察禽鸟和植物)、羌塘法(观察星与风雪)、苯象法(观察日月运行)、岗卓法(观察山湖牲畜)等,其实都是属于物候历的内容。所列“四法”,地区不同,所观察的主要对象也不同,正好反映了物候历具有地方时空性的特征,是人类不同群落在不同的时空里,观察大自然及物候现象的总结。物候历是自然历或农事历,《夏小正》历、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及太平天国的“萌芽月令”等都是物候历。中国汉族、藏族、独龙族等族群都有自己的物候历。近年,中国有几十个地方,都编制了自己的物候历。世界史上的雅典人和罗马人,也都有自己特殊时代的物候历。

物候历具有国家、地区或族群的属性,是因为不同的族群或人群居住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物候历作为一个总体的概念,并不归属某个国家、地区或族群、人群所专有。由于藏地地域广阔,各地观察天文的方法、条件以及传说等都有所不同,所以也就产生了丰富多彩的物候历谚语。这在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也都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1.藏历有“轻朔重望”的特征。藏历重视“定望”而不重视“定朔”,这样,藏历中合朔的时刻就不一定是在每月的初一,而藏历中合望的时刻却必须是在每月的十五。这就使得藏历和汉历的日序有时相差一天。[1]

2.藏历有重日和缺日的特征。重日和缺日,可谓是藏历中非常明显的一大特征。《中国天文学简史》一书中有这样的评论:“宗教统治者还规定:凶日要除去,吉日可重复,从而造成了藏历日序的混乱。”[2]可见,其受地方宗教文化,即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深刻。例如:

2017年是藏历的阴火鸡年,该年藏历的十二月又叫“满意月”,该月的初二和初四之间,就连续出现两个“初三”,两个“初三”分别对应农历腊月的初三和初四,对应阳历12月的19号(星期五)和20号(星期六)。这个重复的“初三”,就叫“重日”。

2018年是藏历的阳土狗年。该年藏历的正月又叫“神变月”,该月的初十四和初十六之间就缺失了“初十五”这一天。初十四对应农历正月的初十四,对应阳历的三月一号(星期四);初十六对应农历正月的初十五,对应阳历的三月二号(星期五)。这个缺失了的“初十五”就叫“缺日”。就在该月之内,在初二十四和初二十六之间,又连续出现两次“初二十五”,在藏历历书这一天的注释中写有:“一切女性本尊及空行母会集会供日、供养龙王日、烟供火供吉祥日。莲师节日,作何善恶成十万倍”④见《2018年藏历土狗年日历——藏历、公历、农历、佛教殊胜日对照表》字样。这个连续出现两次的“初二十五”也叫“重日”。

3.藏历日食和月食的文化背景特征。专门把藏历中的日食和月食列出来,作为其文化特征之一,在原委上有宗教文化需求、藏族民众需要的背景。现代藏历中推算日食、月食的方法,来自时宪历(农历)的系统,计算和预报都是比较准确的。在18世纪时宪历没有传入西藏以前,在藏历古法(时轮历)计算中,也有日食和月食的概念和内容,但在时间误差上比较严重。而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族,却又对日食和月食看得非常重要,日食和月食的推算,不仅有天文历算上的意义,还有宗教上的特别意义。藏传佛教及其信众都认为,在日食或月食的时候,作任何善恶之事,善德和恶业都能增长十万倍。据说是因为佛经里有记载,佛陀释迦牟尼成道是在氐宿月望日的后夜,这一天又正好是月全食。[3]这样,月食加之日食就都变成了殊胜日,殊胜日的推算预报不仅宗教意义非凡,而且对日常生活和信仰活动也至关重要。所以,藏历古法依时轮历算法,推算日月食有较大时间误差的问题,就招致诟病和不满。本来,早已习惯了时轮历术语和计算方法的西藏统治者和藏历历算家们,对完全是另一套系统的时宪历,起初是很排斥的,但当发现时宪历对日食和月食的推算预报非常准确后,便遵从了需求需要优先的原则,开始学习、翻译①《康熙御制汉历大全藏文译本》是汉历系统藏译的集大成者,现藏布达拉宫。引进了时宪历。从动机上看,无疑这也是宗教文化和信仰实践需求的结果,也可以从文化的内隐特征角度去理解。

三、藏历中的“节气”文化及其历书

(一)藏历“六季”及二十四节气中的“春”

藏历在节气与季节划分上,不是采用简单的岁月平分法,而是依太阳所在位置定点进行推算的,进而将数据与藏族地区各类鸟兽草木变化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确定节气和划分季节。藏历虽有划分四季、以“冬为岁首”,季序按冬、春、夏、秋排列的传统,但同时又根据高原变化莫测的气候,形成了独特的“六季划分法”②在藏医名著《四部医典》,卷二,第十四节中,在论述各时节生活习惯时,也介绍了藏历。说:“一年为六季,分为十二个月。”。六季及季序为:春、后春、夏、秋、冬、后冬。这种划分方法,和藏历的“高极”特征也是分不开的。这种划分,符合西藏高原大部分地域的地理和气候特点。从整体观察,整个西藏地区冬季最长,春季次之,秋季再次之,夏季最短;部分高寒地区,甚至无夏季,春、秋季连接在一起。

由于同样的原因,源于汉族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在藏历中,适用的只有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四个反映季节变化的节气,而其他表示黄河中、下游季节变化、降水量和冷暖程度的节气在西藏地区没有多少实际作用。最近,有学者撰文强调二十四节气的节点性和民俗性,[4]其中的民俗性,其实就是二十四节气的区域性和地方性。二十四节气本来就是黄河流域古老农耕文明的产物,带有浓重的地域和产业特征。

“春”是个会意字。其在甲骨文中的字形似草木破土而出,表春季万木生长。这个字,在文化的体验和认知上,总给人以希望和喜庆的感觉。藏历中的“节气”文化,重点承载在季节划分和季节转换“春分”的中分节点上,“春”和“后春”作为六季中的两季,是实际地理、气候的反映,这种反映不仅拉长了春天,推迟了夏天的到来,也使西藏变成了避暑的胜地。藏历中的“六季”“冬为岁首”的季序,以及只注重二十四节气中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四个季节转换的时间节点,都是因地制宜,努力探索天人合一之路的表征。

(二)藏历的沙盘运算及历书的神圣性

自古以来,藏族天文历算的专家们是用沙盘来运算的。这是一块长不足1米,宽不到20厘米的长方形木盘,顶部有暗格,盛放从草坯根部挖出的浮土(或细沙),使用时将木盘倾斜45度,使浮土(或细沙)流到木盘内,演算者用铁钎在上面书写计算。天文历算的数位是比较多的,演算藏历的沙盘,可以容纳20多位数字,还能和边上的速查表进行比对、核算,同时又节约了纸张。现在藏历的运算已电脑化。

每本藏历的历书,都分全年总说、分月概说、逐日细说三大部分,内容涵盖了天文现象解读、自然灾害预报、农耕牧作时机、不同时令采集藏药材的知识,以及人体脉象变化规律等,一般有数百种信息。人们都会按照藏历来安排生产生活。每年用完的藏历历书,大家都要用绳子拴起来,挂在门框上,驱邪避灾,起类似门神的作用。也有把用过的藏历历书放置在“擦康”③“擦康”是藏语的汉文音译,意指放置、供奉“擦擦”(脱模泥塑)的微小房子。“擦擦”的题材内容多为佛、菩萨、护法神及各类佛塔等。艺术分类上以浮雕和圆雕居多。或玛尼堆里的。总之,不会随便扔掉或丢弃,更不会和垃圾等污秽之物放在一起。这一习俗突显了纸质历书所具有的神圣性及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这其中自当有宗教信仰的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藏历和生活的粘合度很高,藏历历书在社会的年度生活及个人的生命历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从运算推演藏历的沙盘传统工具,到纸质历书和人们生产、生活的粘合度,再到过期历书的神圣性安置,都带有鲜明的地方族群文化特征。

猜你喜欢

藏历节气特征
根据方程特征选解法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与数字特征
西藏广播电视台2021年春节藏历新年联欢晚会精彩节目掠影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过藏历新年 游拉萨名寺
24节气
24节气
24节气一小满
24节气
抓特征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