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链接青少年与环境教育

2019-01-15黄淑玲

中华环境 2018年12期
关键词:参加者荒野工作坊

文 黄淑玲

一次参与式的工作坊游戏,能将青少年与自然环境、农村和水质链接在一起,让他们彼此之间的认知可以加深一点,再加深一点,那我们“为了环境的教育”的目标才会逐渐见效。

今年暑假,我跟随大学生团队下乡调研,在村里看到一群十一二岁的孩子坐在房檐下拿着手机在刷剧、玩网络游戏。相比我的小学阶段,无拘无束地和同学们在户外课堂玩游戏,老师带着我们到家乡的一个个景点郊游,现在的小学生对自然和环境的知识越来越匮乏,不清楚食物的来源,逐渐成为老一辈常叹息的“五谷不分”的人;不了解家乡的动植物,不知道周围的山川河流,慢慢地对自然环境失去了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

这一幕仅是“自然缺失”万千片段中的一个镜头。一旦被放大,它就成为了一种描述现代人与自然割裂越来越深的现象——自然缺失症。2013年,上海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发布的《城市中的孩子与自然亲密度调研报告》指出,在受调查来自全国20个省市的1300多名小学生和初中生中,12.4%的孩子具有自然缺失症的倾向,如注意力不集中,情绪调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对大自然缺乏好奇心;48.5%的孩子每周户外活动时间少于3小时,“宅”这种生活方式逐渐在孩子中蔓延,他们更多地与电视、电脑和手机等长期接触。看电视、在家上网、玩电子游戏等,不仅进一步削弱了孩子接触自然的意向,还使得他们的创造力也大为下降。

另一份关于《“自然缺失症”现象调查与对策研究》的课题中有一道调查题目:“有一项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你到哪里完成这项作业?”对此,88%的孩子选择了“上网找”这个回答。通过电子设备快速获得所谓的“正确答案”,缩短了与自然和环境的接触距离,没有了参与和体验的触感,让孩子在认知层面走了一条捷径。不仅仅是儿童对自然和环境的了解不深,青少年参与自然体验和环境教育的活动也不多。《林间最后的小孩》的作者理查德·洛夫说:“真正的体验自然应该是将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将人作为自然的观察者。”在对自然和环境的认知和教育的过程中,有五个需要实现的目标:关注、知识、技能、态度和参与,我很注重“参与”这个目标和过程。许多环境教育专家认为,只有当一个计划的明显意图是“为了环境的教育”时,才会真正出现富有成效的环境教育。

今年7月,MyH2O在南方科技大学举办了一场名为“荒野行动”的工作坊。团队在三年多的农村水质调研活动中,通过回访参与者发现,大学生对于农村以及农村水环境的概念接触不多,但对开展农村调研活动充满好奇;参与调研后,无论是在对农村水质和环境的调查还是与当地人的交流中,参与者普遍觉得自己无形中上了一堂环境教育的课程。我们想把一周的实践调研浓缩到3小时的工作坊中,通过模拟MyH2O农村调研全过程,让参加者体验农村在缺水的条件下如何求生的游戏。

我们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教学设计理论的五大原则设计了游戏框架,并且设计制作了与游戏配套的卡牌。

以参加者为目的。工作坊充分发挥参与者的主动性,他们可以通过自组织的形式组建团队、构思队名、设计从10天的荒野体验中“逃生”的有效安全路线,需要根据自身每一天的行动不断反馈信息来形成对整体调研活动的客观认知,不断通过与环境和信息的交互来加深对农村水环境的理解和掌握。

突出与环境的“互动”。游戏通过“角色扮演”环节,把参加者带入MyH2O实地调研时的几大重要角色:调研成员、媒体成员、财务成员、外联成员和队长,这一环节使参加者在不同的模拟环境进行应变,并在不同立场不同观点的交锋沟通下,加深对工作坊设计目标的理解。

创造“情景”。工作坊邀请了3位有丰富的农村调研、青年活动和水环境保护经验的嘉宾扮演不同村落的“村民”,提供一定的“村民”饮水、用水的文化背景。参加者通过访谈将扮演的角色与“情景”联系起来,在情景中进行学习,可以激发他们的联想思维,结合已有的认知及经验去接触新知识,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搭建,赋予新知识不一样的意义。

参加者在积极地进行路线分析。

团队内部进行分工,确定扮演的角色。

参加者和“村民”进行信息交流。

参加者在进行物资购置。

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游戏中提供了大量信息资源,包括不同村庄之间存在的潜在的水质和环境问题、每一天整个“荒野”的天气情况、各种各样用于交易以维持10天调研所需的“水币”“食物卡”“照相机”“水”。这些信息资源该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问题,刺激了参加者进行主动探索。

精心设计学习环境。工作坊设置的环境相对开放,分组后团队之间通过“外联成员”进行团队间的信息了解和自由探索,可以借助各种信息和工具来达到自己团队在荒野环境下顺利走出来的目标。同时,三位嘉宾也会分享他们在农村水环境调研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让参加者在团队间和嘉宾团中获得更多的信息捕捉和学习。

3个小时的工作坊超出了预期,延长了整整1个小时。参加者纷纷反馈“整体的参与度非常高,真正实践过后再听嘉宾的分享收获更大,记忆更深刻”“值得关注的水环境问题切实发生在农村,也亟需改善”……到现在为止,“荒野求生”工作坊游戏累计在第二届“YoUP”青年论坛、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等举办了3场,由于模拟的农村环境让参与者有切身感受,每次参与者都大呼收获满满。

一次参与式的工作坊游戏,能将青少年与自然和环境、农村和水质链接在一起,让他们彼此之间的认知可以加深一点,再加深一点,那我们“为了环境的教育”的目标才会逐渐见效。根据《2018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要点》中的“提升社会宣传活动质量”的工作重点,未来MyH2O团队将迭代出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能够贴近实际和生活的教育体验活动,让青少年在参与中找到自然、环境、社会的链接,完善自我,爱护自然,保护环境。

猜你喜欢

参加者荒野工作坊
工作坊模式下汽车保险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论双导师讨论式工作坊教学法在知识产权法教学中的应用
名师工作坊促农村教师成长
迎春分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荒野求生
荒野求生
荒野求生
“纸袋相亲”
裤G落水